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量表常模制定及应用研究

2024-11-22 00:00张景景仲小敏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4年11期

摘 要 正确评估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水平,进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支持,对于延续学前教育成果、保障教育的起始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研究采用《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评量表(家长卷)》作为测评工具,对南昌市1671名一年级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经频率统计确定百分等级,对其进行正态化处理,然后利用公式T=50+10Z进行线性变换为标准分数,结合3δ原则建立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水平总体以及四个子维度的五等级常模标准。同时应用制定的区域常模标准从学生归属地、性别和家庭构成三个层面进行案例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 键 词 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入学适应量表;教育测量学;常模

引用格式 张景景,仲小敏.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量表常模制定及应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33):70-74.

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目前对于入学适应的阐释尚无统一界定,普遍认为是学生在新的学习阶段,自我身心状态调整的动态过程。

我国学术界对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2021年3月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首次以专门性文件强调入学适应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一年级上学期为适应期,并给出了具体目标、表现和建议[1] 。正确评估学生入学适应水平进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支持,对于延续学前教育成果、保障教育的起始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编制和修订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期的测评工具并不多,国内也缺少本土化、针对性的测量工具和常模研究。因此,制定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水平常模并应用于案例研究,可以为评估学生入学适应现状,适时调整学校课程与教学、家庭教育等方面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一、入学适应量表研究过程

1.测评工具

研究使用自编问卷《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评量表(家长卷)》[2] 作为测评工具,该问卷包含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家校协同四个维度,共24道测试题目。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要求被测试的一年级学生家长根据子女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作答,可供选择答案依次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基本符合”“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分数按照顺序记作1分至5分,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入学适应现状越好。该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为0.917,模型拟合指数中卡方自由度比值为2.31,RMR、SRMR、RMSEA分别为0.047、0.031、0.033,同时GFI、AGFI、NFI、RFI、IFI、TLI和CFI数值均在0.9以上,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可作为测量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的有效工具。

2.样本选取

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江西省南昌市9所小学(其中城市小学4所,乡村小学5所),使用问卷星方式由一年级学生家长匿名参与,测评时间为十月初。此次调查共收到问卷1783份,剔除作答时间过短和规律性作答问卷112份,有效问卷1671份,有效率为93.72%。其中,男生918人(54.94%),女生753人(45.06%);独生子女255人(15.26%),非独生子女1416(84.74%);被试学生所在学校为城市的有1154人(69.06%),乡村517人(30.94%)。

3.数据统计与处理

在教育测量学中,测验的常模简称为常模,指一个有代表性的样组在某种测验上的表现情况,或是一个与被试同类的团体在相同测验上得分的分布状况与结构模式[3] 。

将研究中样本数据即原始分数通过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两种形式对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水平进行常模构建和等级划分。首先将筛选后的数据导入SPSS 23.0,对量表各维度原始得分进行统计,然后建立测量原始分数与百分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测量原始分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序,计算各项数据的累积次数,进而确定其百分等级PR。构建标准分数常模时,根据公式Z=X-X/S(X表示测量原始分数,X表示平均分数,S表示标准差)对测量数据进行正态化处理转换为基本标准分数,为使分值合乎常规读取习惯,再利用公式T=50+10Z进行线性变换,将Z分数转化为更大的标准分数T分数。

二、入学适量表常模的制定

根据正态分布3δ原则,将[3, 3]区间长度进行五等分,依次得到原始分数、百分等级PR和T分数的5个等级划分,由高到低分别以“优秀”“中上”“中等”“中下”“差”与之相对应,进而制定南昌地区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常模,并对各水平等级进行定性描述。

1.入学适应总体水平常模及等级评价标准

使用“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评量表(家长卷)”施测,根据常模构建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建立南昌地区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总体水平常模,将原始得分、百分等级、T分数不同等级标准对应的具体分值列于表1。在实测样本中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总体水平等级为优秀、中上、中等、中下、差的人数占比依次约为14.24%、26.33%、33.70%、22.02%、3.71%,“优秀”和“中上”两个等级人数比例约为四成,入学适应总体水平表现为“中等”等级及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七成。总体分析,南昌市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整体表现良好。

为了更加准确地判断和分析一年级学生在入学适应测评量表中各个测评维度上的具体表现,研究中进一步计算入学适应不同等级学生在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绘制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各维度T分数柱状图,如图1。

从入学适应四个子维度T分数柱状图分析来看,一方面其在五个等级水平中的平均分值分布波动不大,尤其是在“中等”和“中下”两个等级中差距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各维度在五个等级水平中综合表现较为理想的是“学习适应”维度,表现相对欠佳的是“生活适应”维度。在入学适应期,面对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一年级学生能够较快适应,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相比之下,他们在日常生活技能方面却显得不足。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但这种学习适应与生活技能发展之间的反差,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反思。

2.社会适应维度常模及等级评价标准

根据常模制定方法建立“社会适应”维度常模,对“社会适应”维度进行水平划分,制定对应的等级评价标准,见表2。

由表2可知,“社会适应”维度等级为优秀、中上、中等、中下、差的人数占比依次约为13.35%、36.26%、31.30%、14.62%、4.47%。“中上”和“中等”两个等级人数比例均超三成,“优秀”和“中上”两个等级占比接近总人数的一半,在四个适应维度中比例最高。由此可知,一年级学生在入学适应“社会适应”维度表现较好。

“社会适应”包含六个题目,分别从融入集体、师生关系、心理适应、环境适应、社交能力和同伴关系几个角度进行测评,平均得分依次为3.72、3.54、3.45、3.29、3.43、3.13。整体来看一年级学生在融入集体层面表现较好,但是在环境适应、社交能力、同伴关系三个项目中表现稍弱,尤其是同伴关系处理方面需要加以教育和引导。

3.生活适应维度常模及等级评价标准

根据常模制定方法建立“生活适应”维度常模,对“生活适应”维度进行水平划分,制定对应的等级评价标准,见表3。

由表3可知,“生活适应”维度等级为优秀、中上、中等、中下、差的人数占比依次约为11.25%、26.87%、39.08%、19.03%、3.77%。“优秀”等级人数占比略超一成,“中上”等级人数比例接近三分之一,“中等”等级人数约有四成,“中下”等级人数接近两成。相对“社会适应”维度,在“生活适应”维度中表现“优秀”“中上”和“差”等级水平的学生偏少,而表现“中等”和“中下”等级水平的学生略多。

“生活适应”包含六个题目,分别从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时间观念、整理能力、安全自护和劳动技能几个角度进行测评,平均得分依次为3.53、3.34、3.65、3.43、3.21、3.35。整体来看一年级学生在自理能力、整理能力、安全自护和劳动技能四个方面得分均不理想,尤其是安全自护方面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建议开展学生课间活动安全教育的同时,在学生入学的前几周还要加强课间巡视,及时发现问题消除安全隐患。

4.学习适应维度常模及等级评价标准

根据常模制定方法建立“学习适应”维度常模,对“学习适应”维度进行水平划分,制定对应的等级评价标准,见表4。

由表4可知,“学习适应”维度等级为优秀、中上、中等、中下、差的人数占比依次约为17.53%、23.34%、33.22%、22.74%、3.17%。“优秀”和“中上”等级人数总占比超过四成,“中等”等级人数比例超过三成。对比可知,一年级学生在入学适应水平“学习适应”维度中“优秀”和“中下”等级人数相对“社会适应”“生活适应”两个维度稍多,而表现“差”的学生略少。

“学习适应”包含六个题目,分别从学习意志、学习情绪、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自我效能几个角度进行测评,平均得分依次为3.97、3.64、3.39、3.61、3.32、3.18。整体来看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整体适应情况表现较好,但是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自我效能三个方面稍显不足,尤其是自我效能得分较低。

5.家校协同维度常模及等级评价标准

根据常模制定方法建立“家校协同”维度常模,对“家校协同”维度进行水平划分,制定对应的等级评价标准,见表5。

由表5可知,“家校协同”维度等级为优秀、中上、中等、中下、差的人数占比依次约为18.79%、24.18%、31.60%、22.50%、2.93%。“家校协同”维度中表现为“优秀”等级人数占比接近两成,相对其他三个适应维度来说比例最高;表现为“优秀”和“中上”两个等级学生比例和超过四成,在四个适应维度中排在第二位;表现为“中等”等级的学生比例接近“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维度,低于“生活适应”维度;表现为“中下”等级的学生比例接近“学习适应”维度;表现为“差”等级的学生比例最低。

“家校协同”包含六个题目,分别从教养方式、亲子互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家校合作和家校沟通几个角度进行测评,平均得分依次为3.46、3.69、4.02、3.88、4.15、3.67。作为一年级学生家长比较配合学校、教师工作,但是相对来说还需要加强与孩子、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

三、入学适应等级标准应用分析

南昌市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等级标准的确立,为评估区域内学生入学适应水平提供了参照。研究中选择南昌市城市、乡村学校各一个班级进行应用分析。此次调查中两个班级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72份,有效率96%,被试学生入学适应T分数值为52.16,结合表1可知,在南昌市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能力中处于“中等”水平。为充分了解不同背景下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具体表现,结合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1.归属地差异

被试群体中包含城市、乡村样本分别为43份和29份。由图2分析可知,城市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四个维度得分均为“中等”及以上水平,其中“学习适应(63.35)”“家校协同(62.71)”两个维度达到“中上”水平;乡村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四个维度得分均在“中等”水平浮动,其中“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家校协同”三个维度略低,城市学生整体表现优于乡村学生,但是“生活适应”维度上乡村学生表现更佳。

两者对比来看,城市学生在“学习适应”“家校协同”两个维度上具有明显优势,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城市家长因自身成长经历以及周边“圈子”影响,普遍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度较高,他们努力为孩子提供资源和辅导,以确保孩子在学业上的优异表现,而高关注和高期待又自然延伸到了家庭教育和家校沟通中。

乡村学生由于“原生态”的成长环境,他们生活本领更强,但是在社会化方面稍弱,这一表现在已有研究中也有所体现[4]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并多为他们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和环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树立规则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性别差异

被试群体中,从性别分布来看包含男、女生样本分别为40份和32份。由图3分析可知,一年级男生入学适应四个维度中“生活适应(50.76)”和“家校协同(51.13)” 达到“中等”水平,“社会适应(47.32)”和“学习适应(48.79)”处于“中下”水平。一年级女生入学适应四个维度中除“社会适应(48.43)”略低之外,其余均为“中等”水平及以上。分析对比来看,一年级女生在入学适应四个维度中均优于男生,尤其是在“生活适应”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从性别属性方面分析,一般认为女生生理成熟较早,更倾向于条理清晰和注重细节,生活中女生也往往被赋予更多的自我照顾责任,促使她们更擅长规划和组织自己的生活,在小学阶段的其他年级,女生在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中优势也同样很明显[5] 。同时,已有研究显示学前阶段女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总体好于男生[6] ,进入小学后,社会适应发展的任务逐渐拓展到学业层面[7] ,在学校女生通常更容易与老师建立亲和的关系,并对老师的权威和指导更加敏感和尊重,她们也更愿意遵守学校和课堂规则。虽然关于学习适应的性别差异暂时没有形成同一结论,但是在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女生的学习适应优于男生[8,9] 。所以在一年级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男生的学习状态和现实表现,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多方协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3.家庭构成差异

被试群体中,从家庭构成来看粗略划分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两类,其样本数量分别为13份和59份。由图4分析可知,一年级学生中独生子女入学适应四个维度均处于“中等”水平,在“生活适应(53.47)”“学习适应(52.69)”两个维度上表现相对更好;非独生子女除“生活适应(53.59)”达到“中等”水平之外,在“社会适应(47.45)”“学习适应(48.14)”“家校协同(48.63)”三个维度均表现欠佳。两者对比来看,独生子女在“生活适应”维度略低,其他三个适应维度上均高于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问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和讨论,我国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理论[10] 和实证[11] 研究,结论不一。我们通常认为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期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成长和教育资源,因此独生子女在学业等方面可能表现较为突出,但与之相对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亦被归结为“独生”的产物。

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社会开启了“后独生子女时代”[12] ,这意味着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并呈现出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并存现象,这种复杂的人口结构对社会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近两年来,这些孩子(主要包括独生子女,多子女家庭的“大孩”“二孩”等)陆续步入小学,加之家长年龄、收入、价值观、生育期待以及对教育期望的不同,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教育问题。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采取个性化、综合化的教育措施、方法,以满足不同家庭和孩子的成长需求。

四、入学适应量表常模研究反思

在常模制定过程中,依次将原始分数、百分等级分数、T分数的5个等级标准一一对应,便于家长、教师以及教育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评估。对照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量表等级划分,可以清晰了解参与测评的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水平在区域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同时该常模等级标准对其他教育水平相近地区开展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的评估,也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应用分析实践方面,选择南昌市城市、乡村两个班级共72名一年级学生作为测评样本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被试对象归属地、性别以及家庭构成三个方面详细解读不同背景下一年级学生在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家校协同四个维度的差异,为教师教育教学、家庭教育等层面提供实践参考。

研究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评、常模等级水平制定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为本土化、针对性的测量工具和常模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但在样本选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缺少不同教育水平地区之间以及全国性样本的对比,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将继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EB/OL].(2021-03-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

7/202104/t20210408_525137.html.

[2] 仲小敏,张景景.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理论模型与量表编制[J].教学与管理,2024(09):66-70.

[3] 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4-127.

[4] 汪文鋆,付根耀,王和春,等.3-7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1992(04):1-8.

[5] 王永丽,林崇德,俞国良.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的编制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1):109-114.

[6] 石淑华,吴静,张建端,等.武汉市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08):924-925.

[7] 王薇薇,刘文,王依宁.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及其促进[J].学前教育研究,2021(12):36-47.

[8] 田澜.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02):502-504.

[9] 孙洲,徐速.我国儿童学习适应性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心理研究,2009,2(01):43-47.

[10] 肖富群,风笑天.我国独生子女研究30年:两种视角及其局限[J].南京社会科学,2010(07):45-52.

[11] 孙百才,仝辉.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9(05):40-42.

[12] 风笑天.“后独生子女时代”的独生子女问题[J].浙江学刊,2020(05):64-73.

[作者:张景景(1982-),女,河北正定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仲小敏(1965-),女,吉林辽源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赵武星】

*该文为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幼小衔接视角下主题活动教学实践研究”(NCZH2022-132)、天津师范大学横向项目(国家级一般)“基于‘双向衔接’的‘早知道’培训课程理念与实践机制的研究”(53WE21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