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最突出的特点是“细读文本、深度分析、辨别论证、拓展延伸、自我反思。”教师要明确这类任务群的推进要求,积极展开创造性尝试及探索,借助阅读、生成任务、创设情境等,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启发,促使学生实现思维的发散,进而展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任务群;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积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充分借助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中积极生成多样化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解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态度、观点,启发学生结合具体论点展开阐述,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逐步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在辨别、论证、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提出
新课标强调要“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品质”,由此也衍生出相应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等。在参与阅读与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每篇文本的独特性,也可以了解作者的阅历、个性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底蕴等。为此,在思辨性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变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去感受文本的独特风格,分析不同的观点,把握具体的行文思路,让学生在辩证以及批判的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见解,基于深度的领悟自然而然地展开创造性的表达,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代入问题情境
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促使他们展开深层思考,发挥能动性代入到具体的感知空间,化被动为主动,在减轻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参与探究,参与有效地“思”与“辨”。例如,执教《故乡》一文时,笔者指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并且设置相关问题如下:(1)找出文中描述的主要人物,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技巧来刻画人物? (2)“杨二嫂”和“闰土”为何有如此巨大的改变? (3)文章中“我”的心境是如何变化的? “我”在文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借助有效分析,学生能够建立更深层的理解,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在巧妙的文本探索中建立更深层的认知。
三、拓展文本,升华探究深度
拓展文本是对教材文本的有效补充,不仅可以与课内教学形成有意义的联合,还可以使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变得更具育人价值。鼓励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参与到更有价值的辨别、辩证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素质能力。为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推进,积极寻找相应的资源,并且实现整合,深层次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情境,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意蕴,或者是语言表达特点,感受作者在其中融入的客观逻辑以及行文思路所采用的建构方法等,让学生多角度地去看待问题,辩证性地探究,强化学生整体的思辨性感知以及表达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建立相应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语文《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教学为例。笔者引进高中生感兴趣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思辨性表达体验。比如,追星是现在高中生常见的话题,联系这个话题,引导学生由屠呦呦院士延伸到当代抗疫英雄、国家勋章获得者的事迹,让学生展开思考,我们应该追什么样的“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由表及里的深刻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侧面发展。
四、生成思辨任务情境,逐层递进
思辨性阅读必须围绕具体的情境展开,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有意义的发散以及层层递进,逐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此,语文教师需要着眼学生的发展需要,把握教育教学推进的整体方向以及目标,聚焦学生的动态成长过程,生成相应的任务情境,达成对学生的有效启发,升华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更加专注投入的状态,进入思考、辨别以及表达的过程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助推学生能力的提升。
以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几篇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构建思辨任务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更具有深度的思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比如,“在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人类的很多劳动将由智能机器人替代,还有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强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体会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又如,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国家逐步进入到伟大复兴以及强国建设的过程之中,人民群众的力量尤为强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联系自己的生活认知、经验、阅历,引导学生立足于人民群众集体力量的巨大这一视角,建立属于自己的发展目标以及方向,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去表达属于自己的感悟。上述两个问题本身都需要学生立足文本展开深层探究,循序渐进地分析论证,获得有意义的延伸,真正契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五、共享合作,共同构筑任务成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具有明确的综合性,学生之间的合作、交互、共享,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更多思路以及想法,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共同构筑新的任务成果等。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充分了解学情,遵循“异质”的原则,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分组,鼓励学生形成一种相互引领以及带动的关系,在共同的情境任务中展开个性化的思考、辨别、论证、整合,辅助学生在有效交互的背景之下,建立新的认知与观点,最终推动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部编版语文《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为例。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基于共享与合作展开思辨阅读与表达,从结构思路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语法修辞入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共同构筑任务成果,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学生“针对当前的某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水平与能力。具体教学设计如下:从对比分析入手。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明确两部分在摆事实,讲道理。但前半部分的事实是客观典型事例,后半部分用了比喻论证……引导学生共同展开归纳与梳理,抓住鲁迅先生对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笔者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并进行共享。比如,写文章要先形成思路、在头脑里勾画出蓝图,再进行逐步论述。
六、开展课外阅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思维品质的发展并非朝夕之功,而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单纯依靠教材中的文本无法达到目的。要想真正助推学生成长,就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课外阅读,打开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思辨水平。同时,教师也应有意识地渗透学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围绕课外阅读素材展开讨论、探索,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讨论中提升思辨能力。
例如,学习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课前预习时,笔者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阅读一篇鲁迅的其他小说,分别阅读《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风波》,阅读后要求学生说一说最感兴趣的细节、不理解的问题,学生踊跃发言,就人物形象的独特、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语言等提出自己的见解。笔者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发言导入《阿Q正传》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解读,把握小说的核心要旨。教学中笔者还围绕不同小说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其精神内涵,升华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感悟,并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读书分享活动,鼓励学生聚焦主题来分享阅读心得,在互相引导的过程中建立广泛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阅读与表达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中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为此,相应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设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助力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高中语文教师需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构筑多种思辨任务情境,将教学变得更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强化学生整体思辨性感知以及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荔.推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江西教育,2022(31).
[2]温晓磊.指导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天地,2020(4).
[3]印佳蕾.核心素养导向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探索[J].上海教育,20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