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Open AI推出ChatGPT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日千里,各种大模型的推出和迭代令人眼花缭乱,包括视觉智能、空间智能等多模态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始提速,场景也日益多元化。如何在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双赛道竞争中实现落地,是摆在中国相关产业和企业面前的紧迫任务。而各地政府如何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科研资源,发挥好引领、规划和统筹功能,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也是难度不容小觑的挑战。
在数字经济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杭州,结合多模态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自身优势,围绕视觉智能产业推进中国视谷建设,做大做强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的实践,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产业赛道日益细分且供给侧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任何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都要在既有的产业资源深耕和精耕的基础上谋篇布局,而不能再冀望像短缺经济时代那样靠产业横移来达到平地起高楼的效果。如果能有突破性的技术进展,产生新的业态,固然难能可贵、可喜可贺,但更为“靠谱”的做法显然是结合自身和外部的技术进展来有效盘活既有的产业资源,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更有效形成新的产业聚合、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
杭州以视觉智能为先导、以智能物联为生态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此前就较为先进的数字技术近年在工业和医疗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和场景开拓。而其对图像等的高效处理本身就需要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协同。如果没有此前服务业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杭州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不可能有如此雄厚的基础,也无法为视觉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如此高效的支持和协同,所谓数实融合以及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转型也不会如此顺遂。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跃进给杭州智能物联产业的发展增添了紧迫性,但无疑也提供了更大的产业想象空间和技术跃迁的可能性。
在杭州的智能物联“故事”中,市场所提供的耦合创新作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如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就得益于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汽车整车组装能力,与电子行业的生产创新能力,以及新能源电池技术和产能优势的叠加。这些都很难由政府提前预测和规划。
此外,一个地区的发展很难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每一波潮流都能做弄潮儿。数字经济脱实向虚当然不可取,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自然是理想的状态,但对制造业的强调不应该意味着对服务业的矮化甚至污名化。当下的产业发展趋势表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区隔不仅没有过往那么壁垒分明,甚至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IT服务业对其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赋能。
地方政府对地方产业的发展可以进行适度的前瞻性规划,但应力忌“这山望着那山高”,脱离地方实际而令企业无所适从,甚至抛弃既有的优势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让企业能够自主创新,并能迅速捕捉追赶国内外技术发展最新趋势,因时而变、因势利导,已经被证明为中国式现代化宝贵经验之一。
当然,在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和能动性的基础上,政府对各种资源的协同将发挥倍增效应。以“中国视谷”为例,通过打造一个具象的产业空间,杭州市政府在提高产业和创新资源集聚度的同时,令原有的产业链更为贯通、产业集群的逻辑更为合理,令产学研联动更为紧密,也令各方更容易围绕视觉智能汇聚算力等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保持体制机制的灵活性,既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链长的资源和统筹优势,也要防止技术路线的固化,而要为技术路线发展的多元化和对外部新生技术的涵纳预留足够的弹性空间。
此外,政府在主动创造需求方面也大有可为,比如可以要求并帮助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大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转型的力度,为智能物联等技术落地提供更多的场景和应用空间,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智能物联产业生态的成熟度,形成多向正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