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学家庭作业是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工具。然而,随着家庭作业家长化的涌现,亲子关系紧张、心理问题滋生、作业育人功能弱化以及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接踵而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责任边界混淆、教师承担过重非教学负担、教师作业设计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及家长参与动机具有持续趋向所致。为此,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教师要提高教学效能、创新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内驱力,以应对家庭作业家长化带来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关 键 词 小学家庭作业;家庭作业家长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引用格式 谭小素,杨继富,唐敏,等.小学家庭作业家长化的教育审思[J].教学与管理,2024(32):10-13+31.
家庭作业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后学习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家庭是学生完成作业的主要场域,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包括引导、监督、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家长参与家庭作业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自信心、意志力、时间管理能力等[1]。然而,随着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家庭作业完成的主体由学生变为家长,导致了家庭作业家长化的现象。这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家庭作业的育人功能也被弱化。
2018年颁布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规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2],以此来抑制“家庭作业家长化”的蔓延。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再次提出:“减轻学生校内作业负担,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3]“双减”政策颁布后,各地区积极推进作业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现实中很多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仍然繁重,家长参与不减反增,家庭作业家长化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对家庭作业家长化进行审思,探寻其屡禁不止的原因并提供解决路径。
一、小学家庭作业家长化衍生的问题
家庭作业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它所处的位置和功能给教师、家长、学生等均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4]。然而,家庭作业家长化的出现意味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扭曲,家长沦为作业的主要责任人和相关实施者。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共同体成员角色错乱,引发教育乱象,衍生出许多问题。
1.家长压力增大,亲子关系紧张
家庭作业本应由学生课后独立完成,结果异化为了“家长作业”,家长的负担加重、压力增大,为亲子关系埋下了隐患[5]。家长作为社会人,为了满足自身和家人生存发展的需求,承受着巨大压力,他们下班回到家还要辅导孩子的作业,负担的增加导致其精神和时间压力增大。由于家长的能力参差不齐,他们在辅导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容易情绪爆发,而孩子与带有情绪的父母一起完成家庭作业会扼杀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同时亲子关系也会更加紧张。
2.滋生心理问题,身心发展受阻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心理发展还不完善,他们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差等问题[6]。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的进度和质量,过度给予指导和建议,还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意识。另外,孩子也会担心不能达到父母的预期而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情绪。教师布置作业过多会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而睡眠不足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此外,小学生在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长的督促下伏案做作业,这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户外活动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导致近视,身体素质也会随之下降。学生被桎梏在家庭作业之中,阻碍了他们的兴趣培养和个人成长,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3.作业功能遮蔽,育人效果弱化
家庭作业具有育人功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责任感等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是“用”知识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 “用”知识受到外部环境过度或不合理的干预,那么作业的育人功能就会被遮蔽,育人效果也会随之被弱化[7]。诚然,家庭作业出色完成了,但强化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他们不仅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缺少学习责任感。若持续时间过长,还可能形成惰性思维,养成过分依赖父母的习惯,会影响到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及适应未来挑战的能力。
4.教师评估失误,影响教学质量
俞伟跃强调,完成作业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宝贵机会,而且是教师实施教学评价、精准分析学情的关键途径。但完成作业的主体由学生转变为家长时,教师往往会出现评估失误,即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技能和理解水平的判断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父母不仅要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也要对作业进行全面的检查,若家长在检查作业中发现错误,会让孩子再做一遍,甚至直接给出正确答案,以确保作业的正确率。教师在审阅学生作业过程中,如果发现作业正确率高,在练习讲解上投入的时间便会减少。教师对学生学情产生认知偏差,难以依据学生当前水平开展教学,以至于影响教学质量。
二、小学家庭作业家长化内在成因剖析
教育部门明确禁止给家长布置作业、检查以及批改作业,然而,现实中家庭作业家长化仍屡见不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1.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责任边界混淆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与网络信息越发便利,家校合作日渐紧密,学校教育这只手向家庭教育越伸越长,两者之间的责任边界变得模糊不清[8]。一直以来,家庭作业被当作连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纽带,如今为了检查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师布置了大量的作业,而为了保证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教师还会邀请家长参与检查和批改学生的家庭作业。家长作为家庭教育最关键的责任主体,也认为自己有责任协助孩子完成作业,但他们无法把控参与度,多是直接给出答案或者代劳,以达到教师的要求。因此,责任边界混淆为家庭作业家长化显现推波助澜。
2.教师所承担的非教学任务过于繁重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时间及备课、批改作业和评价的时间,以确保职责履行到位[9]。当前教师的非教学任务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家校合作以及专业发展等,对于教师自身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所有的工作要实现“痕迹管理”,又导致教师用于教学的时间继续被压缩。一方面,教师要填各种表,要进行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反诈宣传、打卡登记等,这些琐事使得教师的工作越来越行政化。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准备各种教学比赛、学生比赛、班级评比等。为此,部分教师为了应付非教学任务,被迫将家长卷入到检查与批改孩子的作业之中,以此减轻自身负担。
3.教师作业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当前教师设计和布置的作业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背后隐含着“教师主导”的教学观念,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与教育活动关键参与者的学生,以及家长在家庭作业设计中的潜在作用,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10]。在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下,各科任教师为了自身职业的发展,瞄准学生自习课或者放假的“空档”,为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导致学生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来完成作业。然而那些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练习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家长的参与作业动机具有持续趋向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推动、导向并维持活动的内驱力。在家庭教育中,众多家长将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助其走向学业上的成功视为重中之重。因此,家庭作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被家长看作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工具[11]。而且家庭作业是由教师布置,学生和家长必须无条件完成的,所以家长参与作业的动机具有持续趋向。一方面,表现在家庭作业的预期价值上,即提高成绩的功能预设、习惯与品格预设、未来预设。家长热切地希望参与到家庭作业中,通过提供辅导和指导,助力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业成绩。另一方面,家长避免消极影响,即孩子未按时完成作业,被教师惩罚,家长也会牵连其中。那些未写完作业或者完成得很糟糕的学生会被教师指责、罚抄或者延迟回家,而家长则可能被约谈或在班级群被点名。为此,家长不得不参与完成孩子的家庭作业。
三、小学家庭作业家长化的审思
小学家庭作业家长化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教育教学的进展,对其进行审思后发现,既需要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念,明确作业责任边界,也需要减少教师非教学任务,提高教师教学效能,还需要创新作业设计,优化家庭作业布置,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培养他们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
1.树立正确观念,明确作业边界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责任边界的混淆,使得家庭作业的责任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可能出现职责的缺失和越俎代庖的现象。为了降低家庭作业家长化的程度,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厘清作业的责任边界。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布置家庭作业旨在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并逐步形成和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通过精心批改学生的作业,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可能存在的学习难点,同时也能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教师将检查、批改家庭作业的责任转移给家长有违布置家庭作业的初衷,其效果也会减弱。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完善作业辅导,杜绝将孩子的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者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12]因此,教师要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不将家庭作业“甩锅”给家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在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中充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注重参与的方式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试错机会。父母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方式可大致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自主支持、控制、干扰和认知参与。家长应当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并赋予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权利。家长鼓励孩子自主学习,通过赋予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做出选择并承担责任,可以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2.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能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强调,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学无关事物;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高水平,发展专业治本[13]。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推动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减少家长的参与。地方政府与学校携手共进,助力教师减负增能,提高教学效能。
教师是承担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不应将其视为完成非教育事务的帮手。2024年4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入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协调好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关系,明晰政府、学校的责任边界。校长、教师应有权利拒绝不规范的社会事物。此外,学校应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管理,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任务,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避免交叉重复的社校项目,减少教师工作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为课堂教学赋能。
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减少教师教育非教学任务后,教师有更多时间用于备课、上课、反思、教研等,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因此,优化教育环境,确保教师能够专注于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肩负的重要职责,也是社会崇尚教育、尊重教师风尚的重要体现。必须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把宁静归还学校,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提升教学效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创新作业设计,优化作业布置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各学段学生作业的总量标准,并强调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达到减量增质的效果。学校和教师要敢于走出传统作业设计的舒适圈,设计少而多的作业。“少”即控制作业总量和作业难度,“多”则指精选作业内容、精心设计作业形式、精准把握重点 ,最终设计出少而精、增趣味、有层次的作业,优化家庭作业布置。
首先,设计“少而精”的作业。学校应当深化作业管理机制,将作业设计与实施作为教师整体培训体系的关键环节,定期开展常态化的教研活动。这些活动应重点探讨作业的育人功能、数量的合理调控以及学科特性的融合等。 此外,学校应设计并推广“作业协助单”,详细列明年级、科目以及作业的具体目标、知识分类、预计时长、执行周期、内容概要以及明确的评价标准等,以年级为单位统一协调,严格把控作业数量。此外,将作业设计融入备课环节,按照课程标准、单元、课时设计作业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判断其难度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具有前瞻性,即预先把握作业的难度、时长和数量,进而精确预估学生完成作业所需时长,优化作业安排。
其次,设计“少而趣”的作业。教师在确保作业总量适宜的前提下,应构思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且充满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探究知识、提高能力。为了丰富作业的内容,教师应引入跨学科、项目式、主题性、大单元等实践性作业,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综合素养。关于作业形式,教师要敢于突破形式单一的书面作业,设计听、说、读、视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激发学生多感官参与,这样不仅与学生的发展特点相契合,更能有效地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最后,设计“少而异”的作业。教师需细致考量学生的差异,实施作业分层布置。以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指向,对标学情,从知识掌握、能力差异、兴趣爱好、认知风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设计有差异的作业。教师将作业划分为基础、进阶和拓展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的作业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夯实基础知识;进阶层次的作业则侧重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而拓展层次的作业则专为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以激发其创新思维并培养综合能力。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和完成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作业要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动态性和自主选择性,对作业分层而不对学生分层,避免学生“对号入座”,形成惰性。
4.激发内驱力,自主完成作业
学习内驱力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核心动力,对维持学生学习热情的持久性、促进学习品质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作业评价反馈方式多元化,可以让学生从家庭作业中获得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与归属感,强化其内在学习动机,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一,当面批改,及时给予反馈。教师面批学生作业的最佳时段在课后,在这段时间内,教师不应坐在讲堂上,而应手持红笔在教室内来回巡视,随机抽取学生的作业加以批改,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于那些优秀的作业要及时表扬,对有进步的作业要激励、赞美、夸奖,对学力不足的学生给予帮助,降低他们对作业的怯惧情绪。
第二,丰富评价语,对作业进行美容。 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符号,如,真棒、笑脸、生气等,依照学生作业情况选择适宜的符号进行评价,这样既能反映作业完成情况,又会让学生觉得很有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亲切的评价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认真对待他们的作业,以拉进师生的距离。
第三,荣誉展示,激发作业趣味。当学生的作业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美和夸奖时,他们会获得荣誉感和归属感。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追求优秀的心理开展多样化、创新性的作业展示。这样做,一方面能使被展示学生的作业价值得到升华,学生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其他同学提供借鉴,并激励他们争做下一位被展示者。
综上所述,破解小学家庭作业家长化的难题,需要家校社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发力。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采用自主支持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作业当中,为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提供后勤保障;教育相关部门及政府要聚焦教师的核心职责,确保教师能够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能;学校要助力教师创新设计作业来优化作业布置,设计出既有趣味性,又有层次性的作业;教师更应运用多元的作业评价反馈
(下转第31页)
(上接第13页)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助其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Cooper.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Homework:Grade Level has Academic Influence on Homework’s Effectiveness[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9,47(03):85-91.
[2] 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J].中小学体育,2019(01):77.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5-21)[2021-07-24].http://www.moe.gov.cn/jyb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4] 程晓芹.“家长作业”的理性审视与解决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4):1-3.
[5] 王璐琪,李祥.小学生家庭作业何以异化为家长作业[J].教学与管理,2018(02):1-3.
[6] 尚元东,卢培杰,董亲子.家庭作业指导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影响实证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29-136.
[7] 刘辉,李德显.中小学作业的异化及回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1,22(04):1-8.
[8] 田春,张隐云.“双减”背景下小学家庭作业的伦理审视与重建[J].教学与管理,2023(20):1-5.
[9] 李新翠.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的超负荷与有效调适[J].中国教育学刊,2016(02):56-60.
[10] 任宝贵.家庭作业观之反思与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0(07):44-47.
[11] 李云,桑青松,凌晨.家长参与小学生家庭作业动机问卷的编制[J].池州学院学报,2011(02):155-158.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J].基础教育课程,2019(15):4.
[1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01):18-21.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