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在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为更好发挥河南省高职教育规模优势,对河南省各地级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各城市均一定程度上存在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适应问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供需匹配度较低,与第三产业所需人才供需匹配度偏高,影响地区产业发展潜力。建议从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布局前瞻性、统筹专业布局、优化高职院校布局四个方面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促进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结构 产业结构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F061.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26-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1]可见,在我国职业教育在地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不仅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能否协调发展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为学生群体与大量的低技能劳动者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3]。新兴产业对于人才知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的挑战,也给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职业院校瞄准产业一线,已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力军”,部分职业院校利用自身的区位和专业优势,开设了各类特色专业。专业设置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和重要抓手,其结构和布局对高校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影响[4]。近些年来,河南省新设立多所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总体规模位居全国首位。但如何将众多高职院校切实转变成高质量实用型人才的摇篮,还需要紧扣产业需求,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因此,如何从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上提升职业教育对河南各城市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促进生产率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增长,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河南省高职专业设置现状
(一)高职院校规模
近年来,河南省获批成立多所高职院校。2022年河南省新设立5所高等职业学校,2023年河南11所高校获批,且均为职业院校。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本科层次职业学校1所,高职(专科)学校110所,高职院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二)专业设置概况
高职的专业分类与我国三次产业划分有所区别,难以完全对应。因此,借鉴麻灵(2023)[5]划分方法,将高职专业大类中水利大类划分至第一产业,其他大类参照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分别对应相近产业。
整体来看,郑州市专业布局点多达379个,排名第一,全面覆盖所有专业大类,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够有效满足郑州市产业人才需求,还能够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作用。驻马店市专业布局点40个,排名最后,仅覆盖10个专业大类,当地高职毕业生难以满足该地区不同产业的人才需求。
从各城市的专业大类覆盖率来看,仅周口与驻马店专业大类覆盖率在70%以下,专业类型设置较少,有利于部分专业的集中发展,但难以满足专业未覆盖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其他城市在各专业大类上的布局相对完善,能够较好满足不同产业的用工需求。从各城市的专业覆盖率来看,仅周口、驻马店小于10%,专业设置较少。其他城市专业设置较为全面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专业需求,有利于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功能。
为进一步分析河南省各城市专业集群程度和专业特色,借鉴专业集聚度的说法,对每个城市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分析。专业集聚度是指学校设立的学科门类数量与对应专业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一个城市所设置的专业大类越多,专业集聚度往往越低。
由表1可知,在河南省各地级市中,专业集聚度在6以下的城市有6个,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35.29%。这些城市的专业设置缺乏多样性和内在联系,难以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群,办学特色不明显。
河南省有8个城市专业集聚度集中在6~7之间,占河南省地级市总数的47.06%,这些城市的专业建设基本能够满足区域发展需要,专业种类较为丰富,但由于各城市内部存在着不同的高职院校,导致区域特色产业群的形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专业集聚度在7以上的城市有3个,占河南省地级市总数的17.65%,这些城市的专业建设较为完善,在各专业大类均有大量专业布局,能够突出专业特色,有效地形成了特色专业群,有利于学科深入发展。
二、河南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偏离度分析
构建高职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模型,从专业建设视角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不同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深入分析河南省高职院校不同产业人才的供给状况。
(一)适应性计算模型
当前,较多研究使用结构偏离度系数测算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其理论来源是赛尔奎因—钱纳里结构变动模式。借鉴阳荣威等(2019)[6]研究,构建适应性计算模型,用下列公式表示:
Djk=-1#(1)
E=ejI=jk#(2)
T=Djk#(3)
其中:Djk表示高职专业系统第j专业类别与产业结构第k产业的结构偏离度;ej/E表示高职专业系统中第j专业类别占比;ik/l表示产业结构中第k产业的占比;E、I分别为高职专业系统与产业结构系统中不同要素之和;T表示总的偏离度。Djk等于0表明二者相适应,Djk>0表明二者适应性越差。当Djk>0时说明相较于第k个产业的需求,高职j类专业供给偏多,表现为“供过于求”,反之为“供不应求”。
(二)数据来源
研究基础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局和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
(三)高职专业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根据2022年河南省各城市产业结构数据与2019年河南省各城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数据进行计算,可得河南省各城市适应性指标如下(见表2)。
从省级层面来看,高职专业结构与实际产业需求偏离情况存在以下特征: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偏离度最高,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象,说明相对于第一产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偏离。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省第一产业专业设置过少,不利于农业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应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作用,为农业领域培养高技能人才。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难以满足第二产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当前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应进一步完善第二产业专业布局。为了适应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河南省需培育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发挥巨大的人口规模与高职规模优势。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现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相对于第三产业需求不适应,可能的原因有,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与本科院校定位不同,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加之第三产业产值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时更倾向于围绕第三产业布局,却忽视了其他产业对于人才的现实需求,使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现象。
从市级层面来看,在总偏离度方面,河南整体情况比大部分城市更加平衡,仅洛阳与南阳总体偏离度更小。因此,各城市应深入调整人才的培养战略,使人才队伍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动态需求。在各城市高职专业结构与不同产业的偏离度方面:郑州市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偏离度为正值,高职院校服务第一产业人才需求时供大于求,能够充分发挥省会城市辐射作用,但其他城市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均供小于求,表明农村农业人才缺乏,农业人才与农业产业发展对接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各城市的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偏离度均为负值,表明河南省各地级市均存在第二产业人才需求量大的现象,这与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不足有着密切联系,高职院校人才供给难以满足第二产业的健康发展;各城市的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偏离度均为正值,表明河南省各地级市均存在第三产业专业设置过多的现象。
三、政策建议
(一)服务区域产业需要,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双元互动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性,提高产业发展效率至关重要。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获得充足的人才补充,产业得到良好发展,高职院校也能获得企业资金支持、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提升专业布局合理性,从合作中受益。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应对人才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问题和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一方面校企共建人才供需平台,能够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优化招聘流程,促进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节约招聘成本,助力高职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能够对学生提前培训,帮助学生找准就业目标,同时针对高职毕业生求职意愿,提供真实的技能培训平台,切实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
(二)对接新兴产业,提升专业布局前瞻性
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正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日益加快,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提升专业布局的前瞻性,高职院校可以使学生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适应产业与科技发展的需要,不断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由于专业设置与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较长时间的滞后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找准自身优势,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前瞻布局相关专业,为新兴产业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三)发挥政府作用,统筹专业布局
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统筹协调作用,促进高职教育更好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省主管单位通过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能有效消除各城市间高职院校建设中存在的专业建设高度重复、布局不完善等现象,确保“技能河南”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这将为河南省发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优势,提供有力的支撑。地方政府在规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同时,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引导工作,使高职院校的发展更好服务当地产业发展。政府应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求,鼓励引导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布局第一、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支持适应产业需求与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建设,依法对区域内高职院校发展进行宏观治理,充分协调区域内各职业院校利益。
(四)立足区域发展,优化高职院校布局
应注重高职院校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未来产业布局,对高职院校的设立和布局进行适当调整。在新建高职院校或设立分校区时,鼓励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区域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与区域布局相适应的职业院校设置规划,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发展。相邻地区高职院校应加强交流,打通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建立区域教育联盟,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以区域产业为中心,建立网络化高职院校分布体系,打造适应地区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机构网络,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2-08-20(001)
[2] 蔡文伯,贺薇宇.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PSIR-TOPSIS模型的检验[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4):48-62.
[3] 杜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研究[J].当代经济,2010(16):99-102.
[4] 万明钢,刘亚芳.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布局: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以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23(03):12-17+26.
[5] 麻灵.协同理论视域下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3):30-35.
[6] 阳荣威,玉欢爽.高等教育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相适性——基于湖南省2008—2017年结构偏离度实证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 2019(06):74-80.
(责编:若佳)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省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2024-ZDJH-240);2023年度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信阳市高职教育助力产业发展路径研究”(2023JJ100)。]
[第一作者简介:牛黎光(1997—),男,安徽太和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