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智能时代的到来使美育与技术产生深度融合,同时深刻影响并改造着传统的审美课堂。审美体验教学作为美育浸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必然会面临智能技术带来的课堂属性、对话生态、审美理解、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同时也会对教学多感官审美体验、审美身体图式、人机协同审美以及课堂审美情感产生潜在的教学机遇。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人机双向智能技术构建,保证审美体验教学的育人核心价值,构建审美体验对话的多维技术感知系统,创设审美真实场景的动态体验情境,生成技术美学与审美生命体验的智慧学习空间等方式,加快师生技术进化的步伐,最终将师生培育成智能技术特质的“时代新人”。
关 键 词 美育;美育浸润;智能技术;体验教学;审美体验教学
引用格式金星.智能技术场域下审美体验教学的问题与实施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4(33):18-23.
随着AI技术、大数据、ChatGPT等媒介的整合与应用,智能技术已经逐步融合于教学场景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指向了学习者的知识性、主体性、思辨性以及智慧性等发展要素,智能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选择,并为未来的学校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作为美育浸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审美体验教学在师生通过“美”的课堂体验走向审美创造的过程中,必然会因为智能技术的重要影响而开展主动的变革。因此,在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师生面对智能技术给传统美育带来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抓住时代机遇,不断改进审美教学方法并产生课堂审美体验的最优效果,以此实现美育浸润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一、智能技术场域下审美体验教学的内涵阐释
汉语中的“体验”即“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有“亲身实践”之意;英语中的“体验”,即experience,译为经验、经历、阅历等。体验的实践性带给教育学深刻的思考,狄尔泰从哲学视角提出了“意义的统一体”概念,即意识与所有物的真实统一的融合状态,体验作为教育实践中教与学、人与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将人视为知、情、意不可分离的整体的人。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主张,学生应躬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积极的体验,进而形成一种高尚的目标——对优美结构的欣赏和具有一种取得成就与忍耐克制的品质。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生的体验性不可忽视,教师应关注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生成[1]。由以上观点不难发现,体验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实践方式和手段,体验教学蕴含着以生命发展为旨归的意义和价值,它关注人的生命,拓展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命。
审美体验教学也是如此。审美体验是主体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客体构成的一种已然的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2]。主体的审美体验活动,是对生活的体验和生存的体验以及对我们生命的自由守护。张扬并赞美生命,是审美体验活动最为根本的精神创造原则[3]。从审美体验的教学过程来看,它是一种知、情、意、行全面投入的过程。传统上我们会把审美认知性目标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对审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和灵性去主动地探寻美、发现美和欣赏美,这样的审美体验教学是不完整的。审美体验教学同样关注生命意义的表达、生命特质的彰显,学生的审美学习只有通过内在的体验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核心素养。审美体验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旨在通过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使审美由体验到体悟,融入个体精神、素养和能力中,表达创造美的意向和追求。在具体方法上,审美体验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通过开发自己的情感潜能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体验中,获得对外在世界的审美感悟和体会,从而获得自身的审美生命存在价值。
审美体验教学虽然以感性现象为教学载体,但随着智能技术的进场,审美体验的自由与创造性的优势也得以发挥,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时代性变化,相较于智能技术对于人类显性智能技术的模仿与延伸,人类内在的智慧是我们能够在新时代安身立命的根之所在[4]。因此,智能时代的审美体验正在影响和改造着传统的审美教学方式,智能技术将逐步取代重复化、机械化、程序化的审美教学步骤,通过数据分析、大数据整合、人机协同互动等技术手段,扩大了审美体验的实践范围,将人的生命体验与生命沉思融于日常审美教学以及智慧学习空间之中,进而使学生在更深层次的审美学习中反思自我,成为全面发展的审美个体。
二、智能技术场域下审美体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教学走向智能时代,传统教学以及教学主体毫无疑问会受到冲击,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都要为此而改变,教师、学生、智能技术三方共同成为了新的教学实践活动主体存在形态。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变化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其中的“变”与“不变”,更好地将审美融于课堂体验,将体验升华为审美境界。
1.技术理性的发展消解了课堂的人文属性
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科技的价值与意义,其价值尺度是实用、效率、工具,但科学技术并非价值中立,这会对现代社会产生一种价值危机,自然也会对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审美体验需要师生间全方位的具身化情感交往,但如果教学因为智能技术的引入走向数字身体的交往,智能技术就会使我们的审美教学陷入一种伦理失范的困境。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课堂教学的人文属性究竟何去何从?情感交往究竟居于何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对技术理性适时地开展人文反思,在审美体验教学中提倡智能技术发挥作用的同时,保持技术属性和人文属性之间应有的张力,从而使感性与理性双方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和谐地发展,这将促使师生得到自由的发展。
2.课堂边界的扩大提高了审美理解的难度
课堂学习的社会本质强调了学习的认知性和实践性,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最终要走出课堂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突破现有的书本框架,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这已经成为未来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走向生活世界是否意味着推倒学校和教室的围墙?这种做法明显不太现实。智能技术带来了一种变化的可能,那就是可以通过学习资源的扩大使审美课堂在虚拟生活空间中无限拓展,例如,美国可汗实验学校(Khan Lab School)将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一体,将新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纷纷离开线下信息茧房,将学习时间分配给在线学习,这将为师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理解难度。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空间的变化以及未来实体学校的形态变化都在预示着课堂的边界在现实与虚拟时空中双线融合,审美体验教学的课堂空间该如何突破,课堂的边界究竟突破到什么程度,智能技术如何基于个性化的体验轨迹达成审美理解的目标,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不断审视审美教学边界的实际问题。
3.课堂生态的变化打乱了体验的对话节奏
传统审美课堂的对话生态系统由教师和学生构成,师生在对话中彼此交流认识,共享情感体验,智能技术的出现使课堂出现了新的对话生态系统,不仅存在着师生对话,还包括了人机对话。教师、学生、智能技术之间的对话生态关系存在着两种可能,即增强与抑制。人机协同的时代为课堂生态带来了机遇与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积极面对这种课堂结构性的变化,以共在(Being Together)的心理状态智慧地处理对话的新问题。此外,课堂中的审美重在“悟”的体验过程,也就是需要按照个体理解的节奏进行,节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为这完全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教学行为。在审美主体身上,“悟性”有较长的潜伏期,在教育中具有“等待”的启发借鉴意义,教师需要有等待和坚持等待的耐心[5]。而智能技术的出现将会加速甚至消解人们对审美对象的等待体验,出现结果重于过程、理智超越情感的问题,这对整个审美课堂的生态节奏都会产生影响,对教师开展审美体验教学也提出了挑战。
4.师生关系的弱化导致审美出现移情负效应
智能技术的出现对传统课堂师生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具体表现在教师的部分职能被智能技术替代,学生的自适应学习程度会越来越高。不同类型和规格的智能技术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一般包括教师模型、学习模型和自适应学习系统。教师模型扮演了教师、专家、被指导者或学习同伴的角色[6]。由于智能技术以数据化的操作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交流和要求,从技术和效率的角度看,教师在知识教学的职能上越来越有被取代的可能,而学生也将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选择相应的教师来完成学习的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向促进学生的审美深度学习以及高阶审美能力的发展。同时,随着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师生的课堂交往关系也逐渐弱化。审美体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出现了学生与智能技术教师、学生与普通教师两组关系,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共情”是审美体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能技术的依赖使学生分散了情感,智能技术也或多或少地吸纳了传统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感情,降低了彼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存在感,这种因技术而带来的“移情”负效应,不同于古典美学中的“物我合一”,它是“我”与“物”之间由主体“我”对客体“物”的情感灌注[7]。这将是师生在审美体验情境中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三、智能技术场域下审美体验教学的潜在机遇
尽管还有诸多观点认为智能技术与传统教学课堂存在很多无法契合的教学矛盾和风险,但可以预见的是,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的主流方向。从前瞻性的视角看,我们需要进一步理性审视技术背后的内在机遇,发挥智能技术场域下审美体验教学的最优效度,通过人与智能技术的双向构建,加快“人”自身进化的步伐,培育具有智能技术社会特质的“时代新人”[8]。
1.技术赋能教学的优势丰富多感官审美沉浸体验
审美体验教学需要师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并建构审美的意义。研究表明,技术赋能教学对学生课堂审美体验会产生多种积极影响,智能技术尤其是其中的虚拟现实等仿真技术,能够显著改善学习者的物理沉浸感,增强其心理体验。技术工具对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体验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进而加深对审美对象的理解。智能技术可以连接并刺激人的多感官通道,支持多种感知方式的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审美情感体验。多感官审美体验可以理解为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借助技术的帮助尽可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分析审美多层次交互体验中的沉浸式感受。例如,“马赫条带”产生的特殊体验效应,与脑细胞中的“兴奋—抑制”作用相关,技术可以通过审美实践掌握人的内在知觉和心理规律[9]。因此,智能技术超越传统课堂之处在于体验学习被高效率地分解为不同感官的体验过程,这对深度认识审美内在的特征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变化关系具有显著效果。
2.技术情境的建构聚焦审美身体图式的形成
图式作为一种知觉加工机制,它来源于身体并贯穿于从抽象概念到具象结构在内的全部身体过程,促进了在场感的提升和投射功能,使符号化的高级认知成为审美现实[10]。智能技术在构建逼真的学习情境过程中,为学习体验带来了新的审美途径,身体图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现代美学理论,主体心理感受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审美体验的三个阶段,即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11]。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审美体验的身体图式不再停留在感性经验,而能更方便地深入到理性认知阶段,使课堂审美知觉的加工进程更加精准高效。尽管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也会力图创设实践性的体验情境,但是学生由此生成的目标图式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存在的审美默会经验,而非在教学现场构筑的审美经验,进而走向审美创造。由此,技术情境可以帮助教师设置一种沉浸式的课堂审美参与,以身体投射的方式形成审美自主感,最大程度上唤醒并构成学生的审美经验,进而从概念隐喻走向审美真实。
3.人机协同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课堂审美学习
智能技术场域下的课堂,教师、学生、技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彼此保持着平衡的关系,这种平衡的理念是对技术过度膨胀冲击学生主体性的主动反思与行动。有一种观念认为“技术是人的延伸”,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个体、技术以及周围环境相互融合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建构起了智慧学习的场景。从审美体验的教学实践来看,课堂审美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体验的深度、层次、内容无不因技术而改变,技术取代了教师的部分职能,将更有效率地将学生引向审美知觉与理解的领域,极大地解放了教师,使教师可以在审美课堂中更专注地去做一件或几件事。例如,智能技术和普通教师可以分工协作,智能技术负责指导学生的知识建构,普通教师专注地与学生开展审美反思学习,将课堂审美体验引向更深层次的体悟阶段,实现最优化的课堂审美效果。
4.智慧学习空间拓展了审美体验的情感维度
智慧学习空间要使学生永远居于核心位置,学习空间就要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习的效果,因而智慧学习空间一方面具有无限延展性,整合了多种即时性的审美学习资源,拓展了审美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重新建构了师生交往的方式,它将技术、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情境化的重构,在无边界学习中实现了学生传统审美学习的解蔽,使审美进入到一种身心自由敞开的情感状态。这种变化使所有学生均能获得主体参与的意识以及审美在场感,消解了传统课堂中边缘人的弊端。比如,智能技术带来的学习空间延伸可以充分唤醒学生脑海中的审美记忆,使隐性审美知识与显性审美知识形成一种重叠的情感共鸣,情感代理研究平台利用传感器事件映射到角色行为并提供传感器驱动的非语言镜像[12],这就超越了传统教学以传授显性知识为主的刻板教学方式,使学生能产生个性化的审美理解,拓展了审美体验的情感维度。同时,智慧学习空间给予学习者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定目标的评价反馈机制,利用学生端学习包采集的数据,积累学生过程性成果,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审美交互体验,为最终的质性评定做好准备[13]。每位学生都能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彼此碰撞和交流中完成审美情感的深度体验。
四、智能技术场域下审美体验教学的实施进路
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审美体验教学乃至整个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有效发挥智能技术的积极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智能技术的优势功能,关键在于适时把控智能技术的“在场”与“离场”,既不能以智能技术取代个体存在,也不能忽略智能技术对师生主体审美创造的激发与生成,而应使学生最终成为“审美的人”为旨归。
1.明确智能技术的技术定位,保证审美体验教学的育人核心价值
智能时代的审美体验教学中智能技术的定位是教学核心价值的关键起点。智能技术正以全景式渗透的方式超越人类的既有认识,包括教学思维理念、内容图式以及教学课堂实践的升级转向。需要明确的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从传统单一的教师、学生走向了教师、学生、智能技术三方共存的形态,其中智能技术作为虚拟认知主体而存在,而其中的核心主体是学生,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实践主体,也是育人目标的价值主体。现象学技术哲学家伊德(Don Ihde)认为,在“人—技术”的关系中,技术功能的“抽身而去”即“不在场”,技术作为一种不在场的出现,无疑成为了人的经验领域中的一部分,成了当下环境的组成部分。
对于智能时代审美体验教学的育人实施,其一,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应始终围绕着人的成长与发展。学生作为审美主体,他们在审美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是技术无法取代的本体特征。智能技术的作用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用更便捷的方式和手段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和灵性去主动地探寻、发现和欣赏美。例如,在课前预习阶段,智能技术提供的电子资源精准而便捷,将使学生立于较高的学习起点,为师生开展审美深度体验做好了准备。在课后阶段,作业数据的精准反馈将使教师更好地分析学生审美学习的学情。其二,学生审美体验的培养和发展重在落实美育综合育人的目标。审美体验是美育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通过对美的感受获取个体精神的升华。美育强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人是审美的核心和归宿,这既是教师在审美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基点,也是审美主体即学生对自我学习的审视,这将是师生面向技术时代的价值坚守。其三,要避免对智能技术过度消极的态度,把握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与边界。智能技术的发展能为教学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使审美体验教学的形式趋于多元化,师生都应顺应时代潮流,构筑起相应的智能技术素养。我们既要抵制智能技术对教学的过度冲击,也要杜绝将审美隔离于智能技术环境之外的保守思想,使智能技术定位于课堂教学的必要角色,最终为育人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2.搭建智能技术的交互平台,构建审美体验对话的多维感知系统
智能技术使师生对话平台升级为人机智能技术交互平台。审美体验教学存在着基本的对话互动方式,那就是通过开放性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使课堂形成美的境界,产生美的理解。总的来说,如果从现象学视角观照审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存在着彼此之间呼应的审美互动关系,因为对话将一个个未知的“我”代入审美世界中,形成审美体验的理解感和收获感。智能技术的出现开始逐渐打破传统审美教学的对话体验模式,因为机器也可以成为对话的一方,并且可以是无所不能的智能技术教师的一方,这就形成了智能技术教师和传统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对话的新场面,课堂教学的对话平台也升级为审美体验的智能技术交互平台。
发挥这样的智能技术审美体验交互作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学生体验感的获得是最终结果,只要能将审美体验效果达到最大化的程度都应被接受。师生面对面的对话体验模式作为一种小范围的交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照顾到角落里的边缘人,值得教师思考。当然,我们可以试图从“师—生对话”走向“师—机—生对话”模式,将师生对话通过智能技术中介物,实现全员、全过程的多维对话,这样的对话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指向,更具有全面交往的性质。其二,审美体验的教学对话应包括语言、动作、文字、身体甚至意识的多维对话。我们知道,审美是一种意识行为,对于美的认知和表达既可以通过外显的言语形式,也可以通过内隐式的缄默形式来实现,这就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对话的模式建构。所谓的教学互动,在很多课堂中实际上就是以教师讲授的方式告知学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智能技术在改进这一模式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它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内隐的审美感知、审美趣味以及审美经验,建立起人—机对话的可能。其三,审美体验教学的智能技术化课堂将以智能技术机器为依托,构建起超越传统的未来教室的对话审美形态。未来教室的泛在式对话本质上讲依旧是一种以人类存在为中心的关系价值,在对话中共享意义,彼此连接和参与,教师应改变思维,在新的对话空间中找寻人的存在,将虚拟互动与现实互动合二为一。
3.精选智能技术的融合要素,创设审美真实场景的动态体验情境
体验学习理论强调,教师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引导学习者体验学习的完整过程,进而获取具体经验和抽象概念。在这其中,特定情境的设置非常重要,它需要将知识与理解有机地融合于情境之中。以审美体验学习为例,审美知识及其理解是学生个体与周围环境以及其他个体在相互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和发展起来的,是发生于学习环境中的一种动态的实践活动。网络数字化的虚拟情境可以在良好的人机交互中实现知识的情境化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资源的情境创建者,通过选择必要的学习资源优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感。因此,教师精选智能技术的课堂融合要素,将对审美体验情境的创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创设审美体验情境还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审美体验情境需要创设出拟真的任务设计,拟真活动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审美预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真实兴趣和需求,设计出有意义的活动任务,学生通过完成目标导向的学习任务,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审美体验的结果和影响。智能技术对真实体验情境的营造,尤其是在线学习过程中任务的设计将起到关键的支持作用。第二,智能技术与审美教学的融合在于精选优势技术要素,回应审美体验的合理期待。智能技术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由此也可以预判出时代语境下学生在审美体验的场景、内容和载体等方面出现的变化,以及具有期待的多元化发展。它不仅能记载每一交互因素的个体化需求,自身也能基于每一交互因素的反馈而处于不断的更新、学习之中[14]。智能技术若能通过算法优势预判出学生审美思想的动态和行为选择方式,将会更好地使真实情境落到实处,提高彼此的融合度。第三,智能技术应持续监测学生审美体验的动态特征,及时掌握审美体验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审美体验过程包括了观察知觉、建构加工和领悟理解等阶段,走向用心灵去触摸并感知审美对象的深层意义,形成意义与生命的统一体。每种体验状态之间的切换,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在发生着变化,高质量的审美体验教学需要通过技术途径科学精准地检测不同学生的内在学习状态,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发掘智能技术的技术美学,生成审美生命体验的智慧学习空间
智慧学习空间集合了多样态的智能技术,能够聚合体现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同类型的学习数据,建立有效的数据分析模型,提供高效的个性化学习指引[15],帮助师生进行精准学习决策,使每个学习个体都能获得符合个体认知的学习支持与服务。智能技术存在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也存在着易被忽略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其内在的技术美学价值具有独特的超现实性,正是因为这一点,它能将学生难以生成的审美生命体验在智慧学习空间中得以实现。智能技术作为智慧学习场域中的技术应用,能够真正将学习者视为完整的个体,注重每位学习者的智慧发展。学生可以舒适地沉浸在技术支持的审美智慧环境中,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有选择地开展审美体验学习,建立个性化的审美感受,技术美学与个体审美可以完美地融合于智慧学习的体验空间之中。
在智慧学习空间中开展审美体验教学需要关注以下核心要素:其一,要从人的生命体验的空间性上去认识智慧学习空间的生成。由于人的审美生命活动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中进行的,审美主体与客体共同受制于外在世界的制约,但审美主体感受对象并将自己的心理反应作用于对象,主体心理与外物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就产生了体验感,智慧学习空间也就有了情境感知性。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中,我们可以将其设置为诸如学习社区型空间、教学资源型空间、审美欣赏型空间、角色扮演型空间等,以此唤醒学生的体验感知能力。其二,要从人的生命体验的情感性上去认识智慧学习空间的教学。从审美体验的内在生成机制来看,审美体验的生成要以人的现实的生命体验为基础,从现实生命体验到审美体验有一个情感提升和转化的过程,最终由情感体验走向整体生命的审美感发。作为一种情感导向的生命体验教学,审美体验教学在智慧教学空间中要借助技术的力量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支持个性化的学习,使技术理性与技术美学同步发展。其三,要从人的审美心理图式出发,在智慧学习空间中走向审美心理的高峰体验。教学中的学生自身的审美心理图式与审美对象的审美形态及其生命内蕴之间存在着隐形的共鸣,教师可以借助数据分析模型开展教学的高效指引,通过聚合相关的学生学习数据,快速精准地找到审美融通的教学方式,由审美体验到审美领悟,追求体验的悟性与灵性。审美体验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学生在领悟与反思之后,享受到了生命的愉悦感,不仅“会意”,而且“会心”,更具“畅神”,这是个体达成“物我同构”式的生命交流,是内在生命的自由感发[16],智慧学习空间中的审美高峰体验境界也就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3.
[2] 万书元.论审美体验[J].江苏社会科学,2006(04):15-19.
[3] 李吟咏.审美体验活动的四重确证方式[J].广东社会科学,2021(05):164-173.
[4] 罗生全.智能技术时代的教学理论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02):1-11.
[5] 伍香平,朱会从.试论儿童审美体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02):20-27.
[6] 安富海.人工智能时代教学论研究:坚守与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5):70-76+82.
[7] 周丰.审美体验与移情的神经美学新解[J].学习与探索,2019(07):148-155.
[8] 孙伟平.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0(12):119-137+203.
[9]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34.
[10] 沈夏林,张际平,王勋.虚拟现实情感机制:身体图式增强情绪唤醒度[J].中国电化教育,2019(12):8-15.
[11] 苏宏斌.试论审美体验的动态过程[J].浙江学刊,2001(03):77.
[12] 拉斐尔·A·卡沃,西德尼·K·德梅洛.情感与学习技术的新视角[M].黄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24.
[13] 金星,李如密.智慧学习空间背景下的语文项目教学范式:内涵阐释与构建方式[J]. 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2):110-116.
[14] 罗生全,王素月.未来学校的内涵、表现形态及其建设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20(01):40-45+55.
[15] 景玉慧,沈书生.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2):21-25+38.
[16] 陈伯海.生命体验和审美超越——论审美体验的由来与归趋[J].河北学刊,2011,31(04):102-109.
[作者:金星(1983-),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为江苏省“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智能时代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审美化教学研究”(C/2023/01/109)、2023年江苏省教师发展研究课题“高中生语文审美素养进阶方案研究”(jsfz-d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