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萧山区湘湖未来产业社区,一块醒目的有着“中国视谷”四个大字的标识牌,提醒着人们已经置身于中国视谷窗口园区。
虽然位于萧山,但该窗口园区所在的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属于萧山区和滨江区共管共建,也就是官方表述中的“中国视谷以萧山区和杭州高新区(滨江)为双核心,联动打造视觉智能核心产业承载地和产业共富示范区”。
“几年前,滨江由于空间紧张,导致一些高科技企业外溢,一些企业项目不得不转移到周边区域。第一步到富阳,建立了特别合作区,后来因为萧山靠近滨江,又拥有较大的土地资源,我们在滨江附近,他们叫白马湖、我们叫湘湖的地方,划出约13.48平方公里,作为滨江与萧山的特别合作园。”萧山区政府人士介绍说。这个后来名为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的区域被赋予打造中国视谷窗口园区的重任。
在萧山区看来,杭州市将中国视谷窗口园区设立在特别合作园范围内,一方面是考虑到从滨江外溢出来的企业中有不少是从机器视觉起家,正好可以就地发力打造视觉智能赛道,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到萧山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强区和都市强区的能级以及交通和区位的便利。
据介绍,萧山作为全市的工业大区、工业强区,拥有工业企业超1.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1600家,国家高新技术工业企业1800余家,其中既有荣盛、恒逸等世界500强企业,又有一批千亿级、百亿级的骨干型头部企业、上市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截至目前643家)。
2023年,萧山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产值3080.84亿元,全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97.28亿元,完成工业投资160亿元,同比增长16.2%,连续42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成功蝉联全省制造业领域最高荣誉“天工鼎”,首次夺得全省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2024年1月-7月,萧山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5.5%,位居全市第四位;工业投资增速达20.5%,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7%和10%。
此外,萧山是杭州大都市强区,区域面积931平方公里,辖12个镇、10个街道。202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1亿元,增长5.8%,居全省第七。财政总收入567亿元,增长10.1%。2023年末,萧山区常住人口为214.0万人,是浙江唯一超过200万常住人口的区县。
“智能物联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有所不同。传统制造业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强,更多依赖资源和人力的消耗,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说是自然增长。智能物联的发展路径既要有自下而上的闯,让企业自己发挥,同时离不开党委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产业分布、重点产业的发展,尤其智能物联的资本高密集性、人才高密集性特征,需要一个地方的城市能级和资本的活跃程度。如果这个产业放在交通欠发达的地方,就会比较难。”在萧山区看来,杭州把萧山作为发展智能物联产业的重点区域,是因为萧山在杭州的空间和产业布局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萧山是杭州唯一拥有机场的区,又有着超过100公里的地下轨道交通网络,能为智能物联产业提供便利的交通支持。
把视谷放到萧山,与滨江携手发展智能物联产业集群,也有着借机为萧山较为“传统”的工业产业进行数字化赋能的考量。
据业内人士分析,萧山主导产业明显,产业链齐全,2023年,化纤纺织、汽车零部件和装备制造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约344.86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7.7%。同时,智能汽车、新材料、合成生物等产业已经起势,集群效应持续显现。目前已有四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全省第一。
但萧山发展先进制造业存在四大短板。一是总量结构方面大而不优。当前,萧山工业经济体量总体仍属全市第一阵营,但产业结构却存在十分明显的短板。与先进地区对比,萧山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整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与数字经济高度融合的制造领域存在较大差距。萧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远低于滨江区。
二是企业主体方面优而不强。萧山拥有四家中国企业500强和九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以及一大批优秀的总部性企业。但是相关总部企业产业分布总体较为分散,在萧山的占比较低,对萧山贡献增速不及企业发展整体增速,对萧山产业集群建设的引领作用相对不够强劲。
三是创新驱动方面引而不发。近年来,尽管萧山先后引育落地一批重量级科创平台和创新型企业,但总体还处于点状发展态势,尚未形成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还有差距,对广大实体企业的牵引赋能带动作用仍未充分发挥。
四是空间资源方面多而不聚。萧山存量工业用地规模总量位居全市第一,但是“零、小、散”的特征非常明显,除工业园区之外,闲置工业用地有4万多亩,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因此,在萧山区看来,围绕视谷建设推进智能物联产业发展,一方面可以开辟新赛道实现数字产业化,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数字化对萧山区固有的优势产业进行赋能。
在萧山区政府人士看来,产业数字化是“基本盘”。萧山工业企业超1.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1600家,数字化改造是驱动经济提质增效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萧山不断扩面企业数字化改造,持续提质行业数字化应用。2023年,全区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阶段及以上覆盖率达73.2%。同时,“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新智造梯队培育得到深化,新增56个数字化车间、6个智能工厂梯次培育项目。特别是依托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和图灵小镇AIGC智算中心,萧山启动“AI+新制造”行动,全力争创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数字产业化则是“新杠杆”。数字经济是浙江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快变量,也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能的新动能。特别是随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问世,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轨迹发生了改变,驱动智能物联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据萧山区经信局人士介绍,萧山立足于制造业大区和民营经济强区本底优势,积极把握“中国视谷”战略机遇,根据全市智能物联六条产业链的总体布局,围绕智能物联“三层六链X条”产业体系,云计算大数据、网络通信、集成电路、软件信息、人工智能和视觉智能六条细分产业链,智能物联产业集群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加速提升、发展要素日益集聚。
据统计,2023年,萧山区智能物联产业规模达到292.1亿元;2024年上半年,萧山智能物联产业规模达178.4亿元,同比增长21.5%,高于全省增速10.2个百分点,增速在集群核心区/协同区中位居第三。在与滨江共建“中国视谷”窗口园区的同时,还形成了信息港小镇、图灵小镇、机器人小镇等特色产业平台。
规模和增速之外,萧山智能物联产业集群还集聚了一批细分赛道优势企业,在网络通信设备、工业检测、过滤器材、存储芯片、算法、3D视觉、数字音乐、智慧城市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了领先优势,给业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智能物联的发展,又为萧山的产业数字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推手。萧山拥有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和广阔的科技创新领域,同时构建形成了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等各类赋能载体,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加速推动产业体系系统性重塑和生产方式转型。2023年,萧山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列全省第二。
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双轮驱动下,数字经济日渐成为推动萧山经济稳进提质的重要“压舱石”。2023年,萧山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74.4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3%。全区拥有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32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71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49家。
2024年上半年,萧山数字经济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为8.8%,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尤其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达到16.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智能制造领域发展势头良好。
尽管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区政府人士看来,萧山区智能物联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短板。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当前萧山智能物联企业以“点”状的企业布局为主,未形成空间集聚、生产协同的产业集群生态。滨江区、西湖区等区县拥有海康威视、新华三、阿里云等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集聚了一批产业配套型中小企业。相比之下,萧山智能物联产业虽然拥有网易云音乐、浙移集成、杭可科技等细分赛道头部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营收规模在50亿-100亿元左右,行业影响力存在不足。萧山需要进一步培育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带动能力强、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的智能物联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实力。
二是资源配套有待优化。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作为“中国视谷”建设示范窗口,是萧山智能物联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平台,但园区内整体城市形象和配套不够完善,不足以支撑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的发展定位,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如在交通方面,尽管18号线一期、4号线南延已有规划穿过合作园附近,但现阶段仍然缺乏轨道交通,不利于人口的导入和集聚;在教育资源方面,区域内缺乏优质中小学,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子女求学需求。
三是融合应用有待加强。工业视觉、3D视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智能物联技术在萧山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深、场景推广不足,未能有效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四是成果转化仍需加速。萧山区集聚了浙大国际科创中心、北大信研院、西电杭研院、浙大技创院等一批智能物联领域的高能级研发机构,研发机构与各类企业也组建了众多联合实验室,但目前仍未能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联通,在科研机构赋能合作、科创成果产业化落地等方面的成果不多,需要进一步将创新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为了补齐这些短板,萧山区制定了《萧山区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在总体思路上,以打造全市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核心增长极为导向,力争实现将萧山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智能物联产业集聚地、创新策源地、生态最优地,高标准建成“中国视谷”这样“三地一谷”的定位。
在具体推进落地上,萧山区提出了六大行动,主要是抓好推进项目精准招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建立“专班+管委会+专业团队+基金”招商联动机制,开展视觉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产业赛道分析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1月-7月,萧山区智能物联领域累计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0个,计划投资总额218.38亿元。萧山区通过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专业孵化器、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推动智能物联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截至目前,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33个,开展各项技术合作超300项,签约资金4.86亿元。
“萧山原来是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块状经济是很封闭的,是由村村冒烟、镇镇点火的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守住自己的小作坊做企业。后来慢慢壮大,在化纤和汽配行业形成了千亿级的规模,也拥有了世界500强企业,像万向和传化。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有转型升级的过程,靠数字化提升效能,同时引进新的产业发展方向,确保两者并行发展。而推进智能物联产业发展正好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目标。”展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的前景,萧山区政府方面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