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2024-11-21 00:00:00施影影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11期

摘要: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培养学生形成“思辨性阅读”习惯则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以《乡土中国》阅读教学为例,强调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完成的两个任务,即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对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展开探讨,旨在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批判性思维;问题意识;自我表达

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世间几乎所有的痛苦与不幸。”阅读之于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学生养成“思辨性阅读”习惯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简称“新课标”)中规定了必修课程有1.5学分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同时,新课标中明确表示,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能够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文学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文学的认知和见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读会”,并且要“会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引导深度阅读

(一)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思辨性阅读”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文本阅读。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总而言之,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个体独立思考的判断能力。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则是构建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问题意识”为核心的文本阅读法,结合阅读内容,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核心概念和观点,形成自己的认知,为后续的思辨奠定基础。

比如,初读《乡土中国》这都作品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大家想一想乡土究竟意味着什么?仅仅是乡村、土地吗?”这个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开始认真琢磨“乡土”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随着阅读的推进,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书中提到的‘差序格局’与我们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有着怎样的关联?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具体体现?”用问题促使学生将书中的抽象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

(二)解析文本结构,理清逻辑关系

在思辨性阅读中,解析文本结构、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十分重要。当学生面对一本著作,尤其是像《乡土中国》这样内涵丰富的作品时,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文本结构,学生就如同在迷雾中前行,找不到方向。而解析文本结构则为学生点亮了一盏明灯,使学生能够看清前行的道路,真正踏上思辨之旅。

以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为例。在教学之初,教师可以为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展示整本书从乡土本色到各种具体的乡土现象、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逻辑脉络等,使学生对全书的整体结构形成清晰而深入的把握。在具体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每一章的开篇与结尾。因为这些地方往往会体现出章节的核心观点与论述方法。比如,在讲解“差序格局”这一章时,要让学生明确开篇是如何引出这个概念的,以及结尾又是如何对“差序格局”进行总结与延伸的,掌握写作逻辑。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对书中一些关键概念的论述过程进行细致分析。比如,教学“礼治秩序”一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事例和对比阐述礼治与法治的不同,以及礼治在乡土社会中的运行机制,从而让学生理解其逻辑推进。

(三)鼓励学生质疑,营造民主氛围

阅读的本质在于体验和感受文本的魅力,而任何先入为主式的讲授都会使得这种魅力大打折扣。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重刊序言里说道:“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比如,《乡土中国》虽然是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一部里程碑作品,但它毕竟成书年代久远,而如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书中的某些观点是否还适用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是值得大胆质疑的。同时,现今的很多学生成长、生活于城市,对乡村社会鲜少关注甚至比较陌生,那么从这样的生存经验来讲,教师和学生的阅读体悟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也表明在认识文本内容时,师生之间、不同生活背景的同学之间会产生极大的思想碰撞。

二、激发思辨讨论

(一)组织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

在思辨性阅读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来促进思维碰撞。以《乡土中国》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这样能带来更丰富的观点。然后,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和争议性的问题。比如,“乡土社会中的家族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家庭观念有何异同?”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深入阅读文本,寻找线索和依据,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小组讨论开始后,教师要像一个放风筝的人,看似放手,实则时刻关注,在不同小组间穿梭,倾听学生的讨论,偶尔提出一两个启发性问题。比如,当学生讨论到乡土社会中礼俗的作用时,教师可以试问一句“那你们想想在现代社会中有没有类似礼俗的东西在起着隐性的作用呢?” 引导学生向更深处思考,鼓励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尊重彼此的观点,不急于否定别人,让学生学会倾听,从别人的观点中汲取有益的部分,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二)开展辩论活动,深化内容理解

在“思辨性阅读”的课堂上,教师还可以以辩论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因为辩论本身就是一场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的口语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人的思辨能力。由于《乡土中国》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学术思辨特性,在内容上有诸多可供探讨的空间和话题。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发提出几个辩论的主题,也可以经过收集整理后,从学生提出的辩论主题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辩题,经由学生投票后决定最终辩题,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辩题展开辩论。比如,教师可以针对“乡土社会中的熟人模式在当代社会中是否还适用”这一问题进行辩论,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让学生再次深入研读《乡土中国》,去书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和例子,思考对方可能提出的观点,做好应对准备。在辩论中,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灵活地应对对方的质疑与反驳,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与实践相融合

(一)注重读写结合,给予学生思辨自由

“思辨性阅读”最终是要依靠言语表达来完成的,口语表达是课堂上常用的一种形式,但由于其依赖于课堂,而且课堂时间又十分有限,并不能将所有问题都谈得面面俱到,没有被关注到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用书面表达的形式继续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写短评或小论文,优秀的文章还可以推荐发表在校刊上或者面向中学生征稿的期刊上。例如,在一次《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后,一位学生写了一则短评,内容结合了当下国内的乡村振兴等国策,谈到了中国乡村变革的某些具体问题。不难看出,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关注时政新闻以及历史文化,这也启发学生只有打开视野,广泛阅读,勤于思考才能够提出自己独创性的观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领性的作用,要保证学生没有剑走偏锋的前提下给予其最大程度上的思辨自由。

(二)结合现实案例,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在思辨性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结合现实的案例来显著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乡土中国》一书中有很多与现实紧密相关的要点,如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等。针对这些要点,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现实案例,并将其应用到阅读教学中。例如,在探讨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时,可以引入当代农村地区处理家族纠纷或邻里矛盾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详细剖析,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体现的差序格局特征,并与《乡土中国》一书中所阐述的理论相关联。又如,在教学乡土社会中的传统习俗时,教师可选取一些当代社会中依然存在或发生变化的习俗案例,如某些乡村地区仍然保留的祭祀活动、婚礼习俗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习俗的意义和作用,以及随着时代变迁所产生的演变与调整,让学生对比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社会在习俗方面的差异,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思辨性阅读”从被提出到现如今,已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内容,但为什么它一再被谈及和讨论,是值得反思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思辨性阅读”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和培养程度还不够高;二是当下的快节奏生活很难让人能够慢下来阅读和思考。为此,教师要将“思辨性阅读”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并不断探索和完善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0.

[2]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

[3]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