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了满足新形势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不少地区建立了网络名师工作室,这无疑会对建设高品质教师队伍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实际运作中,有必要从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底层逻辑出发,厘清其基本要素、特征与行动框架,进一步促进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走向规范化、常态化,打造一批高品质的网络名师,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关 键 词 网络名师工作室;名师;学习共同体;师资建设;雁阵梯队
引用格式 刘茂勇.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要素、特征与行动框架[J].教学与管理,2024(32):19-22.
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不断推进,网络名师工作室也应运而生,为各地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平台,增添了新活力。但有些地区和学校仓促建立各类网络名师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因缺乏规范化管理而难以有效运转。有鉴于此,我们不妨对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要素、特征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行动框架,确保网络名师工作室真正发挥培育名师的作用。
一、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基本要素
网络名师工作室是指在擅长网络应用的名师引领下,由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跨区域、跨学校教师建构而成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学习共同体,它以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相对固定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分享,最终实现这一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专业成长,更新迭代名师的培养方式。“它和虚拟教研室一样,着力探索如何推动新质教育、新质人才的培养。”[1]为了深刻剖析其内涵,本文将围绕队伍建设、制度建构、活动创设、成果展示和评价体系来建构网络名师工作室“4+1”要素体系,具体见下图。
图1 网络名师工作室“4+1”基本要素体系
由图1可见,“4+1”要素体系中的“4”包含四个方面。其一,队伍建设。网络名师工作室队伍既包含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领衔教师,也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骨干教师和追求上进的普通教师,由此建构“领衔团队+核心成员+普通成员”的静态梯队。基于网络名师工作室中各成员参与活动的大数据,普通教师也可以发展成为核心成员,以促进梯队建设的动态发展。其二,制度建构。制度是网络名师工作室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主要包括团队规章制度和成员规章制度。团队规章制度主要指向工作室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成员规章制度则指向教师个人应承担的具体义务与责任,体现个人的发展方向,与团队规章制度具有一致性。其三,活动创设。为了实现工作室的价值追求,需要设计基于课堂教学的系列性主题活动。这些活动立足于网络平台,始终关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大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精品研讨主题,将其作为工作室运行的关键内容。其四,成果展示。它是网络名师工作室活动成果的呈现形式,主要采取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展示,展示内容既包含平时的研讨、交流等活动的过程性成果,还包含得到上级部门认可的各类学术成果、获奖资料。“4+1”要素体系中的“1”具体指评价体系,它是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质量的衡量体系,包括“面”的评价和“点”的评价。它们具有前置性、全程性和纠错性的特征,是高质量工作室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主要特征
1.重融合:跨地域师资互补
从活动的参与人员来看,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受区域限制。这些成员各具特长,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名师,也有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学习共同体。他们通过云端会议、课堂观摩、网络研讨等方式,围绕各自擅长的研究内容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在智慧的碰撞中形成优势互补。他们还会因为一些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而开展持久的探讨,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名师工作室的研究之路就会越走越长,融合效果也会更佳,能够真正实现跨地域师资互补,呈现出“群智感知、智能泛在、人机协同”的发展趋势”[2]。
2.重技术:跨媒介多元互动
从活动的支持工具来看,网络名师工作室注重技术的使用,尤其需要借助网络、终端设备及各类可以进行交流互动的研讨平台(如智慧学堂、名师e家等),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跨媒介、多元化互动,提升教师在工作室活动中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类智慧教研“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应用到教研过程中,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3],为数字化时代的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3.重分享:跨时空成果共享
借助技术优势进行成果展示是网络名师工作室重要的互动形式。在实现跨媒介多元互动的过程中,工作室成员可以分享各类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含网络名师工作室成员在研究中的疑惑、收获以及各自的成功路径,而接受分享的教师会从分享教师提出的建议中得到启发,并促进他们努力学习,再将自己的思考进行分享,实现双向奔赴。这些分享让网络名师工作室成为了具有磁场效应的空间,既促进了工作室成员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增进了成员之间的友谊。
三、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行动框架
为了高效开展网络名师工作室活动,确保活动的多样化和常态化,应聚焦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基本要素,建构符合其特征的行动框架。这一行动框架是工作室各项活动的行动指南,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网”为媒,构建“1+Y”教师发展雁阵梯队
以网为媒,在组建网络名师工作室时,要统筹兼顾各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以及发展方向,构建“1+Y”教师发展雁阵梯队,“1”指“领雁教师”,“Y”指雁阵梯队的其他教师。
图2 “1+Y”教师发展雁阵共同体示意图
“领雁教师”即领衔团队,由工作室的领衔教师和3名左右的省、市级骨干教师组成,其中领衔人的个人能力至关重要,“个人魅力与理解感召、工作室活动中的智力激发、对于成员的个性关怀等,是优秀领衔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行为特征”[4]。指导教师则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能积极主动地策划工作室的活动方案,耐心指导其他教师的业务成长。“强雁教师”即核心成员,由积极参与网络名师工作室活动的县、区级骨干教师组成,人数通常在10人左右,具体又可以细分为技术资源组、活动创设组、平台展示组以及成果审核组等若干个负责工作室运营的小组,他们在“领雁教师”的引领下负责工作室的日常运转,是工作室的中坚力量。“雏雁教师”通常指年轻教师,由跨区域的教师通过自愿申请加入,经工作室审核后成为培养对象,他们在“领雁教师”的引领和“强雁教师”的帮助下,积极参与工作室的学习研修,将最新教学理念与方法转化为教学方案,实现专业提升。这一雁阵发展梯队既有分工也有合作,通过整体联动、互学互助,进一步提升大家借助网络开展教研活动的能力,确保网络名师工作室队伍有“品格”。
2.以“规”引学,形成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学习共同体
由于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成员相对分散,执行力相较于传统的线下工作室要弱。因此,需要建构各类制度来保障工作室活动的正常开展,通过“工作室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凝聚目标共识、理念共识,达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追求”[5]。这些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团队规章制度与成员规章制度,表1为这两类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
由上表可见,团队规章制度是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总体管理制度,主要起到全局性的引领作用,具体包含团队研究目标、梯队建设、网络安全与监督考核等方面的制度。成员规章制度是针对领衔人、核心成员、普通成员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主要起到内在约束作用。这一类规章制度既要符合团队整体发展要求,也要兼顾成员个体发展需求,有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两大类规章制度彼此融合,相互支撑,为形成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学习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当然,这些规章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工作室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进一步形成具有工作室特色的相关管理框架。通过上述规章制度,可以引导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促进团队的和谐发展和成员的专业成长,确保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有“品质”。
3.以“研”促学,创设“3+3”精品主题活动
规章制度是网络名师工作室正常运转的保障,开展各项主题研讨活动则是网络名师工作室的主要任务,为了实现以研促学,让“研”的成果真正助力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各项研讨活动必须聚焦课堂,关注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可以基于课堂创设“3+3”精品主题活动。
由图3可见,“3+3”精品主题活动包含两个层面的纵向研究。第一个层面的“3”主要聚焦于“课”,从 “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研究:课前阶段,教师可以聚焦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课中阶段,教师则可以围绕教学方案的操作性、学生参与度、教学成效等方面进行探究;课后阶段,教师需要评估学生学习的成果,提出教学改进策略。
第二个层面的“3”是在第一个层面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提炼,主要包含下面这三个阶段:问题识别阶段,教师将在教学各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学资源的不足等识别和记录下来进行整合,作为研究的起点;议题深化阶段,将整合形成的问题转化为更有针对性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主题提炼阶段,从议题中提炼出具有可持续研讨价值的主题,形成工作室活动的“拳头产品”。当然,每个主题还可以衍生出多个相关子课题,这些子课题是对主题的进一步拆分和深化,有助于网络名师工作室成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35e16831a7fc3aa19a71a85a9665638dbbaa579bb441292b43dacd46f124a845“3+3”精品主题活动吸引网络名师工作室成员参与,对同一问题有相同兴趣的教师可以形成网络研讨组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室成员在深入研讨中不断破解教育教学中的疑点和痛点,实现精准教研,克服当前教研效率低下的问题。总之,“3+3”精品主题活动是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研究框架,它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集体智慧形成新的研究成果,确保工作室建设有“品牌”。
4.以“展”助学,催生全新教研活动形态
“展”在这里指的是教师学习心得的分享、课堂教学的呈现以及教学成果的展示。网络名师工作室具有“超时空”的展示平台,因此依托于网络平台的广泛连接与便捷交流,能让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成果展示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借助这些丰富的成果可以引领教师不断进取,真正实现以“展”助学。
线上展示充分利用了网络名师工作室网站和公众号等信息技术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是宣传报道活动的窗口,更是辐射引领更多教师成长的媒介。通过网络平台,名师工作室的优秀成果——无论是教学视频、案例研究,还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活动都能得到广泛传播,从而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宣传教师的个人成果,提升工作室的整体形象。展示的内容不仅限于成果本身,还包括活动的过程记录,如围绕特定话题的讨论过程、活动的详细开展流程等,这些记录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参考资源。
除了线上展示,还可以将线上与线下的展示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公开教学、举办讲座等将教师们在线上学习到的经验方法转化为线下的实践成果。这样做不仅能够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能对暂时没有进入网络名师工作室平台的基层学校教师产生辐射作用,引领他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专业成长。
为了进一步展示成果,工作室可以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策略,主动与其他名师工作室进行交流与互动,促进跨区域的联动和优秀成果的推广。这种开放态度和积极互动,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也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当然“展”的形态不局限于上述几方面,它还会在实践中不断形成更多体现工作室特色的展示形式。正因为其具有丰富的样态,才能激发更多教师投身于教育创新,对教师和工作室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确保工作室建设有“品位”。
5.以“评”测学:保障工作室效能提升
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效能提升完全依赖完善且具有促进功能的评价体系。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评价模式,旨在激发教师个人潜力,同时推动团队的整体进步。“面”的评价,即从工作室整体活动层面进行考核。我们将工作室划分为3~4个工作小组,由领衔人及指导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工作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这种宏观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教师把握工作室的整体发展态势,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点”的评价则关注小组内个体的表现,由组长与领衔人共同参与,对每位成员进行量化考核,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让工作室成员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详情见表2。
在制定评价细则时,我们围绕多项指标构建了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这些分项指标的评价与“点面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面”来看,重点对工作室活动规划落实情况、雁阵孵化情况、精品主题活动成效、展示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价;从“点”来看,主要对帮扶结对情况、精品主题“金点子”、个人成果展示情况、学术研究与发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工作室成员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评。我们通过“评”来促进“研”,确保工作室建设形成高质量的“品评”样态。
上述实践尚缺乏更为全面的系统研究,还有待于我们从更广泛的层面不断实践,积极研究,唯有如此,方能进一步促进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走向规范化、常态化,打造一批高品质的网络名师,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戴岭,赵晓伟,等.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01):52-60.
[2] 黄皓.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J].教学与管理,2022(31):32-34.
[3] 刘晓宇,乔勇,李高建.数字教育背景下名师工作室建设转型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04):17-21.
[4] 朱广清.名师工作室效能优化:以江苏省常州市名师工作室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3(07):81-84.
[5] 栾桂芬,周素林.青年教师成长:职教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初心[J].江苏教育研究,2022(5C):47-51.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