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班主任幸福感研究的现状与应对

2024-11-22 00:00孟倩芸黄庆丽郭梦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4年11期

摘 要 教育经验不足、职业价值观偏差、“泛污名化”社会舆论等原因导致许多班主任面临着工作热情不高、心理压力过大等职业倦怠问题,从而影响幸福能力的提升。积极心理学致力于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与美德,发掘人们内心的积极力量,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班主任幸福感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包括优化班级管理经验与方法以获得教育成功体验、增强道德修养以提升职业身份认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与良好社会风尚为主的支持性系统,通过以上策略为提升班主任幸福感提供借鉴意义,帮助其在教学工作中感受快乐,收获温暖,拥抱幸福。

关 键 词 班主任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幸福体验;班级管理

引用格式 孟倩芸,黄庆丽,郭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班主任幸福感研究的现状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4(33):51-54.

扈中平教授提到:“幸福是教育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它既在理想中,又在现实里,它是终极意义的,是教育价值的灵魂所在。”[1]幸福是人类有关个体生存状态的永恒追求,随着教育内涵式发展转型、庞大教育体系的建成,我国教师面临着更加宏大的使命与期待以及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2035年我国要实现“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的目标[2]。

一、积极心理学对班主任幸福感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发源于美国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及其他领域,随后英国剑桥大学及我国清华大学先后成立“幸福科学研究中心”,以研究幸福如何科学化并将其运用于实践。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的一门科学,它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研究问题的视角,以积极角度去看待问题,研究事物,主要关注人类的和谐健康,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幸福,探索个人以及群体怎样更加丰盛地生活。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发掘、唤醒、培育班主任身上的优势美德和积极力量,是个体幸福能力获得提升的前提。当社会、家长、学校等各方面都能为班主任的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时,当感受到的爱、胜任感、责任感等积极体验不断增强时,他们获得的幸福体验也会不断增强,并且与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理想实现相辅相成,共同渗透于与学生交往、班级管理建设当中,从而获得积极的工作体验,不断奉献自我、提升自我,幸福才会应运而生。

1.积极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方面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具有更好的心理弹性,保持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减少职业焦虑和倦怠。一个孩子在步入受教育阶段后,班主任是和他打交道最多、接触时间最久的一个角色,如果班主任带着忧郁、压抑、倦怠的情绪和学生、同事相处,这种负面的情绪也会影响到他人,幸福感较低则会导致教学积极性下降,发展和前进的动力缺失,长期发展下去则会产生职业倦怠,排斥教学工作的负面心理状态,甚至会伤害自身的身心健康。班主任只有幸福地教,在班集体中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以宽容、平等、民主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才有利于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在班级、学校这个集体中感受到温暖,从而幸福地学。

2.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它是通过对个体的能力和潜能加以激发和强化从而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品质形成的,并且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3]。塞利格曼教授和彼得森教授潜心研究得出智慧、勇气、人道、正义、节制与超越六种核心美德,以及创造力、团队合作、自我调试等二十四项性格优势[4],这些优势与美德均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优势主导,倡导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发掘优势、欣赏优势、发挥优势,从而缔造更好的自己。班主任通过对个体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转化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或工作方式,此时就会形成相应的积极人格特质,从而更从容应对工作中各种棘手的问题,促进自我专业发展,包括个人优势和美德在内的积极人格特质可以帮助班主任提高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幸福感,形成适应个人生活和创造幸福生活的最佳力量。

3.积极社会环境

积极心理学家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使人具有责任感、利他、关爱、文明、宽容和职业道德,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班主任个人才华的展现、能力的提高与民主和谐的组织系统紧密相关,积极的支持系统有利于班主任改变固有的行为模式、情感模式,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从而克服职业倦怠,在工作中感知幸福、体验幸福、收获幸福,提高幸福能力。班主任与学生互相尊重,建立起和谐融洽的班集体;与同事共同学习成长,构建起教师学习共同体;与家长积极沟通配合,形成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合力,来自多方的良好人际关系,更有利于班主任培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在教学工作中找寻自身存在价值,从而增强幸福感体验,提升幸福感。

二、班主任幸福感生成的情境分析

1.赢得学生爱戴,实现人生价值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使命是给予而非索取,他们总是无条件、倾其所有地把自己拥有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希望学生能有卓越出色的表现。班主任工作中幸福感获得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身心是否得到了发展、是否受到学生爱戴,看到自己的学生一步步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智慧,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得到学生的共鸣、尊重与爱戴,他们会收获教育者的幸福感;在将来学生将自身所学,以出色表现回报社会时,他们会收获奉献者的幸福感。班主任的服务对象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中小学生,这些广大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人和接班人,所以说班主任是连接祖国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人格和智慧的桥梁。只有进行了富有热情和智慧的给予才能从教育对象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实现精神享受——体验幸福感。为了帮助孩子茁壮成长,实现人生理想,班主任总是默默无闻地辛勤劳动着,纵使岁月消蚀了他们的青春和容颜,劳累熬白了他们的鬓发,他们仍然无怨无悔。对于班主任来说,他们并不是社会中高收入的群体,然而班主任所能获得的精神回报却是任何物质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的从业工作者难以比拟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正是班主任的责任,也是班主任的幸福。

2.促进班级建设,彰显个人才华

班集体、学校就像一个雏形的社会,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小学生来说,怎样在集体中展现自己、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兼顾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班主任对其加以引导。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工作具有极高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与许多行业中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不同,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一天天成长着的学生,每个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班主任自主地发挥和演绎,同时班主任在班集体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的过程中会不断彰显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凭借教学智慧、满腔热忱和真挚感情帮助班集体这一艘轮船在茫茫大海中乘风破浪,最终驶向理想的彼岸,让船上的每一位乘客都能够奔向远大的前程。班主任在日复一日平凡而又普通的教学工作中获得教学智慧,对自我的重要程度形成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认同,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获得品格优势即确保个人获得幸福生活的积极人格特质[5],是班主任提升职业能力与素养,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品格保障。

3.营造和谐校园,体验职业归属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生命状态、人格心理是由内在因素、外部行为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复杂因果活动过程,因此学校、家庭、社会等机构的构建有利于班主任自身积极力量和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6]。积极的工作环境是班主任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形成积极人格特质的重要场所,有利于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满意度,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荣誉感、归属感。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积极的校园环境可以帮助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环境包括物质的和人文的,一方面,绿树成阴、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景象会带给人愉快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机构水平的美德,即学校整体的团体道德特征同样会影响班主任的在职体验,具体包括目的、安全、公平、人性、尊严[7]。积极的人格特性包括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两个维度,后者指在需要时可以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并且在他人需要时有能力提供帮助。在这样温馨舒适的校园环境里开展教学育人工作,班主任会形成健康阳光的生活态度,培育积极的力量和品质,从而提升职业幸福感。

三、班主任幸福感式微的原因

1.教育经验不足导致班主任身心俱疲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身为一名班主任,需要拥有管理班级、教育学生这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强的相关知识技能,而许多教师在刚刚担任班主任这一职位时缺乏经验,仅仅凭借感觉在摸索,所以导致班主任付出的辛勤劳动大多都是无用功。一旦班主任感受到自己在白白付出辛勤劳动后,就会影响他们自我效能感、教学成就感的获得,从而导致积极情绪体验的缺失。

2.职业价值观偏差导致班主任工作热情消减

职业价值观是指从业者对于自身所从事职业的性质、价值以及与自己的匹配程度等各方面的综合认识和理解。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帮助班主任准确把握职业定位和任务,提高工作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但是目前部分班主任仍存在职业价值观偏差的现象。欧阳玲在对福建省厦门市10所中学在职班主任的调查中发现,有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担任班主任并非自己意愿,而是迫于学校人事安排,热爱班主任职位的仅占5.7%,认为班主任工作可以带来幸福感、成就感的仅占21.5%,其余班主任的幸福感较低甚至没有幸福感,想逃避、有恐惧感[8],这表明班主任群体的工作热情并不高,职业倦怠感明显。由此可见,部分班主任并未正确认识自身职业定位,对“班主任”这个职业角色缺乏积极正向的认知评价。

3.“泛污名化”社会舆论导致班主任饱受争议

“污名”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尔·戈弗曼提出的,它是一种社会特征,该特征使其拥有者在日常交往和社会互动中身份、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受损[9]。如今班主任群体正在遭遇着“污名化”的现象。虽然在媒体中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班主任的光荣事迹,但不可否认,仍有诋毁班主任形象的负面新闻不断出现。自古以来,人们把教师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等,这无形中强化了教师的道德形象,使社会对教师、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目前不良媒体不仅将某些事件恶意放大,更是从针对某个班主任的失范行为无底线扩大到整个班主任队伍,从而使班主任遭受着来自各种力量的抨击和诋毁。因此,面对“泛污名化”的社会舆论,班主任的幸福感日趋减弱[10]。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班主任幸福感的提升路径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挖掘人性中的积极力量,这正是个体获得幸福能力的源泉。作为一个班级的探路者、引领者,班主任的幸福能力不仅影响着自身生活质量和专业发展,还是学生获得幸福能力的前提,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优势和潜力的挖掘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但幸福感的获得和追寻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的,理解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是一种需要不断培养和磨砺的能力,班主任能否在职业中体验幸福,不仅依靠自身加强对职业定位的认识理解,掌握必备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树立崇高的教育信念和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同时要依托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支持性系统为其提供良好环境和必要支撑。

1.优化班级管理方法,获得教育成功体验

如何正确引导一个集体朝向理想的方向发展,是需要班主任在年复一年的工作经验中不断积累的,他们会因为学生自身获得进步和成长而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班级取得良好的荣誉而获得积极的教育体验,班主任在一次次获得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过后会建立起良好的心理资本,沉浸在建设管理班级的成就感中,从而在教学工作中产生“流畅感”。一方面,学校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班主任的职前、职中培训,帮助新手班主任获得并优化班级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在处理棘手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更强的心理韧性和冷静缜密的积极品质,以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建设班集体;要正确引导熟手班主任的教育价值观,在日复一日重复的教学工作中班主任难免会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经验分享活动以加强班主任之间的交流,通过相互切磋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努力提高教学效能感,即班主任相信自身具备指导学生行为、教授学生知识、引导学生品德发展的良好能力,效能感高的班主任往往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在日常教学和班级工作中不断发现其中的意义所在,不断找寻自身的人生价值,有利于教学流畅感和积极教育体验的产生和发展。

2.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身份认同

幸福是一种能力,人生幸与不幸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习性、价值取向,因此个人的幸福生活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积极努力,班主任应努力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以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平等的态度热爱每一位学生,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是班主任实现幸福的必备素质和重要保证。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11],班主任所具备的职业认知观念与职业道德的修养都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首先,班主任应形成正确的职业定位,深化对其职业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他们更应该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职业意义,热爱所从事的岗位和教育事业,将教书育人和自我发展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充分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没有对教育事业神圣性的体验的人有可能会像芸芸众生一样沉溺于感官生活,习惯于病态的幸福,从而失去对真正幸福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其次,班主任应主动挖掘自身潜能并充分发挥积极的品格优势,处理琐碎班级事务所需的智慧、面对挑战毫不退缩的勇气、内心不为外界利益所动摇的节制与正义、忠于群体达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团队合作等。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班级活动,提高自我效能感,收获教育的成功,体验教育的幸福。

3.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营造社会良好风尚

和谐的文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的是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融洽相处,这为班主任产生积极的教育体验、获得良好的职业认知提供了良好文化前提和保障。首先,学校应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班主任的收入津贴,努力改善班主任的工作待遇,既要保障班主任的基本物质需求,同时要激发班主任的潜能和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此外学校应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让班主任都有权利、有义务地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来,而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再次,家庭日常生活以及婚姻调适是班主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作为人们在奔波忙碌之后休息放松、感受温暖的场所,家人要尽可能地为班主任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创建一个温馨舒适的避风港。最后,社会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班主任规章制度,切实保障班主任的经济地位,提升社会地位。如果全社会对班主任都能形成一种尊重态度,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那么班主任才有可能在其教育劳动过程中感悟到教育的精神性意义,体会到自己的幸福。无论是班主任自身,还是学校、家庭、社会外部环境,要使其形成一股合力,形成全社会对班主任的信任、理解和宽容,共同推动班主任职业幸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03):5.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2024-01-01].http://www.gov.cn/xinwen/

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3] 周国韬,盖笑松.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4.

[4][7]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侯玉波,王非,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78-80,163-164.

[5] 张宪冰,杨桐桐,张蓓蓓.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职业认同的提升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6):24-26.

[6] 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04):120-126.

[8] 欧阳玲.班主任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17(11):127-130.

[9] 欧文·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M].宋立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

[10] 张聪.遭遇污名化的班主任:现实困境与身份认同[J].基础教育,2017,14(01):47-53.

[11] 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时的思考[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7.

[作者:孟倩芸(1999-),女,山西高平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生;黄庆丽(1979-),女,安徽定远人,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郭梦(2001-),女,山东巨野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王泽华】

*该文为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教师教育惩戒的育人机制研究”(21YJA880020)的研究成果

T: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