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无痛分娩产妇应用预见性护理联合康复锻炼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10月医院收治的无痛分娩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在年龄、孕周等基线资料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康复锻炼基础上联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产后康复情况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均改善,但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泌乳初始时间、子宫复旧时间、下床时间、恶露消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盆底肌张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联合康复锻炼能够改善无痛分娩产妇产后恢复的心理状态,促进产后康复,有望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康复锻炼;无痛分娩;心理状态;产后康复情况;护理满意程度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21--03
分娩是胎儿自母体生产的重要过程,但是在产程过程中母亲会承受巨大的痛苦,导致多数产妇均会对分娩产生畏惧、焦虑等情绪。但是,随着无痛分娩的不断实施,使产妇在不影响分娩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降低分娩疼痛,使得产妇对于自然分娩的抵触心理减少,让自然分娩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无痛分娩主要是通过麻醉方法来缓解分娩的疼痛,并达到减少产妇负性情绪的作用,使得产妇能够积极配合临床工作顺利分娩。但是无痛分娩需要科学的护理配合,避免产妇出现相关并发症,使得产后恢复加快[2]。康复锻炼是无痛分娩后产妇的主要护理训练方式,通过指导产妇各类锻炼方法来加快康复时间,改善产妇的康复预后。有大量研究显示,康复锻炼在改善无痛分娩产妇预后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其效果仍达不到预期。而预见性护理能够根据现有的条件分析后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提前处理,避免问题的发生或减少不良后果,该护理方法在各类疾病中均有较好应用效果[3]。本文将预见性护理联合康复锻炼应用于无痛分娩产妇,探讨其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3年1-10月我院收治的无痛分娩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阴道分娩;②无痛分娩;③沟通能力及精神状况正常。排除标准:①存在剖宫产指征;②长期服镇痛、镇静药物;③无痛分娩禁忌证;④严重内外科器质性病变。在年龄、孕周等基线资料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3~35岁,平均28.54±2.19岁;孕周37~42周,平均39.26±1.04周;生产经验:初产妇38例,经产妇1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34岁,平均28.70±2.25岁;孕周37~42周,平均39.41±1.10周;生产经验:初产妇40例,经产妇10例。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向产妇说明产后的注意事项,并耐心解答产妇的问题,并向其介绍产后康复锻炼的内容、必要性;指导产妇术后完成产后保健操,保健操内容包括缩肛、散步、深蹲、空中蹬车等;指导产妇科学饮食,多食用高能量食物,并减少油腻食物,避免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成立护理干预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长,组员包括责任护士6名,组内成员均取得初级以上职称。并进行组内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无痛分娩的注意事项、护理要点、沟通技巧、预见性护理的概念及实施方法等,全部成员均通过培训考核。
(2)心理预防:结合既往实施无痛分娩产妇的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产妇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指导家属和产妇多多通过,让产妇感受到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及支持,减少产妇的心理负担。强化护理人员和产妇沟通,了解产妇心理存在的问题,并对产妇进行安慰,指导产妇控制自身的情绪状态,并采用分散注意力法、听音乐法等方式来缓解产妇的不良情绪,使产妇能够积极配合临床工作。
(3)并发症预防:护理人员每日对产妇进行会阴部位清洁,减少感染的发生;指导产妇多食用新鲜果蔬,保证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的摄入,减少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4)预见性康复护理:每日对子宫按摩,告知产妇科学护理乳房的方法,指导其多和婴儿接触。增加新生儿吮吸哺乳次数,通过吮吸刺激泌乳,并使得子宫复旧速度加快。鼓励产妇尽早下床运动,提高康复速度,并介绍产后康复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指标:应用9项患者健康问卷(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 anxiety disorder-7;GAD-7)对患者的负性情绪水平进行评估,PHQ-9量表共计9个条目,满分27分,分数和负性情绪水平呈正相关。GAD-7量表共计7个条目,满分21分,分数和负性情绪水平呈正相关。
(2)产后康复指标:包括泌乳初始时间、子宫复旧时间、下床时间、恶露消退时间及盆底肌张力评分。盆底肌张力0分~5分,分数和盆底肌张力强度呈正相关。
(3)护理满意程度:采用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评估。问卷满分30分,分为满意(26分~30分)、较满意(21分~25分)及一般(0分~20分)。护理满意率=(满意+较满意)例数/观察例数×100%。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均改善,但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产后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产后康复情况中泌乳初始时间、子宫复旧时间、下床时间、恶露消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盆底肌张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无痛分娩所使用的麻醉药物一般生效时间较短,而且对于母婴的不良影响较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妇因分娩疼痛出现的身心应激反应。但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需要耗费乃至透支大量的体力,分娩后产妇极为虚弱,影响产妇恢复及泌乳[4]。但是,单纯的康复锻炼效果达不到预期。而预见性护理强调预防的重要性,能够在不良后果未发生时就进行预防,减少不良后果危害性,改善相关疾病的预后。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无痛分娩产妇应用预见性护理联合康复锻炼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通过针对产妇的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帮助产妇减少心理负担,增强信心,促进情绪稳定。抚慰产妇的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让她感受到家人和护理人员的支持和关爱,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恢复[5-6]。定期清洁会阴部位、指导产妇科学饮食等措施有助于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保障产妇身体康复。通过按摩子宫、母婴接触促进泌乳,加速子宫复旧,指导产妇适时下床运动等措施,促进产后身体功能的恢复。同时,介绍产后康复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提高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7-9]。产妇自我护理能力提高后能够避免做出不良行为,导致产后康复不良。通过指导产妇科学饮食、进行产后保健操和提供预见性康复护理,可以促进产妇乳腺的充分发育及促进新生儿吸吮,从而加快泌乳初始时间,促进子宫的逐渐复原,减少恶露残留,加快子宫复旧时间。而引导产妇下床进行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恢复,缩短下床时间[10]。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联合康复锻炼能够改善无痛分娩产后恢复产妇的心理状态,促进产后康复,提高护理满意程度。
4 参考文献
[1]刘海霞,李春玲.基于产后恢复效果评估预见性护理在无痛分娩产妇中的应用价值[J].健康之友,2022(16):186-187.
[2]王静霞,常晓曼,王姗姗.责任助产模式下预见性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产程及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22):97-100.
[3]蒋婷婷,杨艳艳.预见性护理结合康复功能锻炼对无痛分娩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z1):148.
[4]黄伟妍,夏斌,李文君.预见性护理结合康复功能锻炼对无痛分娩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0,31(10):1357-1360.
[5]程秀媚,苏艳艳.无痛分娩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结合康复功能锻炼对产后的影响[J].医药前沿,2021,11(11):108-109.
[6]王芳.心理-饮食-康复锻炼联合延续性护理对妊娠高血压患者产后恢复的改善作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3(21):123-125.
[7]夏银萍.早期康复锻炼对剖宫产术后患者产后恢复的效果评价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分析[J].饮食保健,2020,7(8):141-142.
[8]莫愈君,赖观好,林凤媚,等.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功能恢复及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106-108. 、
[9]车淑珍,孙乃明,刘进.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功能恢复及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2021,51(2):16-19.
[10]戴小玲.舒适护理联合预见性心理干预对择期剖宫产产妇术前焦虑及术后康复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3,36(4):159-162.
[2024-05-0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