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坚持高质量发展引领,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契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5年杭州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2023年杭州跻身“2万亿俱乐部”、城区人口突破千万大关。杭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一方面是以信息经济为核心的服务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为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从“电商之都”到“数字经济第一城”,从“工业兴市”到“打造国际化产业高地”的升级,每一次城市定位的华丽转身,都是杭州向着创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起攀登。新时代新征程下,杭州需要更加深入做好“数实融合”这篇大文章,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再跃升。在此对杭州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及主要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希望为未来杭州产业创新发展之路提供一些启示。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放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时间维度,我们或许更容易理解工业对于杭州这座城市的意义。杭州曾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工业重镇,诞生了全亚洲最大的麻纺织企业——浙江麻纺织厂,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丝绸联合企业——杭丝联,华东地区最大的制氧厂——杭氧,此外还有闻名全国的杭汽轮、杭锅等重点龙头企业。
这些企业有很多目前仍然是行业翘楚。例如杭氧(前身是浙江铁工厂),在杭州工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1956年,杭氧成功研制出首套国产制氧机,开启了其辉煌的发展历程。1995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杭氧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2000年起,公司通过实施分立式改制、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研发投入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华丽转身,如今已成为引领全球空分设备技术的领军企业。作为国内气体产业的领军企业,目前杭氧集团产品涵盖大型空分设备、电子大宗气体、稀有气体及氢能装备等,形成了“装备制造、工程总包、气体运营”的全产业链布局。杭氧的发展不仅是一部中国装备制造行业的创新史和奋斗史,更是杭州乃至全国工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回顾杭州工业发展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得益于市场化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和企业家群体的奋力开拓,杭州工业快速发展,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包装造纸等轻工领域积累起先发优势,多种所有制经济也得到不同程度发展。企业家“三驾马车”冯根生、宗庆后、鲁冠球分别从国有企业、校办企业、集体企业起家的传奇创业经历,都是生动例证。在整个80年代,杭州工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0%以上,特别是1984年到1988年,每年都维持在30%左右的增幅。当时杭州的四大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纺织丝绸、化工医药、轻工食品,产值占全市的86%,利税则占到了79%。可以说,当时是工业撑起了杭州的经济。到90年代末,杭州上述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全部突破百亿元大关。
进入21世纪,杭州工业继续发力。2000年,杭州市委、市政府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及比较优势,提出了“工业兴市”战略。2002年2月,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正式确立了这一战略。7月,杭州首次召开全市“工业兴市”大会,提出“工业经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量领先全省各市”目标,拉开了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序幕。“工业兴市”大会还出台六项扶持政策,涵盖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技术改造财政资助、突出贡献企业奖励、上市企业培育、国有企业改制、市属工业企业搬迁等不同领域,为杭州工业“二次攀登”注入了强劲动力。从2002年到2006年,杭州工业产值从20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连续迈过四个千亿元大关,2007年更是直接跃上8000亿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无可避免地干扰了杭州工业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外需萎缩、订单锐减等外部冲击叠加工业体系内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让杭州工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局。与其他城市相比,当时杭州工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尤为突出:土地资源缺乏,节能降耗减排等制约压力不断加大,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和空间受限;生产要素价格高于武汉、成都、南京等城市。在此情形下,延续原有发展模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已经十分困难。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杭州开始进入后工业时代。2007年,杭州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工业,开始取代工业成为杭州经济支撑,宣告了杭州从1958年起工业作为第一经济的50年历史终结。
为探索产业转型之路,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杭州成为最早拥抱数字经济的城市之一。早在2003年,杭州就确立了“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的发展目标。2014年7月,中共杭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做出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部署,正式推出“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的“一号工程”。在此阶段,杭州紧紧抓住了互联网腾飞的机遇,在全国率先布局数字经济,勇当开路先锋,始终以“一号工程”的战略地位,举全市之力,为“信息经济,智慧应用”鸣锣开道、保驾护航,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先行者”,产业特色更加鲜明。
可以说,“工业兴市”战略是在工业化阶段,杭州寻求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而由“工业兴市”战略到信息经济“一号工程”,则是又一次重要而且成功的战略升级,实现了杭州经济由工业经济主导向信息经济主导的战略跨越,加速了杭州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成为杭州新经济领先发展的重大背景。
2018年以来,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成绩斐然: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份额亚太第一、电商平台交易量和第三方支付能力全国第一,“电子商务之都”“快递之都”享誉海内外,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至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5675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市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8.3%,比重较2018年提高5.3个百分点。杭州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大企业大集团优势凸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百余家优势企业,已形成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新华三等为龙头,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为中坚,“双创”为支撑的雁形平台企业群。
二是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迅猛。持续做强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比超八成,数字安防产业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2023年,以信息软件业为主体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3%,比上年加快7.7个百分点,为数字经济稳中有进贡献了强大动力。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5%,实现了稳健增长。
三是数字经济基础底座不断夯实。近年来,杭州不断加强新型算力中心等“新基建”建设,以算力企业为支撑、算力赋能为特色的数字科技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数据方面,在全国率先通过城市大脑建设打通数据孤岛,布局建设“中国数谷”,率先成立杭州数据交易所,为数据要素改革和数据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整体来看,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部分高新产业快速发展为依托,杭州快速崛起成为“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出现过低谷,但总体来看,近年来杭州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杭州产业发展的金名片。
近年来杭州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虽然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功不可没,但关于软硬不平衡的争论始终存在。从数据来看,杭州产业结构中工业实力不敌数字经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10年-2023年的十多年间,杭州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已从47.8%下降至28.3%。由于缺乏第二产业的有力支撑,杭州近年来产业发展呈现出“塔尖而底不厚”的特征。
对比来看,深圳、苏州等城市制造业更为发达,由于制造业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效应大的特征,往往可以更为容易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而杭州相对偏“软”的产业结构,可以从“点”上培育出数字经济领域的龙头,但难以带动产业的“面状”网络式发展。从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可以看出,深圳、苏州分别有4个、3个集群入选,而杭州仅有1个视觉智能集群入围。同为新晋“2万亿俱乐部”城市,杭州与武汉产业结构也有较大差别:作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市,武汉在汽车制造、钢铁、光电子、医药产业等领域均有较强的全国影响力,拥有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城市发展历史无数次证明,工业是城市经济的压舱石,只有工业基础雄厚,紧跟时代潮流的城市,在面对狂风巨浪时才能不惧风险,稳定向前。早在2019年,杭州就提出“新制造业计划”,希望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再造杭州发展新优势。2022年开始,杭州进一步启动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世界领先的万亿元产业、千亿元企业、百亿元项目,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加快铸就实体经济的“铁柱钢梁”。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创新之源,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面临重构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催生创新、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加速渗透、融合、赋能实体经济,我国实体经济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数实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为制造业赋能,可以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保持综合成本优势,还能够推动制造业的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形态创新,重塑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制造业对数字技术需求所创造的大规模市场,可引致数字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成熟和产业转化,带动数实融合相关的数字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下,杭州提出打造以智能物联为代表的五大产业生态圈,正是促进“数实融合”的生动诠释,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在加快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产业转型之路。从2021年到2023年,杭州工业投资增速已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工业投资提速扩量的背后,是杭州加快制造业升级的决心和信心。“中国视谷”“中国医药港”“国际软件名城”等产业地标拔节生长、重大产业项目加速落地、新产业新产品多面开花,更多的创新成果正逐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以“中国视谷”为例,2023年杭州视觉智能产业年营收超7700亿元,拥有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新华三、阿里云等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以及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涵盖了从上游算法、芯片、传感器,到中游前端摄像机、后端存储录像设备、中控显示设备,再到下游系统集成、云平台、运营业务的全产业链体系,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视觉智能产业的领军者。
调研发现,杭州众多企业也正在加速“数实融合”进程。例如,正泰新能源紧握数字建设发展机遇,全面布局数字化转型,围绕业务变革推进平台整合和数智创新,实现了从设计到销售的全价值链数字化,引领行业数字化变革,推出了从设备、建设、储能到运维的一站式配套解决方案,助力推动各行各业的碳中和进程,服务浙江乃至全国的能源转型要求。再如,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未来工厂”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如何更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谱写好“数实融合”这篇大文章,成为当下摆在杭州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有以数实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才能确保杭州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勇立潮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数字经济的上半场,杭州抓住了机遇,打造了一批世界一流的数字企业、创新平台和数字底座;进入数字经济的下半场,杭州要继续发挥头雁作用,激发数字技术的变革性力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赋能。
站在2万亿元的起点全新起跑,杭州在“以数嵌实”推动实体产业扩面提质,以及“以实促数”加快数字经济提能增效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双向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主动布局新赛道。
一方面,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要突出重点领域,聚焦重点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集群,树立更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数字化红利。更要把握新发展格局需求和融合潜力,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一批可商业化的应用场景,集聚一批优质的创新和产业资源,率先布局若干市场潜力巨大、天花板较高的新领域新赛道,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医疗设备、空天地海装备等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
另一方面,要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要突出关键变量,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继续发挥适合杭州城市特质的数字经济、科创基地等“长板”,在数字科技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软硬兼施”,积极推进多领域交叉型产业等新赛道培育,鼓励人工智能、工业元宇宙、虚拟数字人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开拓,打造融合型产业新增长点。
如今,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新一代数字技术加快成熟、扩散与融合,数字技术与实体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融合程度不断深化的趋势,先进制造业作为数实融合进展最快、潜力最大、重要性最强的国民经济行业之一,已成为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主要阵地。杭州应紧紧抓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走好创新驱动下的数实融合发展道路,探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杭州实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在新赛道提速、产业地标打造、集群化发展上实现大跨越,为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注入新内涵,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应有之力。
(编辑:张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