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先队员光荣感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2024-11-22 00:00李姗泽卢瑶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4年11期

摘 要 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是近年来少先队改革的重点,相关研究成果稳步增加,主要聚焦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内涵、影响因素、现状水平和提升策略几大主题。通过梳理分析近十年我国少先队员光荣感的研究成果,发现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学术成果相对薄弱;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加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限制了其解释和引领教育实践的可能性。基于此,未来应继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原则,加强少先队员光荣感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重视构筑学术共同体,注重研究方法运用的丰富性与创造性;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的教研意识与研究素养。

关 键 词 少先队;少先队员光荣感;少先队教育;少先队研究

引用格式 李姗泽,卢瑶.我国少先队员光荣感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展望[J].教学与管理,2024(33):60-64.

2015年,李源潮同志在中国少先队建队纪念日座谈会上的致辞中提到少先队员光荣感下降这一突出问题,指出这一问题尤其在高年级特别是升初中后更明显[1]。《少先队2019年工作要点》再次强调认真研究破解包括“全童入队现实下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如何树立”在内的三大时代性课题[2]。在此背景下,2019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制定印发的《关于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明确“以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为中心任务”[3]。为贯彻落实《意见》,重塑少先队员光荣感BJOkAcPnrvFh/XO/ggUaEw==这一主题颇受关注。目前,我国在少先队员光荣感研究的道路上依然处于摸索阶段,研究成果稳步增加,但对已有研究的系统梳理却几为空白。本文收集整理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反思我国少先队员光荣感研究取得的进展与不足,以期为我国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未来研究提供有益启发。

一、少先队员光荣感研究的现状

以“少先队员光荣感”“少先队光荣感”“少先队组织光荣感”“小学生光荣感”为主题词或关键词在CNKI、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电子检索平台进行检索,搜集“少先队光荣感”“小学生光荣感”的相关文献。为力求全面,也搜集少先队工作改革相关政策文件、地区性政策法规及相关做法的公众号推文,文献检索截止时间是2023年11月27日。最终确定学术期刊共64篇、会议论文3篇、学位论文6篇、图书5本作为分析对象。从第一作者的工作机构、发表时间、研究主题三个方面来看:学术期刊方面,第一作者工作机构为全国/省市的政府部门(如全国及省市少工委、省委工作部门或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及全国/省市少先队研究中心占比21.88%,高校占比25%,中小学占比53.12%。2020年(含)以后发表的期刊论文占比75%,研究主题主要涵盖少先队员光荣感的现状、工作经验与提升策略。学位论文的时间均为2020年(含)以后,研究主题聚焦少先队员光荣感的现状及培育问题。图书方面,赵霞,孙宏艳所著的《永葆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全童入队现实下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树立研究报告》是对少先队员光荣感的专门论述,其余图书与小学生情感发展及教育、少先队工作指导或基本理论相关。已有研究在以下四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1.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内涵

“少先队员光荣感”作为我国少先队研究的本土概念之一,学界对它的阐释与对“光荣感”“荣誉感”的理解有关。具体来看,对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内涵认识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构成。华耀国对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将其看作一种组织光荣感,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一种认同感、从属感、责任感[4]。此后,组织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自豪感、使命感常被全部或部分地看作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构成要素[5-15]。随着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自尊感、敬畏感、仪式感[16-17]也被补充其中。第二,少先队员光荣感的产生。少先队员光荣感的产生与外界对少先队员的评价以及少先队员对组织的态度有关:如刘翀发现少先队员光荣感具有公众认可性与主体价值性[18];胡颖,孙钰华认为光荣与荣誉均包括外界对主体的积极评价、肯定态度以及主体由此产生的主观感受[19];对少先队组织的认同、肯定、热爱是光荣感产生的基础与前提[20-23]。此外,还有研究者总结了光荣感的产生阶段,按照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其划分为服从权威阶段、认知认同阶段以及行为外化阶段[24]。第三,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总体特征与行为表现。少先队员光荣感首先具有时代性,即不同时代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影响着个体的荣誉感受[25];其次是情境性与阶段性,即受到特定场合和特定历史事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征[26]。赵霞、吕芸、薛国凤认为少先队员光荣感还具有行为表现方面的特征,如愿意佩戴组织的标志、爱惜红领巾、愿意加入共青团等[27-29]。

2.少先队员光荣感的现状水平

因调查时间、样本量、地区以及调查工具的不同,不同研究得出的少先队员光荣感水平也有高有低。赵霞搜集了2009至2020年我国多项少年儿童调查数据,发现少先队改革之前,光荣感的下降趋势非常明显,以“感觉当少先队员‘很光荣’”数据为例,2009年为69.5%,2016年降至51.6%;少先队员的日常归属感不强,对少先队的理解程度不深,责任感弱化,参与少先队活动的热情大幅降温[30]。2020年贾晓薇对河北某小学调查后发现少先队员组织光荣感普遍降低、随入队时间增长而降低、组织责任感的“知行分离”[31]。2022年齐亚静对福建省5所小学调查发现光荣感水平总体中等偏上,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自我价值感[32]。2022年于媛娣和龚婷对广西桂林、重庆的调查均表明少先队员光荣感总体处于偏上水平,但其中归属感要素的水平较低[33,34]。以上研究结论说明随着国家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及地方学校对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我国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仍存在差异,这也表明亟需对个案地区或学校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以获得更具参考价值的实证数据。

3.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影响因素

已有实证研究得出了影响少先队员光荣感水平的主要因素:少先队员的性别、所在地域、入队方式、入队时间、队员角色、学校和家庭对少先队员活动的态度、学习成绩。不同因素的作用方式具有复杂性,就光荣感而言:城区显著高于乡镇与农村[35];“一批入队”的方式略高于“分批入队”,分批入队中首批入队的队员又高于全班“一批入队”的队员,因而分批入队的首批少先队员光荣感最高;入队时和入队前期的光荣感水平最高,随入队时间延长而不断降低;普通队员与大、中队委的光荣感有较大差距;如若感受不到重要他人对少先队员身份的重视,光荣感则随之削弱[36];学习成绩越好光荣感越强[37]。还有研究探讨了对红领巾态度与组织光荣感呈现显著正相关,且年级愈高相关性愈高[38]。少先队政治引领的效果、成长激励体系的落实、体制机制的保障也被认为是影响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工作实效的因素[39]。此外,朱谦戎,赵慧莉通过质性扎根研究归纳了少先队员光荣感构成要素间的作用机制,发现组织认同感为仪式感奠定基础,仪式感能强化组织认同感,对少先队历史和精神以及历史使命的认可与了解使少先队员产生责任使命感”[40]。

4.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提升策略

已有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演和经验总结的方式归纳少先队员光荣感提升策略。关键词有“队史教育”“榜样教育”“仪式教育”“奖章激励”“团教协作”“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等。华耀国较早地探讨了知识学习、礼仪熏陶、组织生活锻炼、社会观察分析、表彰激励奋进几大路径[41]。后续研究主要围绕如何从政府与学校两大层面思考完善光荣感培育体系:强化政治引领,构建完善党委领导下的社会协同少先队工作体制[42];学校教育层面以队的知识学习为重点[43],以队前教育为基础、队史教育为主线、仪式教育为环境、榜样教育为引导[44];注重校内外协同培育,深入挖掘少先队精神内涵等[45];构建奖章激励体制[46];发挥辅导员引领示范作用[47]。其次是一线工作者对实践经验的工作总结。晋江第二实验小学、合肥六安路小学、上外附属大境初中、成都龙江路小学的一线少先队工作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化探索成果[48-51]。此外,自《意见》颁布以来,各省市/区、校各级少工委在“从源头培养少先队员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52]目标指引下普遍将入队仪式看作重要方式。从加强入队宣传、激发情感体验、严格入队考核、巧用“争章”手段、增强入队仪式感等不同方面激发学生对少先队的向往情感,培养组织归属感。从西宁大通县桥头一小、南京雨花外小、晋江第二实验小学、合肥六安路小学一线少先队工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公众号推文来看[53-56],目前在入队环节生成了以下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有效策略:第一,创新入队教育形式,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普及入队知识;第二,注重入队考核的综合性、公开性。通过将社会服务表现、在校表现和日常生活表现相结合,重视多主体评3517de7ab7bf7eb1fda9d5eaa6851425价,细化规范入队标准,详尽化“争章”考核目标,记录《争章手册》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入队过程的努力和成长,树立敬畏感,从而珍惜入队机会。

二、少先队员光荣感现有研究的不足

1.少先队员光荣感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学术成果相对薄弱

经梳理发现,学术期刊论文中工作经验总结占比70%以上,说明一线少先队工作者积极贯彻国家政策的精神要求,积累了丰富有益的实践经验,自觉提炼推广有关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的理性思考,为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数据与案例。然而,至今具有学术参考价值的学术论文尚不足百篇,且集中于近三年,这说明少先队员光荣感这一研究范畴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与少先队研究的整体情况有关,目前少先队研究的专门性核心期刊数量少,作者平均发文量少,且领域内专职研究者不多,尚未形成有效的专门化研究团队[57]。也即是说,我国关于少先队工作的各项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当然,研究问题的解决与否并非单纯以成果数量为标准,但数量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研究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关注度和推进度。虽然已有研究开始关注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内涵、影响因素、现状水平及提升策略等方面,但总体而言依然缺乏多元学科、多样研究方法的介入以形成连续性、深度化的系列研究。诸如“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多学科理解”“已有策略是否增强了少先队员光荣感”“如何建立阶梯式激励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机制”“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最佳实施路径是怎样的”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跟进。

2.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我国既有的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经验极具本土特色,有利于推动理论研究的完善与创新;西方话语体系下的光荣感理论为搭建少先队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借鉴。然而,如何使外来的原型理论与本土的教育事实相调适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问题[58]。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曾说道,在审视和解构西方概念的过程中,应以一种具体对抽象、以历史对逻辑的方法,通过重构历史叙事来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概念体系。当前少先队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对支撑中国少先队教育理论的本土话语体系建构的研究不足。具体来说:第一,对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内涵边界认识不清,常常与相关概念混淆。例如将光荣感等同于组织归属感,如华耀国《加强少先队组织光荣感、归属感教育》、陈莉《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的方法探讨》;或将组织归属感作为光荣感的构成要素,如李淑敏提到“组织光荣感指的就是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与责任感”[59]。第二,对少先队员光荣感构成的实证研究不够充分。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构成研究是帮助我们细致把握其内涵、科学落实相关工作的前提,需依据少先队员情感发展基本理论与实证资料展开严谨规范的论证。虽有研究者采用实证的质性研究方法对少先队光荣感的构成展开个案研究,但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构成仍需考虑我国地域差异、学校类型等多种变量,以便进一步完善本土化的概念建构。

3.研究方法不够丰富,限制了其解释和引领教育实践的可能性

通过梳理发现,64篇学术期刊论文中以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辨为主,实证研究仅4篇;6篇学位论文中仅有1篇质性研究,其余为理论思辨结合现状调查研究。可见,当前的少先队员光荣感研究面临着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的问题。少先队的工作实际具有复杂性,单一研究方法容易割裂变量间的整体关系,也就限制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引领性。同时,少先队学科的高质量建设离不开多元研究范式的规范运用,应探索建构质性与量化相结合、实证与思辨互为补充的研究方法体系。这要求少先队光荣感研究要具备审慎的研究精神和开放的研究态度,秉持多元研究视角、多样研究方法、多角度问题分析,最终建构出多维度、体系化的少先队教育理论体系。

三、少先队员光荣感研究的未来展望

1.深化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基础理论研究,促进本土化少先队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成熟

少先队教育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奠基工程,少先队教育理论的形成须扎根中国本土、从鲜活的教育实践中建构与完善中国化的核心概念体系。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是一项整体性、复杂性、系统性工程,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的破解须从实践中提炼本土化概念,丰富概念体系的层次性,催生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成熟。目前,我国关于少先队教育工作的经验丰富,但相关研究还未完全摆脱对西方固有话语体系的依赖,如对光荣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等核心概念的思考缺乏独立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研究者应基于对已有理论话语的系统审视与客观批判,立足我国的少先队工作,以中国式思维诠释核心概念的多维内涵。同时,少先队员光荣感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范畴,包括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历史由来、内涵与外延、产生机理、影响因素、教育体系建构与综合保障机制完善等多重问题,研究者应秉持理论自觉与问题意识,采用规范的研究范式挖掘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基本概念,由基本概念生发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在概念的相互联结与命题的严谨确证中推动我国少先队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为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提供科学指导和有力支持。

2.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原则,加强少先队员光荣感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目前,少先队员光荣感这一话题已得到广泛重视,今后应紧密围绕少先队员光荣感及其培育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带领研究不断深入和相关理论体系发展完善。其中,少先队员光荣感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建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尤其面对当前我国各地区围绕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已开展诸多工作这一现实情况,呼吁着光荣感评价体系的完善,科学度量光荣感的培养效果,准确揭示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优化光荣感培育体系的依据。为明确与细化少先队员光荣感的评价指标体系,亟需对相关理论展开梳理与建构,采取访谈法、观察法、测量法、专家调查法等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获取实地调查资料,探索构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对诊断、激励与引领少先队员光荣感及其培育工作极为重要。

3.重视构筑学术共同体,注重研究方法运用的丰富性与创造性

学术共同体的构筑对少先队教育研究范式的形成与革新、学术研究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共同体”是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理论渊源。科学共同体以解密为己任,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和评价者,决定着科学的发展方向[60]。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共同体往往会充分地展开内部交流,专业观相对一致,也会探索共同的目标或培养接班人[61]。应进一步扩展学术研究的群体种类,广泛吸纳学术研究者、期刊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加入,支持鼓励学术共同体围绕少先队员光荣感及其培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生产与创新、鉴定与筛选78ac27d57ea7618b219b18856acd121989d2ed2084e637d34c30f8fcfa2a0633,为深化我国新时代少先队教育理论体系建构发挥保障和引领作用。学术共同体在展开研究时应创生性地运用和发展研究方法,同时要注意避免走向过度定量、一味追求“数据主义”的极端,以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全面把握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研究路径,根据问题选择研究方法,寻求方法之间的相互支持,为构建中国特色少先队教育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体系做出贡献。为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研究者应走出“书斋”,进入少先队教育现场,遵循严密规范的科学研究程序,改变以经验概括为主的研究范式,改进研究方法单一的研究现状,尽量避免研究的表层化与一般化,以此增强研究的学理性、创新性、说服力。

4.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的教研意识与研究素养

少先队员光荣感及其培育具有复杂性,对少年儿童的情感研究离不开教师对其行为、动作、言语等外在表现与内在感受的体察分析。实际上,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少先队辅导员本身即少先队研究团队的重要支柱,少先队辅导员的教研意识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是建设优势互补的学术共同体、促进中国少先队教育本土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少先队辅导员应正确看待外部理论的作用,明晰“理论”的生成逻辑。陈向明教授强调教师不仅需要外来理论,更需要教师自身实践和经验积淀而生成的理论:教师的工作和专业发展应遵循实践认识论下的“反思理性”,即教师先自己实践,反思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集体商议(包括专业理论工作者的参与),对经验进行提炼,开发出符合教师自己实践的“理论”,最后才推广到类似的教育教学情境[62]。在此观点的启发下,建议少先队辅导员继续扎根教育实践,秉持开放、主动的教育研究态度,创新性运用多样化的教育研究方法获取实证资料,在不断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形成、传播关于少先队员光荣感及其培育的基本认识,营造具有生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李源潮同志在少先队建队纪念日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通知[EB/OL].https://zgsxd.k618.cn/wjk/wjk_80617/zqlf/202006/U020200628478650168295.pdf.

[2] 全国少工委.少先队2019年工作要点[EB/OL].https://zgsxd.k618.cn/zxtz/201903/t20190304_17240255.html.

[3][52]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关于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指导意见[EB/OL].https://zgsxd.k618.cn/zyb/201912/t20191231_17933805.html.

[4][41] 华耀国.加强少先队组织光荣感、归属感教育[J].上海少先队研究,2013(05):4-8.

[5][59] 李淑敏.小议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的方法[J].内蒙古教育,2016(18):28+59.

[6][23][46] 魏慈瑛.如何帮助少先队员树立光荣感?[J].中国德育,2019(13):42-45.

[7][31] 贾晓薇.全童入队背景下少先队员光荣感现状的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8][26][28] 吕芸.基于深度体验的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9][21][32][35] 齐亚静,张倩,何碧霄.少先队员光荣感的现状及提升对策[J].少年儿童研究,2022(05):71-80.

[10] 白素娟,徐玲玲.从符号的建构到行为的内化——全童入队背景下少先队员光荣感塑造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21(34):117-120.

[11][43] 苏天一,于媛娣,杨茂庆.新时代少先队员光荣感重塑的现实局囿与应然要求[J].少年儿童研究,2021(08):70-76.

[12] 王轲祺,多强.新时代少先队员光荣感增强的现实困境及对策探究[J].少先队研究,2022(03):55-58.

[13] 吴陈燕,俞丰,黄振沛,等.全童分批入队背景下少先队员光荣感现状的实证研究[J].青少年学刊,2022(03):47-53.

[14][33][37] 于媛娣.新时代少先队员光荣感现状及其培育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

[15][34][38] 龚婷.少先队员红领巾态度与组织光荣感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16][40] 朱谦戎,赵慧莉.全童入队背景下少先队光荣感构成的质性研究[J].教育探索,2021(06):58-63.

[17][24] 胡倩.少先队员光荣感质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18][25] 刘翀.试论新时代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培养[J].少年儿童研究,2019(12):12-18.

[19] 胡颖,孙钰华.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策略研究[J].少先队研究,2020(03):42-45.

[20][49] 左茜.论红领巾小社团对少先队员光荣感培养的价值与策略[J].新课程,2022(24):4-5.

[22][30][36][45] 赵霞.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强化:问题检视、原因分析与实践对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5):37-44.

[27] 赵霞,孙宏艳.永葆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全童入队现实下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树立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6.

[29] 薛国凤,王明.少年儿童组织光荣感的社会化培养——基于捷克社会主义青年联盟先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启示[J].少年儿童研究,2022(12):73-80.

[39][42] 曾锐.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工作现状和光荣感形成机理、提升路径[J].少年儿童研究,2023(06):107-113.

[44] 任苇,周琪.心理正向激励在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中的应用研究[J].少年儿童研究,2021(06):37-42.

[47] 刘晶晶,李戬.新时代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有效途径[J].新生代,2021(04):72-77.

[48][55] 黄玲玲.“四位一体”,激发预备队员入队光荣感[J].福建教育,2022(01):12-13.

[50] 王茜.校本化少先队活动提升少先队员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的探索——以上外附属大境初级中学为例[J].少先队研究,2022(01):29-32.

[51] 苏娅,黄瑞雪.新时代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树立——以成都市龙江路小学“111”模式为例[J].新生代,2021(06):76-79.

[53] 马桂花.分批入队进行时[J].少先队活动,2020(10):29.

[54] 李根.少先队分批入队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1(35):23-25.

[56] [翠微·红领巾]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一年级新队员入队前“为人民做一件好事”[EB/OL].http://hetda.hefei.gov.cn/xwzx/ztzl/

jkjy/xwdt/xykx/18081863.html.

[57] 王丁,杜晨曦.少先队研究的知识图谱:现状、焦点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青少年学刊,2021(04):25-32.

[58] 吴晓蓉.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0(02):89-99.

[60] 荆德涛.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理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2):37-39.

[61] 库恩.必要的张力[M].范岱年,纪树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97.

[62] 陈向明.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01):39-50.

[作者:李姗泽 (1964-),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卢瑶(1993-),女,河南洛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

【责任编辑 杨 子】

*该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乡村幼儿教师质量提升的精准服务体系建构研究”(2021NDYB113)、2022年度全国少先队研究课题重大课题“分批入队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机制和实施路径研究”(2022ZD04)、2022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少先队员光荣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2JH098)的研究成果

T: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