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张大爷退休前是出租车司机,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久坐,罹患下肢静脉曲张,10年前曾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孩子得闲,便给他捶腿按摩。去年春节期间,张大爷每天和家人打六七个小时的麻将。结果,大年初七那天,张大爷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有明显的气促、气急症状,而且浑身无力。
在医院,经过血浆D-二聚体检查、CT肺动脉造影检查,张大爷被确诊为肺血栓栓塞症,必须及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参与治疗的医师感叹:“如果晚来一天,您会有生命危险。”那么,什么是肺血栓栓塞?怎么在家坐着还能得上这种“要人命”的疾病呢?
肺动脉里的“不速之客”
肺栓塞是体循环的各种栓子,如血栓、脂肪、羊水、空气等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引起肺栓塞的主要原因是血栓,数据显示,肺血栓栓塞的发病比例占所有肺栓塞的90%以上。
肺动脉及其分支被栓子堵住,必然会导致血流受阻,令患者的肺部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影响气体交换,进而降低人体血液中的氧含量,患者便会出现气促、气急、胸闷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会在活动后加剧。此外,肺栓塞还可导致咳嗽、咯血、心悸、胸痛、腿部水肿、昏厥等症状。临床上将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称为肺栓塞的三联征,但同时出现这三种症状的“标准患者”并不常见。
久坐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静脉血液淤滞、静脉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肥胖、妊娠等原因可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长时间久坐不动、卧床可导致静脉血液瘀滞;手术等治疗措施、吸烟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此外,老年人的血液黏稠度偏高,可加重血液的淤滞状态。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形成静脉血栓、发生肺血栓栓塞的风险更高。
张大爷长期吸烟,曾经罹患静脉曲张,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史,本就属于肺血栓栓塞的高危患病群体。春节期间久坐进一步加重了其下肢静脉血液的淤滞状态。而孩子为表孝心,给张大爷捶腿按摩,则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并流入肺动脉。他的发病应该是这些危险因素叠加的结果。
治疗方式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会对其血氧含量、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给予呼吸支持、止咳、镇痛等对症治疗。为“解除”栓塞,临床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法华林等抗凝药物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发展。链激酶等溶栓药物可促进血栓溶解、疏通血管。如果患者进行药物溶栓失败,或存在药物溶栓禁忌证,可进行动脉导管内局部溶栓术、负压吸引取栓术等介入治疗。
预防建议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久站久坐者等高危人群,应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1.预防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高风险人群,以及有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应遵医嘱长期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肺血栓栓塞的发生风险。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教师、司机等职业人群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医用弹力袜,避免久坐、久站,改善血液循环。
2.适度运动
高危人群应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需要蹦跳的有氧运动,如打羽毛球、打篮球等,以免血栓移动、堵塞。
3.积极治疗,避免血栓脱落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患者应积极接受抗凝、溶栓、手术等治疗,配合医嘱卧床休息,避免进行剧烈活动,避免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足量饮水、低脂饮食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吸烟者应尽快戒烟,减少血管内皮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