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民主化新样态

2024-11-22 00:00王鹏吴思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4年11期

摘 要 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影响着教育民主化的发展方向,要精准把握数字技术与教育民主化之间的关系。数字技术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联通信息空间、助力智慧教学、融纳多元学科的功能。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民主化应拓展民主决策,深化理性共识培育;实践经验互动,提升民主适应效能;协同数字转型,技术适配教育需求;转化主动意愿,聚焦数字素养提升。

关 键 词 数字技术;基础教育;民主化

引用格式 王鹏,吴思.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民主化新样态[J].教学与管理,2024(33):8-12.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数字资源通过重塑全球资源配置、调整全球经济架构及改变全球竞争态势成为新时代信息技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过程中需要注重民主化新样态的完善,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的建设以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应充分考虑现实的多维度需求,推动教学资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全方位、深层次转变。深入挖掘其内在潜力拓宽教育教学的领域和范畴,以期实现由片面、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全面化、现代化教育模式的转型[1]。通过加强数字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以推进基础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民主化转向。

一、数字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角色功能

基础教育作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基石兼具教育性和育人性的双重核心属性,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所能达到的发展高度和综合水平。推进数字背景下基础教育民主化转型作为需要数字技术支撑的技术议题,仅将其定义为在线课堂的简单延伸或只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添加数字元素是不够准确的,而应被视为联通信息教育、助力课堂互动和重塑教学形态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深度变革。

1.联通信息空间,提升教育适应性效能

在科技革命作为先导力量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以其独特优势逐步成为推动教育教学领域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构建和连接学习网络为教学实践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和系统架构,学习者在网络教育环境框架内积极建立连接与汇聚信息,以深入理解为基础推动知识的流动、更新和完善。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投入大量时间为课堂教学的展开进行铺垫备课,这种教学准备费时费力且从广度范围来看重复性高,通过数字技术的接入将低效重复的工作量最小化以产生最优教育效益。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间的教育公平,信息空间内通过传递实现教育资源协作共享。数字化转型中信息资源生成与传播进程不仅促进共同体内部成员间沟通与博弈,而且通过技术渠道拓展实现更加广泛高效的融合。实体与虚拟的交织为社会网络的发展提供有效参与的技术渠道,社会网络在现实与虚拟的双重空间中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技术性介入数字生成与传播范式的发展潜在影响着教育资源适应的程度,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企业或组织的核心流程进行深度优化和系统重构,以确保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化环境,有效提升教育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2.助力智慧教学,重塑课堂互动新生态

数字技术通过教育资源精准辨识与智能匹配促进多主体共育效能的提升。通过对外显信息的深入分析和创新应用,教育主体采取符合自身教学风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拓展教育手段,在获取外部信息后经过内化、加工和创新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主体转化程度限制教育主体的发展空间,若仅依赖外显信息的接收和同化将迫使教育面临发展停滞的可能,因此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学能力的持续精进以及学生在知识积累、技能进阶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是促进资源转化的关键[2]。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教育模式剥夺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互动中的话语权,为弥合现实矛盾与理想模式的差距,教师需对自身已有知识资源和数字转化资源进行调配以完善课堂教育中主体的多元对话。师生在课堂协作中共同获得参与效能感,运用实时反馈互动拓展教育空间、变革教育模式并创新互动过程,不断激发自主发展的意识与动力,创造数字技术时代课堂教育互动新范式。

3.融纳多元学科,满足个性化发展诉求

未来的学科教学为真正保障学习权利的有效回归,改变教学模态敦促教师不断提升信息素养以丰富学科素养的内涵。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科之间的交互融合,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沿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案无法让个性差异鲜明的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满足。因此,利用数字技术打通学科间局限的知识壁垒,实现数字教育优质资源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的资源汇聚与检索机制,成为数字化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从学习专业知识走向跨学科教学场域。教师学科素养随个体多样化诉求进行情境化改造,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协助现代化教育目标的全面提升。采用前沿的数字技术推动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学策略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综合教学的有效融合,对传统课堂教学形态进行创新性重塑。

二、基础教育的民主化转向

基础教育民主化的传统样态更多关注教育机会的均等性和教育内容的普适性,调控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技术红利的发展鸿沟。而新样态则更加强调教育过程的民主化、个性化和差异化以及新型教育关系的构建,调整人与信息资源的权属关系,推动教育格局变革。

1.传统基础教育民主化的挑战与困境

发达地区的学校和社区拥有精良的教育资源,能够确保各阶段教育的长远稳定发展,欠发达地区在获取和配置教育资源时面临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限制,可供协调资源无法满足多方主体的教育需求。城乡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部分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教育资源在实际落地成效层面的不均衡配置使一定范围内的协调发展难以持续,教育机会的均等性与教育内容的普适性受到挑战。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导致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于时代需求,公共教育资源在现实中所产生的影响未能充分释放其潜在效能,当前参与途径模糊与技术门槛偏高等问题加剧了教育资源供给紧张的局面[3]。数字时代的快速演进使得个体在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和专业素养间的分歧愈发显著,于知识广度和数字素养上产生新的数字鸿沟。对于缺少专业培训的教师而言自学数字信息技术很难帮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效果的跃升或自我增权,因此可能出于对利弊权衡的把握而放弃对课程模式的重新塑造。数字化技术掌握程度上的差异导致不同群体在实践中获取机遇和享受技术红利的不平等,教育信息化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程度的失衡[4]。

2.基础教育民主化新样态的探索

新样态下的基础教育民主化强调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将个性化与差异化教育置于教育民主框架的核心地位,为确保学生的声音和观点被充分尊重和听取,教育教学中需要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决策权。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的分布和获取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打破传统资源的垄断格局使信息变得更加多元、易得和可选,变革不仅转变了人们与信息资源的权属关系,更在深层次上影响社会的教育格局。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智能技术教育形式凭借其卓越性能显著扩大了教育交互的时空覆盖,有效应对时间空间难以匹配等实际难题,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的民主化进程。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为构建全面覆盖、深度融合、灵活多样、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提供助力,实践应用的落地生根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探索进程贡献了可供参考学习的成功范例。通过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构建高效且便捷的虚拟沟通平台,显著优化交流的效果,从而在实质上加强各协同主体间的联络与配合。依托教育数字化转型历史脉络梳理基础教育在各转型阶段的共同基础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动态演变机制,结合各阶段特征预测未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据此构建科学、系统的基础教育民主化转型框架体系[5]。

三、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民主化的运行逻辑

教育数字技术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数据集合提供科学依据,依托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以技术理性的视角指导教育创新实践。在基础教育民主化运行过程中,数字技术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之间的内在联系被视为构建大数据驱动下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平台的先决条件,同时作为平衡数据开放与共享、架构数字信息框架、建立人机融合范式的关键所在。

1.价值契合逻辑

教育民主通过连接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除进行知识传授外还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思维认知、协作创新等多方面素养,确保民主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注重制定民主的操作规程,通过实质性的民主措施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为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教育数字化带来新的机遇。教师利用教学智慧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其价值取向根植于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深度融入数字技术以激发教育系统的功能优化和结构性变革,进而增强教育系统的运行效能与提供高质量教育价值[6]。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民主运行的本质在于数据驱动教育实践与内涵价值的拓展,强调民主认知、均衡资源配置与价值重构,以开放合作与协同整合的导向为教育与信息之间的双向流动提供先决条件。实现教育经验与信息资源的相互创生,以及信息资源对教育理念的重构,形成正向循环。基础教育数据化强调数据技术的中立逻辑,以宽广教育视野与科学教育理念实现基础教育公平决策,避免功利化价值导向和评价模式决策。教育者基于数据驱动的思维模式实现决策、管理与沟通的数据技术化,通过技术创新与赋能应对多元动态的教育发展需求,对教育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深度调整优化,推动数字技术背景下对基础教育民主化的价值追求。

2.信息架构逻辑

数据技术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与信息沟通媒介,以分工为特点、以效率为目标、以对技术的依赖为风险的运行逻辑在成员与共同体之间产生,专业分工化的运行规则影响人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数据技术将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格式,并通过数字技术和信息优化组织的运作流程,实现技术架构的全面融合和系统发展,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实践应用不断演进。在数字化革新演进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平衡化,进而持续优化信息管理和技术资源应用[7]。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在信息处理和转换中取得精准优质的完美融合,数据技术引领电子设备和系统数据实现紧密联通的高效协同,深化基础教育在技术层面的信息架构体系。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数字化转型技术人员在技术上获得相应支持,助力人才培养的持续优化、教学管理的高效运作、社会交互的深入拓展以及研究创新的不断突破。为确保教育资源在数字化转换与升级的过程中的准确易用,需将资源信息与文本转化为序列化的数字对象并以结构化的数字格式进行录入,此流程允许通过多样化的潜在途径进行策划设计、编辑调整、共享协作以及转换适配,最终将信息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感知的形式呈现,确保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转换与升级过程符合教育的实际需求,从而保障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生成指导性指令促进组织和系统稳定有序地创造价值,以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为诊断对象,通过提出科学优化策略并实施相应措施,持续评估策略的实际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继续沿用当前配置方案,还是重新进入诊断流程进行持续优化,确保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服务的全流程实现精细化完善[8]。

3.实践生成逻辑

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不仅需要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也亟待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来释放其潜在能量。技术赋能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支撑,更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实践逻辑作为实践活动的深层指导原则,通过实践者对各类实践要素的整合及实践模式的创造运用充分发挥其效能。实践联结主客观世界使得二者在概念层面达到和谐统一,要求实践者通过对各类实践要素的深入分析和精准把握,以及实践模式的科学创造与有效运用,将实践中的思维、感知与行动紧密结合,从而构建驱动实践活动的内在机制。数字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创造力逐渐成为推动现代教育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灵活的教育体系,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动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协调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教育数据整合与利用数字技术打破传统教育信息壁垒是推动教育民主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教育材料数字化整合与精简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通过整合多渠道的数据资源,能够实现数据的互通与共享,为教育教学提供全面而精准的支持。通过加速教育数字化的变革进程,推动基础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确保教育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数据生成能够同步进行[9]。

四、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民主化的践行策略

数字技术的智能化升级为人机融合拓展了潜在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了教育的效度精确性和个性化程度。技术与教育的相互渗透重塑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模式,更在深层次上影响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因此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和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教育的真正现代化和民主化。

1.拓展民主决策,深化理性共识培育

数字技术的支持拓展民主实践的深度和边界,提高民主决策的科学性,一定意义上的技术赋能使基础教育民主化的运行过程被理解为通过计算与识别产出民主平等的过程。一是学生与教师在教育民主和算法执行的过程中被视为在公平对待前提下理性参与其中的主体,由此而形成的教育决策在得到广泛的认可时所带来的直接效果表现为遵守既有的运行规范。其共识观念在处理任何关系互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考量要素,考虑共识应用深层次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来替代简单商议与妥协的观点,换以一种更加全面公正的态度来观察和理解事物内涵的本质和延伸。由于教育决策将焦点集中在行为本身所体现的共识价值上,一定场域中的教育决策者通过审慎地审视自身与其他个体在教育领导实践中的关系来确保行动的有效性和适切性[10]。二是持续深化公共理性的教育方式与效果,以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念、伦理决策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数字技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教育民主实践过程,参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理性思考过程,将人的情感抉择、技术素养与社会价值融合为民主化共识。优化教育组织的协商过程,确保其基于理性、客观和全面的考量,调整教育组织架构以提升运作效能的同时着重塑造学生在公共理性方面的核心素质,使学生在思辨中寻求真理、在实践中明确方向、在共识中传递价值的公共理性精神[11]。在不同观点、利益诉求和组织策略的充分交流碰撞中找到最符合价值需求和长远发展的塑造策略,促进基础教育多方组织主体之间寻求群体共识从而培养公共理性协商对话能力[12]。

2.实践经验互动,提升民主适应效能

现代化教育民主通过实践教育对个体经验进行不断地改造与重组。技术为实践参与效率提供便利,而由技术带来的组织提升一定程度上体现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原则。一是不断推进教育组织新格局和新机制的建立完善,调动经验在自由、开放且互动性强的民主共同体中实现最为高效和持续的变革提升。激发学习者持续进行自我审视、适应变化和完善个人知识与能力的动力,在实践中通过深化理解与反思自我实现教育目的。将一定范围内赋予学生行使民主的权利和促使有序参与教育实践的二者相结合,促进基础教育民主框架内技术与人的互动[13]。基础民主教育与实践在共同成长中互为彼此的补充,参与民主实践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理论民主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身在社会民主进程中的角色与责任,并学会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民主权利参与教育决策。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推动教师劳动方式的转型和升级,加强数据驱动的决策分析,将民主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作为提升公民民主素质的核心途径,推动建设民主、公正、和谐的教育环境[14]。就基础教育民主而言,以大数据和算法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具备数据信息全覆盖能力,进一步拓展的教育信息将多元化诉求展示在统一平台之下。数字化处理使民主意识得以合法、高效地实现自我修复与自我演化,从而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民主的效能与适应性。加快数据驱动的教学进阶步伐,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教学数据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的科学建模,积极推进“教师+学生+数字设备”的教育教学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更新数据驱动中教与学的迭代。

3.协同数字转型,技术适配教育需求

新型数字化教育形态需要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动力。一是秉持“教育大资源”的战略视角克服现有数字教育资源的局限,拓宽数字化教学素材库的覆盖广度,构建开放共享与互联互通的新型数字资源协同共建模式。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深度整合与高效运用数字技术构建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灵活多变且高度个性化的教育数字化系统。通过革新将目标成员的需求转化为数字信息,运用特定的算法代码整合聚焦重复诉求,以数字形式汇总个体诉求解决规模类别问题。在数字技术网络广泛覆盖和深度应用背景下将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为基础教育提供更加高效、精准的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手段。深度融合不仅促进师生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还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构建一般性解决问题机制的创新活力,努力推动教育成员在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二是信息技术能够适配不同行业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具体需求的差异,具备相对普适性与个体功能性,以教育工具作为学习的辅助设备与启迪思维的工具塑造全面适宜的学习环境,通过参与操作与实践反思来增进理解和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以其精确的分析能力逐步重塑教育领域的信息收集方式、教学决策流程以及师生互动模式,线上构建系统化与标准化的教育信息供给机制以确保与国家标准开放接口的兼容性,从而优化与关联系统的对接流程,精准满足教育领域的多元需求。

4.转化主动意愿,聚焦数字素养提升

数字技术的智能化升级使人机融合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依托于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通过数字化视频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与传输等先进手段,推动信息实现高速且精准的流通处理。在人机交互的框架下,经过数字技术精准转化的个体意愿逐渐汇聚成为集体意愿,显著增强技术在模拟人类主体性及其在修复演化方面的效能。此外,明确技术的革新频率、教师数字化素养基础、成员对新技术的接纳态度以及数字文化氛围的浓厚程度都将对数字化转型产生决定性影响。二是推动教育教学人机融合范式中教育数字素养这一最具活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有效获取与综合处理信息。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引领教师劳动方式的转变,推动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应用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教师教学共同体以及双师教学等模式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适应民主教育中新型交互方式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提升个体的数字素养,聚焦对教师数字素养的主体性培训,将人机融合作为数字技术时代教育变革的新范式。摒弃陈旧的教学惯例和思维模式,依托多种数据媒介的运用将信息化置于教学的首要位置,以清晰、理性的视角洞察教育现代化的深层内涵,审慎看待数字技术所展现的能动作用。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教育与技术的融合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手段,推动教育领域向更高效、更精确的自我调整与教学服务方向发展。这一融合不仅促进了基础教育阶段多维度教育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且有效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潜能,为教育共同体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历史性飞跃。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民主意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和演化,超越了传统的时空限制,这种转变为基础教育民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民主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需要人们常写常新[15]。

参考文献

[1] 徐碧波,裴沁雪,陈卓,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与优化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3(02):74-80.

[2] 王树涛,鲍俊威.数字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共治:理论机理与实现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2(12):26-34+83.

[3] 陈晓慧.“双减”时代智能技术的可为与能为——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2(04):40-47.

[4] 万昆,任友群.技术赋能: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6):98-104.

[5] 黄新辉,徐盈,宋子昀,等.“数字中国”背景下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回溯与未来走向[J].教育评论,2023(04):3-13.

[6]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04):1-8+25.

[7] 翟云,蒋敏娟,王伟玲.中国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阐释与运行机制[J].电子政务,2021(06):67-84.

[8] 王正青,梁鹿儿,罗梓予.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整体架构与运行保障[J].教师教育学报,2024,11(01):90-99.

[9][12] 李春迪.布迪厄的“实践逻辑”之于教育领导智慧的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19(02):84-87.

[10] 杨渊浩,周雨涵.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民主制度:优势、挑战与前景[J].社会主义研究,2023(06):103-109.

[11] 叶飞.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新时代公民的培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28-35.

[13] 吴向辉,涂诗万,赵国祥.“共同体”与“社会”:对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Community”的探析[J].教育学报,2022,18(05):31-43.

[14] 章羽.民主教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之奠基工程[J].探索与争鸣,2022(04):34-36.

[15] 李玲.数字德育体系的价值追求:人技共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02):33-37.

[作者:王鹏(1982-),男,山西太原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吴思(2001-),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该文为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公益观视域下吉林省社会创业教育研究”(2022B126)、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应用型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GH21426)、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吉林省高校劳动教育协同评价机制研究”(JLJY20216621080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