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在玻璃体腔注药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11-22 00:00:00陆婷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4年1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药术老年患者应用术前眼位注视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12月收治的行玻璃体腔注药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上,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术前眼位注视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采用术前眼位注视训练的观察组患者术中眼位调整次数、手术时间、术中眼球偏移率及术中头面部偏移率等手术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术前眼位注视训练的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眼位注视训练能够改善玻璃体腔注药术老年患者手术效果,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术前眼位注视训练;玻璃体腔注药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21--03

随着各类电子产品的应用不断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导致老年眼科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老年患者的视力丧失问题较为严重[1]。常见疾病类型包括黄斑水肿、黄斑变性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等。玻璃体腔注药术是一种将药物直接注入眼内玻璃体腔的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为将药物直接注入玻璃体腔,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2]。相比局部眼部滴眼或涂抹药物,玻璃体腔注药术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分布,减少对其他器官的影响。在临床实施过程中要求患者进行配合,患者的眼球固视自我控制水平与手术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但是,因患者年龄较大,对于术中指令的理解程度不足,导致其实际配合效果欠佳,影响手术效果[3]。有学者指出,术前眼位注视训能够提高玻璃体腔注药术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手术预后。但是其实际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本研究采用临床对比观察,分析行玻璃体腔注药术老年患者术前应用眼位注视训练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3年2-12月收治的行玻璃体腔注药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上,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纳入标准:符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者[4];符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指征者。排除标准:研究前曾进行过系统眼位注视训练者;严重内外科器质性病变者;精神、意识障碍者;听力障碍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

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5~ 75岁,平均64.31±3.22岁;患眼位置:左眼17例、右眼13例;有基础疾病21例:高血压11例、糖尿病1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6~75岁,平均64.45±3.37岁;患眼位置:左眼16例、右眼14例;有基础疾病16例:高血压9例、糖尿病7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术前眼位注视训练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具体措施如下。

在术前1d和术前30min对患者实施术前眼位注视训练。训练前保持舒适体位,放松身心并闭眼。护理人员将患侧眼睑用手指撑开,伸出食指放在患者眼部前方30公分处,引导患者眼球进行运动,运动内容包括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让患者眼球达到指定位置后再固定1min以上。不断重复上述训练内容,使患者对于眼球训练方法完全掌握,并可以顺利的控制眼球转动及固定,并在实施眼位注视训练时注意不能移动头部和躯干。如患者听力存在轻微障碍,应采用触摸肢体等方式来对患者进行训练。

1.3 观察指标

(1)手术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术中眼位调整次数、手术时间、术中眼球偏移率、术中头面部偏移率等指标。

(2)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出血、眼部感染、眼压升高等并发症。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 SPSS 2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采用术前眼位注视训练的观察组患者术中眼位调整次数、手术时间、术中眼球偏移率及术中头面部偏移率等手术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比较

采用术前眼位注视训练的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现阶段,玻璃体腔注药术是老年眼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术式具有血眼屏障不受限、药物起效快等优势。而且该术式患者的接受程度较好,能够积极配合[5]。但是在手术过程中要求患者根据医生的指令进行眼球移动,且不能擅自移动眼球及头面部。但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因患者无法完成眼位注视导致可能出现术中角膜损伤,易诱发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而在一般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主要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相关内容及注意事项,虽然会反复强调眼位注视的重要性,但是患者的实际眼位注视效果不佳。随着玻璃体腔注药术的全面开展及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临床越来越注重术前眼位训练,有大量研究指出[6],术前眼位训练在相关眼科手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眼位调整次数、手术时间、术中眼球偏移率及术中头面部偏移率等手术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前眼位注视训练通过提高患者对眼球运动的控制能力,使其能够更准确地控制眼球的运动方向。随着训练的进行,患者逐渐学会调整眼球位置并将其固定,从而减少术中因眼位不准确而需要进行调整的次数。通过反复的训练,患者对于眼球运动的掌控能力不断增强,术中眼位调整次数也因此显著减少[7]。而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可以使患者在手术中更快速、更准确地调整眼位,从而减少手术中因眼位不准确而导致的延误。经过重复训练,患者能够更快地将眼球移动到目标位置,有效提高了手术效率,缩短了整个手术时间。术前眼位注视训练使患者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眼球的位置和运动状态,从而在手术过程中更及时地发现眼球偏移的迹象。这种提高的感知能力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调整手术姿势,保持眼球在正确的位置上。通过术前眼位注视训练,患者能够逐渐养成保持头面部稳定的良好习惯,这对于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8]。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可能伴随着更多的不自主头面部动作,这些动作往往会干扰手术中医生对眼球位置的控制。然而,经过术前眼位注视训练,患者可以学会如何保持头面部的相对静止,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头面部偏移率。为医生提供了更好的操作环境,有助于确保手术的精确性和成功率。术前眼位注视训练能够使得患者术中相关风险减少,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的手术依从性。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因患者自身因素导致的手术风险,避免出现手术操作失误等情况,可以大幅度降低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9]。

综上所述,术前眼位注视训练能够改善玻璃体腔注药术老年患者手术效果,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

4 参考文献

[1] 李筱荣,黎晓新,许迅.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模式的建立与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眼底病杂志,2023,39(3):187-193.

[2] 何颖,刘梅,施铁琴,等.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在玻璃体腔注药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 临床护理杂志,2021,20(5):35-36.

[3] 袁小凤. 探讨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3):305.

[4] 杨培增,范先群.眼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7,102.

[5] 李颖.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体会[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2,7(32):65-67,58.

[6] 保吉红,赵文博,海华,等.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对老年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术中眼位及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21,20(2):29-31.

[7] 王瑞芳,赵海霞,王召格. 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在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1,43(1):82-85.

[8] 程燕,赵向琴,姚静艳. 一站式日间手术管理模式在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玻璃体腔药物注射中的应用价值[J]. 安徽医学,2021,42(1):97-100.

[9] 高妮娜,李靖,王淑萍. 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在玻璃体腔注药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智慧健康,2023,9(18):70-73,78.

[2024-05-0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