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成因、影响和应对

2024-11-22 00:00贺永平江晨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4年11期

摘 要 当前,我国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呈现女性化的特征,并处于女性化进程之中,未来他们性别结构女性化的程度还会进一步增加。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是文化观念、经济和劳动力供求市场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面对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现状,需要从积极吸引男性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和尽可能减轻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两方面入手。

关 键 词 小学教师;女性化;性别结构;性别平等;性别差异

引用格式 贺永平,江晨.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成因、影响和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4(33):55-59.

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的含义,动态的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是指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数量不断增加,静态的则是指教师性别结构以女性为主。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女性占多数是世界性现象。我国小学教师女性化程度比较严重,广大小学校不仅男教师少,而且男教师主要担任体育、信息科技等课程的教学,语文和数学教师多是女性,学校的领导也多是女性。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引起研究者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措施吸引男性加入小学教师行列。本文在分析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现状、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成因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一、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现状

研究小学教师性别结构问题首先要了解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性别结构女性化程度进行判断。

1.小学教师性别结构整体情况

近20年,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教师占比从2000年的50.36%快速上升到2020年的71.17%。现行退休政策规定,女教师的退休年龄为55岁,男教师为60岁,除去55岁以上教师,2020年我国教师队伍中女教师占比为74.78%。从变化趋势看,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教师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小学教师队伍还处于女性化进程之中,未来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教师的比例还将延续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如图1)。

2.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区域差异

我国不同省市小学教师的性别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女教师比例最高的是上海,比例为83.53%,女教师比例高于80%的还有北京、河北、山西;最低的是甘肃,该省女教师的比例为55.53%,女性教师比例低于60%的还有贵州、西藏、云南(如图2)。同时,我国小学教师性别结构还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2020年城区、镇区、乡村女教师比例分别为80.70%、71.47% 、58.49%。

3.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年龄差异

因为男女教师退休年龄不同,我们在分析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年龄特征时,主要分析55岁以下教师中女教师的占比情况,2020年我国35岁以下三个年龄段的小学教师中女性教师占比较高,超过82%;36岁以上到54岁的四个年龄段小学教师中女性教师占比相对较低;教师中女教师比例随年龄减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如图3)。

4.小学教师性别结构职称差异

我国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呈现职称差异,从2020年我国小学教师不同职称女教师占比情况看,高级职称教师中女教师比例较低,中低级职称教师中女教师占比较高(如图4)。

5.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国际比较

发达国家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开始比较早,早在19世纪中期,美国小学阶段女教师就大约占了所有教师的60%,到20世纪30年代增长到90%[1]。当前世界各国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均呈现女性化的特点,2020年37个OECD国家小学教师中女教师占比为82.6%,不同国家小学女教师占比有较大差异,有4个国家(丹麦、墨西哥、日本,土耳其)女教师占比低于64%~69%,有8个国家女教师占比低于70%~79%,有17个国家女教师占比低于80%~

89%,有8个国家女教师占比处于低于90%~97%,超过95%的仅有立陶宛、匈牙利和意大利三国。日本和土耳其小学教师中女教师比例最低,只有63%左右,而意大利和立陶宛小学教师中女教师比例最高,超过95%。多数国家小学女教师占比在70%~90%之间,OECD国家小学女教师占比略低于83%[2]。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小学教师性别结构会出现女性占比高的现象?其实该现象是由就业市场的诸多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包括观念层面的,也包括经济方面的,还包括供求层面的。

1.观念层面:小学教师是女性职业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性是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男人养家的观念使得男性在选择职业时对经济收入有更高的诉求,因而男性对所从事职业的收入要求相对女性更高。中国传统家庭性别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即男人以事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研究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性别观念出现向传统回归的趋势,2010年的调查表明,47.5%的人同意“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44.1%的人同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3]。女性在选择职业时会考虑职业是否有利于其兼顾家庭,而小学教师职业常常被认为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作比较有规律,较少有加班情况,兼有两个假期,有利于照顾家庭,所以成为女性择业优先选项。

小学教师中女性占比高与人们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性别认知有关。在观念和制度层面,社会对于男性与女性应该从事何种职业有不同的定位,男性和女性从小对长大之后从事何种职业有不同的期望,不同职业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吸引力也使得职业拥有一定的性别偏好,从而形成职业的性别隔离。在工作选择上,女性更倾向于选择人们普遍认为有明显的母性或女性特质的职业。多数人认为,小学教师职业需要女性特质,小学教师更适合女性,如阿普尔就认为女性是儿童的理想教师[4],这些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性别认知导致极少有男性愿意从事小学教师职业。

当前的社会现实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关于小学教师是女性职业的观念。职业的性别隔离一词最早由爱德华·格罗斯在1968年提出,意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因性别不同而被分配、集中到不同的职业类别,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5]。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是不同性别群体理性职业选择的结果,表现为我国小学教师职业同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小学教师职业一样,已经成为“女性职业”,男性多不愿意到女性职业中求职,即使经济待遇比其他男性职业高,他们也往往更愿意选择从事男性职业。

2.经济层面:小学教师的收入相对较低

职业收入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影响个体职业选择。教育行业是一个高学历行业,2017年,我国小学教师工资比学历相当行业的平均工资低22.65%[6]。低收入降低了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根据OECD公布的2021年19个国家小学教师收入相对同等学历水平平均收入与小学女教师占比的数据发现,小学教师中女教师占比与小学教师收入相对同等学历水平平均收入呈负相关,小学教师相对收入越高,女教师占比越低,所以,提高小学学校教师工资可以增强小学教师对男性的吸引力,从而适度控制学校女教师的比例(如图5)。

小学教师的工资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具有不同意义,2021年OECD国家小学男教师的工资是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工资的76%,而小学女教师的工资则是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工资的98%[7]。小学男教师收入相对其他男性来讲比较低,意味着男性有很多比教师职业更好的选择,当小学教师并不是最好的选项;但对于女性来说,小学教师职业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3.供求方面:女性就业者增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1997年,普通高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37.32%,2010年普通本科女生占学生总数的49.68%,2020年普通本科女生占学生总数的53.70%。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她们的职业竞争力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女性就业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小学教师女性比例的增加,小学教师女性比例增加是女性发展和就业性别平等在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体现。

三、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影响

两性差异是客观存在和不可否认的,不同性别的教师在性格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男教师多数阳光幽默,女教师多数温柔贴心。不同性别的教师在教学上也存在差异,对高中化学老师的调查发现,男教师在学校条件不允许时倾向于自己设计替代实验,而大部分女教师则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进行演示实验;男教师倾向于提开放性的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而多数女教师提问题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他们对该问题的记忆;女教师板书认真、字迹清晰、内容完整,而大部分男教师则只呈现关键词或者不板书[8]。男女教师不同的性格和授课风格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各异的影响,教师性别结构的不同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各异的影响。小学教师女性化对学生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1.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积极影响

知识教育只是小学教师工作的内容之一,他们除了传授知识,还要负责照料小学生。小学女教师比男教师更有爱心和耐心,做事更细心。小学生自制力不足,好玩,多动,需要教师更细心,所以小学女教师占比大更有利于创建一个温馨安全的成长环境。从学生认知发展来看,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女教师相对男教师偏感性,比男教师更适合教育小学生,更有利于小学生学习与运用知识。Helbig对欧盟和经合组织21个国家的研究发现,男教师无论在数学还是阅读方面都不能使男孩受益,而在一些国家,女孩可以从女教师的教学中获益[9]。王云峰、田一的研究表明,男教师并不能使男生学业成绩更好,女教师无论教授语文学科还是数学学科,她们所教学生的成绩均明显高于男教师,说明男学生从男教师的教学中受益不如预期[10]。

2.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消极影响

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影响男生学业成绩。教师性别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Dee研究发现,女教师授课时女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好,男教师授课时男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好。Ammermuller和 Dolton根据英国和美国小学的数据发现,男教师有助于提高男孩在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11]。

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影响学生性别意识。男性与女性先天的性别差异,导致男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多是豁达、幽默,思维逻辑性强,在教学中重理论与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能抓住知识重点,动手操作能力强;女教师则是和蔼、亲切,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教学备课充分,讲解细致、形象、生动。教师是学生性别意识发展的重要媒介,对于男生来说,男教师是其模仿、学习男性特质的重要榜样。男教师对于男孩的性别自我认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家长和教师担心缺乏男教师作榜样不利于其男性意识的发展,容易导致男生缺乏阳刚之气,朝女性化发展。对于女生来说,与男教师的交往有利于培养其与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缺乏男教师的教育环境会影响她们养成与异性相处的能力。袁德润和许芸认为,长期处于女班主任管理中的男生往往缺乏应有的阳刚之气和独立、果断的行事风格[12]。

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影响男教师发展。在广大小学校,女教师占多数,女性领导干部占多数,男性教师少并且主要分布在体育、信息科技等学科,相对而言处于弱势。学校中女性思维占主导,对男教师的生存与发展不利,他们的教学不容易得到认可,面临巨大的职业危机,导致男教师流失严重。如,广西某县农村小学流失的教师中,男教师占 76%,女教师占 24%[13]。

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会影响学校管理运行。女性在生育期间常常因恢复身体和养育子女需连续请假,女教师过多容易出现集中生育的情况,给学校的教学安排带来巨大的挑战。无锡一所40余名教师的小学,在一年时间内先后有6名教师怀孕,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14]。

四、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应对

小学教师性别失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面对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困境,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怎样吸引更多男性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尽管女性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但也要尽可能增加男教师的比例;二是怎样减少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1.积极吸引男性从事小学教师职业

教育管理部门可以考虑从男性居多的职业,如军队中吸收男性,以降低小学教师女性化程度。美国在2003-2009年实施了“军人当教师”的项目,向符合条件的军人提供5000美元的津贴,帮助愿意当教师的退役军人完成职业过渡,并向到高贫困学校的教师提供10000美元的奖励[15]。2022年,我国退役军人事务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意见》,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无疑有助于改善中小学教师的性别结构,改变人们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性别偏见。小学男教师占比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里小学教育相关专业男生比例低,主要源于高中男生在填报志愿时不愿意选择与小学教师相关的专业,其中有小学教师收入低的客观原因,更有男生对小学教师是女性职业的主观认识。澳大利亚昆士兰省曾实施过旨在改善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男教师行动”项目,通过男教师向男生(尤其是高中阶段男生)宣传教育专业,吸引男生报考师范专业,项目的实施持续提升了师范生中男生的比例[16]。改变小学教师性别结构要从改变高中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性别偏见入手,让中学男生充分认识小学教师职业的意义,愿意把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同时还要做好大学教育专业男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让更多的男生选择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提升小学教师职业声望。小学教师职业声望低,小学男教师常常被人看不起,婚恋困难,有小学男老师甚至宁愿找一个工资更低的工作也不愿意继续当小学老师。小学老师常常被看作是半专业的职业,被认为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能力,于是从前对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也比中学教师低。要提升小学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提升小学教师的职业声望,赋予小学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让小学教师成为有尊严的职业。

提高小学教师薪酬。收入是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自绩效工资实施以来我国小学教师的薪酬有了较大的改善,与中学教师的差距不断缩小,但中小学教师的整体薪酬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提升小学教师的薪酬有利于吸引更多男性选择从事小学教育,也有利于小学男教师队伍的稳定。

在改善小学教师的性别结构时要坚持性别平等的原则。当前在教师招聘中分性别设置招聘岗位,使得进入小学教师队伍的男性应聘者条件大大低于入选的女性应聘者。这种男士优先的政策是对女性平等教育权和就业权的侵害。芬兰曾经在小学教师教育中实行男性配额,后因为男性配额政策违反《平等法》而取消[17]。吸引小学男教师必须以性别平等为前提,不能侵害女性的教育和就业权益。

2.降低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尽管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吸引男性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和防止男教师流失,但收效甚微,最终不得不面对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现实。我们需要积极思考如何降低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首先,加强教师性别意识培训。要让女教师认识到教师性别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性别角色来产生作用的,性别的社会特征不完全由生理特征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性别的社会特征是建构的,不是先天的,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康奈尔认为男性与男性气质不能划等号。男性的生理特征是与生俱来的,而男性气质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18]。如果小学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性别特征的可变性和建构性,就可以通过实践为学生确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减轻甚至消除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给学生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应加强教师性别意识的培养,让小学教师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掌握更多与性别相关的知识,对学生加强正确的性别意识引导,促进学生性别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其次,提高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学生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他们的学校教育中不仅缺乏男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程度也比较低。教育劳动的女性化不仅表现在学校教育中,也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男生的“阳刚之气不f2be5230bea7a25deb2e6d00b6faaff8足”不仅有学校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观影响,父亲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赚钱养家上,不清楚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也很少参加家长会。在家庭教育中,要改变传统的家庭分工观念,让父亲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再次,要妥善处理女教师生育带来的影响。生育是女教师的基本权利,学校要充分尊重她们的生育权,不能因为生育问题而在招聘教师时对女性另眼相看,或者歧视处于生育期的女教师,甚至是为女教师的生育设置不合理、不合法的条件。同时,政府和学校要充分估计和预测女教师生育带来的人员短缺的影响,健全和完善教师队伍的编制管理,采用临时编制解决因女教师生育带来的人员短缺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Goodman,Kelly.Out of the Mainstream:Issues Confronting the Male Profeminis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J]. Interchange,1988(02):1-14.

[2] Teachers-Women teachers-OECD Data[EB/OL].https://data.oecd.org/teachers/women-teachers.htm.

[3] 许琪.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迁趋势、来源和异质性——以“男主外,女主内”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两个指标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16(03):33-43.

[4] Apple.Teachers and texts:A Political Economy of Class& Gender Relations in Education[M].New York:Rout-ledge,1986:55.

[5] Gross,Plus CA Change...?The Sexual Structure of Occupations over Time[J]. Social Problems,1968(16):198-208.

[6] 吴晶,金志峰,葛亮.为什么教师职业对于女性更具吸引力——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2):59-68.

[7]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1:OECD Indicators|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 Library[EB/OL].(2022-06-08).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21_b35a14e

5-en.

[8] 王晶,郑长龙.不同性别和性格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分析[J].化学教育,2016,37(21):43-47.

[9][18] Helbig,M..Boys do not benefit from male teachers in their reading and mathematics skill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21 European Union and OECD countries[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2(05),661-677.

[10] 王云峰,田一.小学学生与教师性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大规模学业质量监测的多水平模型[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04):53-60.

[11] 袁德润,许芸. 男教师缺失对小学中高段男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2(05):21-23.

[12] 谢华,段兆兵.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问题与补充机制研究——基于对安徽省S县部分小学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9):6-8.

[13] 学校性别比例失调 女教师要排队怀孕[N].现代快报,2006-03-31.

[14] Archived:Troops-to-Teachers Program[EB/OL].(2022-06-08). https://www2.ed.gov/pl.

[15] 徐梦杰,张民选.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Z2):107-115+124.

[16] Sirpa Lappalainen,Elina Lahelma,Leila Pehkonen,Ulpukka Isopah-

kala-Bouret.Gender Neutralities,Dichotomies and Hidden Inequa-

lities:Analysis of Vocational Teachers’Reflections on Gender in the Profession[J].Vocations and Learning,2012(05):297-311.

[17] 曾健坤,罗璇.学前教育教师的性别失衡与平衡研究——基于性别表演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2):76-81.

[作者:贺永平(1974- ),男,四川宜宾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江晨(1999- ),女,福建三民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