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后学习是知识技能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关键,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然趋势。实践发现,编制和运用后延式导学单能有效构建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培养体系。从知识、思维、能力三个维度出发,以后延式导学单为抓手,通过复盘单延续知识本源,利用思辨单提升思维品质,借助探学单激发实践动力,可以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引向纵深,真正促进素养培育目标的达成,实现美好道德的成长。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后学习; 导学单
引用格式 陶林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学习后延式导学单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24(32):54-57.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1]可见,道德与法治课后学习是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关键,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然趋势。
本文尝试在课后学习中引入后延式导学单,运用复盘单、思辨单、探学单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丰富其实践体验,实现课后活动效益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的转变。
一、延知识本源设计复盘单——搭建学生“会”的支架
针对当下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回顾与反思”环节趋向于形式化、走过场的问题,教师将围棋中“复盘”的思路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延伸知识本源梳理维度,设计相应的课后知识复盘单,从而实现“回顾反思”向“知识呈现”过渡。
1.思维导图式:串点连线,厘清知识脉络
思维导图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思维可视化和条理化。复盘单的目标定位于知识梳理,帮助学生通过结构化梳理,从整体上把握前期学习的散点知识。
比如,“法律知识”类复习课一般以知识点或知识线为线索,通过一定的方式厘清知识间的关系,依托知识结构,厘清知识脉络。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为例,为了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学习难点,我们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复习,设计如下复盘单(如图1)。
这一学习复盘过程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进而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2.反刍自问式:唤醒经验,丰富自我觉知
激发问题意识可以唤醒学生的经验,丰富他们的自我觉知,帮助其真正进入学习过程。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反刍自问复盘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引。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了反刍自问复盘单(见表1)。
反刍自问复盘单以核心素养为暗线,以学习过程为明线,引导学生结合学习中的见闻、感悟,从“我的角度”开展自我评价反思,通过叙写表达自己的体悟和观点,梳理出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深化其学习体验。
3.成长档案式:归类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为了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在每一课的最后,教师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反思与自我评价的成长小档案,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分门别类,厘清知识脉络,而且能起到查漏补缺、完善认知结构的作用。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复盘单的设计见表2。
档案式复盘单能帮助学生再次归类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厘清知识脉络,并且再次呈现典型的、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学生通过反思、自我评价完善了知识结构。
二、延素养导向设计思辨单——提升学生“思”的深度
核心素养视角下,我们要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2]。但是核心素养不是教师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3]。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以核心素养统领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思辨单开展活动、解决任务,实现从“经验整理”到“价值认同”的跃进,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进阶。
1.换位审析法:聚焦困惑,提升思维的贯通性
教师要在小学生原认知的基础上,以思维单为媒介,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思辨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创设话题,引发学生思辨。
比如,在教学完六年级上册第9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后,学生以“小区门口的广场上能不能跳广场舞”作为生发思维判断和建构的着力点设计思维单,采用换位审析法,梳理出处理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图2)。
借助思辨单,学生能够梳理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参与思辨的过程中提升了思维的贯通性。
2.主体建构法:放大矛盾,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中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特征的题目,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体悟。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8课“网络新世界”后,教师设计思辨单,为学生提供探讨“小学生是否需要使用网络”的平台(如图3)。
通过思辨单,教师为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让不同的思维进行碰撞。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知识复盘,明白网络有利有弊,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推理辩证法:议题争鸣,提升思维的变通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诸如柔性伦理与刚性规则的冲突、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反差等两难问题,常常带给学生困惑[4]。推理思辨单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要挖掘生活中可探究的素材,设计有一定难度且通过努力能解决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有挑战、有“复盘”、有归纳,提升他们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学完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一课,学生懂得了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应伸出援助之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辨单思考“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如图4)。
该推理辩证思辨单引导学生发现有更好的办法“扶老人”,比如通过全程录像去做好事,既能做好事,也能避免讹诈的发生。通过推理辩证,当学生作出选择后,再进行思维的升级,挑战更有难度的道德行动,让学生进行合情合理、合规合法的取舍和选择,从而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三、延能力本位设计探学单——激发学生“能”的动力
在活动中采用分层设计、单元整合、迁移运用等多维活动形式设计实践探学单,能够引领学生将课堂上的“知”延续到生活中的“能”,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践行道德意义。
1.个性分层型:优化设计,激发实践意愿
课后实践活动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其成长问题,分层、分项目设计活动清单[5]。
例如,六年级上册“探访古代文明”一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早期文明的四个重要诞生地和早期文明成就,萌发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要落实在“做”上。笔者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情况设计了个性化实践探学单(如图5)。
选做类题目引导学生在达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学力水平选择题目完成,于是课后实践便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乐于做”,多元化地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2.串联复合型:单元整合,促进经验整理
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任务单时不仅应考虑本课的教学内容,还要着眼于整个单元的总体目标以及该学段学生的品德特点,整体设计单元主题任务单,将学习情境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应注意情感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针对性与持续性相结合。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为父母分担”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关,教师可以把课后实践内容整合成实践探学单(如图6)。
教师以实践探学单作为载体,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发,学会思考和总结,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成生活实践经验,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家庭责任意识。
3.延展生长型:迁移运用,提升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促使学生通过课堂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拓展类的实践探学单,将学习内容延展化,实现对课堂学习的促进和实践的深化。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且亲身经历的问题,把道德与法治课后活动融于学生生活,增添学生做实践活动的情趣。教师需要对有关的知识形成明确的认知,在注重知识合理性的同时让学生从调查中获得信息,在对信息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之后,可以联系生活中垃圾分类问题设计如下实践探学单(如图7)。
实践探学单实现了调查过程的情境化,自然激发了学生的记录兴趣,进而引发其对生活与环境的思考:只有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才能让环境更整洁、生活更美好,要将垃圾分类的规定内化为自我要求,形成必备的社会公德。
后延式任务单作为学生落实课堂知识、实现思维进阶、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是体现学生学的重要载体,亦是教师组织教学必不可缺的关键资源。它能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估;它打通了学生的学习路径,贯通了学习空间,提升了课后学习的实效,能帮助学生走进生活,主动探究与解决问题,让学习与实践成为道德自主构建、心灵美好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2] 郑葳,刘月霞.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J].教育研究,2018,39(11):56-60.
[3]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1):3-25.
[4] 徐卫平.道德与法治“两难问题”教学策略举隅[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8(09):23-25.
[5] 杨开智.以分类学习单为支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广西教育,2022(04):27-29.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