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宜从“全”

2024-11-22 00:00:00雍小嘉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4年11期

【摘要】 从《黄帝内经》养生观“德全不危”出发论述了养生宜从“全”,即全方位全过程皆需养生。全方位指强调生活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前提下“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养形的同时积极乐观养神,对于饮食服饰以及生活中的林林总总都应该乐在其中,这是形神皆养的根本模式。全过程指养生当贯穿于人生整个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调整养生所需要的方式方法。文章最后点明真正的大医都是真正的养生大家,完整医学左翼为临床祛病疗疾,右翼为养生却病延年,最终目的是健康长寿,只有始终如一做到形神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宝命全形”的养生目标。

【关键词】 养生;中医;全;形神统一

中图分类号 R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21--03

养生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在《黄帝内经》中早已给出了详细的答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马烈光教授认为这些内容的关键点在于最后的“全”,什么是养生的“全”?即全方位全过程皆需养生。

1 养生之全方位

什么是全方位养生?即形与神共养。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命最贵”,养生是从古至今人们都津津乐道的话题,可在实际践行中却总是很容易落入追寻某个养生方法这样的迷途,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包括学习中医的专业人士以及修行的道士比比皆是,有人试图寻求炼就长生不老的丹药,有人试图找寻延年益寿的偏方,人们都想从养生专家那里得到某一个方式方法,却忘了仔细审视《黄帝内经》给我们提供的贯穿生活始终的可操可控的全面的养生方法。《内经》中强调“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学的生命观是形神一体,形为身,神为心,即现代医学讲的身心医学。中医讲形为体,神为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神和谐则健康长寿,形神失和则病,形神分离则亡。所以养生也是既要养形又要养神,在生活中如何既养形又养神呢?人的形体生活由衣、食、住、行构成,《内经》的养生方法也从衣、食、住、行来阐述,衣食方面要“美其食,任其服”,但要“饮食有节”;住行方面要“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形劳而不倦”。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精神意识活动,在外反应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对于养神的方法《内经》中首先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那是不是就是强调人要无欲无求呢?答案是否定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在说明养形的同时更强调着积极乐观的养神,对于饮食服饰以及我们生活中的林林总总我们都应该乐在其中,这就是形神皆养的根本模式,不是具体的某个方法或者事物,强调的是生活中的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前提下“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这即是养生的“全”。

历代养生大家的养生理论如何体现形神俱养从“全”养生?首先医圣张仲景,他是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养生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就写“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说明张仲景既重视疾病治疗也重视养生保健。张仲景的养生方法散见于《伤寒杂病论》各篇,直接陈述养生的文字不多,但字里行间多有体现养生思想,如“若人能养慎,不令风邪干忤经络”“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书中提到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等,那避免这些伤就是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张仲景的养生内容包括饮食养生、顺时养生、避邪养生、导引按摩养生、调神养生、治未病养生等,中医的养生原则几乎无一遗漏。唐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家孙思邈指出“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他不仅提倡养生自己也亲身实践,年过百岁而终,是历史上医学实践时间最长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提出“三因制宜”养生观,“事事不为过”养生观,阐明人应适应自然,讲究抑情养性,适时运动,食补药补均要“自慎”。养形方面如饮食上“人生禀命,以五脏为主。夫五脏者,即是五行,内为五行,外为五味,五行五味,更宜扶抑,所以春夏秋冬,逆理之食啖不可过度。凡饮食于五脏相克者为病,相生无他”。养神上强调“十二少”即:“思、念、欲、愁、乐、喜、事、语、好、恶、怒、笑”都贵在少,任何情感过度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明代李时珍同样不仅是著名的药物学家和医学家,也是养生大家,他在《本草纲目》里首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强调了精神意识健康的重要性。在养形方面提出“土为元气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百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以上三位是中医历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且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中医药大家,从他们的养生观可以看出养生是从形神两面入手,二者缺一不可,故养生的全首先强调的是全方位的养,而不是只取某一方面。 嵇康之《养生论》中说 :“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即强调养生应从形与神两方面入手,达到“形与神俱”的理想生命状态。

2 养生之全过程

养生的“全”另一层意思是指养生当贯穿于人生整个过程。现代医学强调优生优育,中医在《内经》中讲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说明人体在形成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容不得差池,也说明养生应该是从生命形成的阶段就开始,优生优育即是养生最初的表现。《内经》中也详细描述了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洞悉这些不同阶段人体状态的目的是什么?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调摄养护,即养生。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生也一样,胎儿期要强调春生的养,青少年期要强调夏长的养,在中年之后要强调秋收的养,老年期则要强调冬藏的养,所以养生的阶段不是从中年脏腑机能开始衰退时才开始,应当贯穿于人生命的全过程。

当然根据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养生所需要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繁简的差异,比如在婴幼儿期,形神强弱多依赖于父母先天之精,故养生的主体在父母,婴幼儿本身的养生则主要是避寒暑避饥饱;在青壮年时期脏腑功能强健,养生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只要不与自然规律相悖,比如熬夜、暴饮暴食等即能达到养生效果;而进入中年之后由于人体脏腑机能衰退,精气神相对不足,所以养生在基本的顺应自然规律之外就需要加一些额外的努力,如饮食上要根据自身的体质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减,习练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导引使气血运行更通畅,在行动与精神方面都应根据秋收冬藏的规律节制自身的行为;到了老年阶段由于脏腑机能的衰退养生方法则需要更为全面,饮食起居、情志调摄各方面缺一不可。历代医家对不同阶段的养生也有明确的论述。成年以前强调养生宜从早,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养生之道,不患于早,而患于晚,养生应始于出生前,始于童年,养生愈早愈好。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人欲抗御早衰,尽终夭年,应从小入手,苟能注重摄养,可收防微杜渐之功。”张介宾则主张小儿多要补肾,通过调养后天而补其先天之不足。中年阶段以抗早衰为要。刘完素认为:“其治之之道,辨八邪,分劳佚,行守令之法,宜治病之药,当减其毒,以全其真。”这种“减毒”的预防思想,对于抗御早衰具有重要作用。张介宾更强调:“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说明中年的调理修整,是保证老年健康生活的前提。老年阶段则是以颐养天年为目标。进入老年阶段后生理功能开始衰退,刘完素认为:“其治之之道,顺神养精,调腑和脏。”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的晚年养生方法包括饮食方面“薄味静调,力戒酒肉厚味”,处寒温、力戒躁怒、谨慎劳累、节欲保精。古人的这些养生思想均反映出养生需要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养生之全过程即要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不懈地坚持下去,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养生方式,将养生贯穿于生命的始终,这样才能达到改善脏腑功能和体质,健康长寿的目的。

3 养生治未病是中医战略之源头

中医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养生治未病为基本任务。故有“医家之宗,奉生之始”之誉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反复强调养生治未病的重要性,并将其列为“圣人”之行。大医是古今中医的追求,做大医者,皆需从己身做起,才能担负得起患者的性命相托。大医之路上,事务繁杂,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过人的精力,难以应付。从中医的成才规律来看,“大器晚成”者居多,大医如孙思邈、张景岳等,不仅是中医临床大家,也是养生大家,其流传后世的经典著作多在老年甚至耄耋之时方才成就,若无长寿之生命,则何谈佳作惊世、青史留名?所以中医人必须牢固树立养生达长寿之追求,中医成才不仅要传承前贤的医学经验,更要认识到养生治未病对中医事业的重要性。同时精湛的中医医技形成,或中医科研成果取得,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思考、总结,及不间断的临床实践积累,所以医者越长寿,才越有机会通过不断成长而成才;反之,则几乎必然与大医之成就无缘。可见,通过养生追求长寿是中医人应有的终身信念,而养生的教育也当贯穿于中医人才培养战略的始终。养生是大医治世利器,为社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养生是当今全世界人类的共同话题,西医的《巴黎宣言》提出“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中医《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上工救其萌牙……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可见中西医均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降低疾病的发生才是人类医学的目标。完整医学左翼为临床祛病疗疾,右翼为养生却病延年,最终目的是健康长寿。

正确的养生观和养生方法是能否成功养生的关键。养生不是玄而又玄的不可触及之法,也不是某个奇招妙招就能立即实现的目标。从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养生大家的经验可知养生宜从“全”,强调的是从全方位全过程来重视养生,在明确“全”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适合自身的不同时期养形养神方法,始终如一做到形神统一,形神俱养,这样才能达到宝命全形的养生目标。对于学医者应当将养生全方位全过程理念传播给普通大众,为人父母者应当将养生全方位全过程理念传播给不懂事的孩童,只有养生从全的理念被普及推广才能实现人类医学之治未病的伟大目标

4 参考文献

[1] 谭颖颖,孙立军,等.医圣张仲景之健康养生观[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20):196-198.

[2] 牛文民,刘智斌等.孙思邈养生理论精髓之解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6):718-720.

[3] 马烈光.养生治未病是中医最高之战略[J].中药与临床,2019,10(3):24-25.

[4] 马天池,王彩霞,等.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46-48.

[5] 周路红,宋志萍.李时珍对“谨和五味”饮食养生方法的贡献[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79-180.

[6] 马烈光.形与神俱养怡百年[J].中国对外贸易,2014, 12(12):82.

[7] 孙晓生,陈晔.李时珍《本草纲目》花药养生及现代应用[J].新中医,2012,44(15):126-127.

[8] 马烈光.养生之道贵在持恒[J].环球中医药.2008,7(7):47.

[2024-04-28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