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土之情促进育人思政行

2024-11-20 00:00:00徐岚
教育家 2024年44期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守正创新。乡土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时代成就,联结当地学生的过去与现在。这些乡土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与亲和力,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情境。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从内容上充实乡土资源、从方式上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使初中思政课堂更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温度,使其成为学生乐于接受、受益终身的课程。

新时代初中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初中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不仅要研究新课标,也要研究谁在学、学什么和怎么学。学校要考虑用“活教材”和活用教材。具体而言,用“活教材”要充分挖掘学生所在省、市、区的乡土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区域范围内的人物故事、时代成就和历史文化纳入课堂情境素材;活用教材是将模拟情境和真实情境相结合,组织学生完成课内模拟体验和课外直接体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行走的思政,对亲历过程中获得的体验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点,从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用好乡土资源,让思政课从“最难讲”到“最精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依托学科知识,还需要以生活情境活化感悟。立足本地,挖掘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成长经历相关的乡土资源,选取与整合乡土资源中的思政素材,呈现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乡土情境,能够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情感的共鸣、理性的分析和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思政课从“最难讲”到“最精彩”的转变。

其一,乡土资源让思政课堂蕴含“生活味”,能够以情感人,让学生听得进。初中生在数字时代中成长,经历着社会生活的巨变,网络与现实的交织冲击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教师在思政课堂融入乡土资源,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兴趣的乡土情境,能够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心理距离。此外,乡土资源中的思政元素能够与学生产生情感联结,通过讲述地方历史中的英雄事迹、家乡的发展变迁,将理论呈现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体悟和感受到个人成长与家乡变化、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

其二,乡土资源让思政课堂蕴含“学科味”,能够以理服人,让学生听得懂。一些初中生缺乏对历史变迁的体悟,课本中的道理对他们来说十分抽象,间接获取的理论往往不能令其信服。教师要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中的实践案例和真实数据,为理论知识提供生动注脚。例如,通过分析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案例,讲解新发展理念;利用东莞乡村治理实例,阐述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和学习,使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此外,教师要正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疑问,根据事实案例和逻辑推理,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得出结论,真正实现以理服人。

其三,乡土资源让思政课蕴含“文化味”,能够以文化人,让学生记得住。教师要巧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让他们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践行者,促成理论认知向价值观念转变。以乡土文化感悟乡土风情,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有效促进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培育核心素养。

用好行走思政,让思政课从“纸上谈”到“实践行”。如何把中小学思政课的故事讲好、道理讲活?这是初中思政教师需要思考和解答的时代之问和学科之惑。一方面,要讲“好道理”,凝练鲜活的乡土素材。发挥思政课科组团队力量,挖掘乡土资源的思政元素,打造思政大课堂系列精品资源。做好乡土资源的相关性甄选、适配性择取、精准性磨合,将乡土资源与课程教学、学生发展需求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好好讲道理,善用鲜活的乡土素材。当前,对于乡土资源的运用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参观轻参与等问题,导致学生没有深入体察与思考。“行走的思政课”正是针对目前学校思政课流于形式、资源不足且不生动的难点而设计的。其强调走出教室,切实地做好社会调查,做好在行走中进行思政课的学习。通过开设思政社团课程和融合课程,以项目式设计的方式,广泛挖掘乡土资源,积极建构馆校一体化的思政课堂,让课堂内容和形式更加鲜活。“行走的思政课”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形式,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观察、思考和行动,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

基于乡土资源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路径

聚焦核心素养,精选乡土资源中的优质素材。乡土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素材和价值,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从两方面精选素材融入课程设计,形成系列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聚焦课堂教学的虚拟情境设计,另一方面是聚焦课外实践的真实情境创设。对乡土资源中优质素材的筛选要依据核心素养目标,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中蕴含的红色历史文化、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元素,精选能够触动学生情感、引发深度思考的优质素材。依托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于课堂教学又要延伸至课堂之外,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来总结反思,使其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认识。例如,在开发东莞乡土资源过程中,通过主题分类的方式对课程资源进行统整。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东纵纪念馆、虎门销烟馆和威远炮台,感受红色革命文化;走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感受科技创新文化;走进玉兰大剧院和寮步莞香博物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福利院、养老院,培养中华传统美德;走进太平手袋厂和虎门服装城,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意义等。

立足学段特点,探索“行走的思政课”中的育人方式。“行走的思政课”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把思政课上到田野里、讲在大地上,把学生的关注点、困惑点融入思政课堂。让学习更有沉浸感、更有趣味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行走的思政课”更要做到“目中有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经验、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等学段情况分层次进行,不能一哄而上,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确定“行走的思政课”的具体场馆以及具体育人方式。例如,对于小学生的“行走的思政课”,可以侧重于趣味性和直观性,通过组织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农业基地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初步认识和热爱之情;对于中学生的“行走的思政课”,可以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项目,引导学生分析乡土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行走的思政课”,可以注重鼓励学生深度调研、深入研究,如鼓励带动学生参与乡土文化专题研究、参与社区治理项目,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基于区域优势,建立共建共享的课程开发机制。乡土资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开发需要多方协同,增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意识,基于区域优势,统筹建设课程资源库。一是开展乡土资源整合与评估。应由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对区域内各类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历史遗迹、红色教育基地、知名企业、生态保护区、社区服务点等,明确哪些资源适合用于思政课程的开发。二是进行思政课程设计与开发。根据资源整合情况,组织专家、教师、行业代表等共同设计课程内容,确保课程既能反映区域特色,又能紧密贴合思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含实地考察、互动研讨、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三是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多主体的合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协同创新,形成合力。

基于乡土资源的“行走的思政课”系统性建设,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新课程标准从理论探讨到取得实效的重要举措,更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