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蹲”一“推”之间健康成长

2024-11-20 00:00:00于雅诗
教育家 2024年44期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作为水平一阶段主要学习内容,抓住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发展的敏感期,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是基本运动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年级体育课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缓解动作技能发展方向在幼小衔接面临的“断层”困境,同时为发展学生体能和学练专项运动技能奠定良好基础。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通过使用TGMD-3(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3)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评估发现:学生的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发展水平较低,其中移动性技能发展水平高于操控性技能;女生移动性技能发展水平高于男生,男生操控性技能发展水平高于女生。为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均衡发展,学校首先开展研究实验,之后进行成果转化,完善了小学体育课程,增强了育人实效。

在明确研究对象阶段,学校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进行差异性检验,同时筛查一年级学生本学期参加其他体育课外训练情况,尽量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终确定一年级1班38人为实验组,一年级2班39人为对照组。在干预实验开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完成TGMD-3 测试以及50米跑、立定跳远、肩上投球成绩测试。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以上测试指标中平均水平趋于一致,不存在明显差异,可以为实验的后续进行提供保证。

在用时一个学期的干预实验阶段,对照组完成常态的体育课。实验组进行基于基本动作模式的练习。结合一年级体育课教学特点,选取了下蹲、弓箭步、侧推、前拉、上下旋转等基本动作模式,编排组合练习,开展趣味游戏,课题小组共开展了42个基本动作模式的游戏,促进学生体育技能发展。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实验完成后,进行TGMD-3 测试,包含50米跑、立定跳远和肩上投球成绩测试,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前后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在前滑步、单脚跳等7个项目中没有明显的差异,进步幅度与实验组相差不大;跑、立定跳远、肩上投球等6个项目中有显著性差异,进步幅度较大。实验组双手持棒击打球项目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进步幅度较小;前滑步、蹦跳、侧滑步、单手持拍击打球4个项目进步幅度较大;跑、单脚跳、立定跳远等5个项目差异非常显著,说明进步幅度非常大。通过对比实验前后50米跑、立定跳远和肩上投球三个项目的测试成绩的平均值,比较发现实验组的成绩进步幅度较大。

学校课题小组将干预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落实新课标,促进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形成。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采用大单元教学方法,围绕移动性技能主题式单元、操控性技能主题式单元进行学练内容的设计。改善教学中出现的“点状传输”现象,更好地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学习。在课程设计中,学校关注学生操控性技能整体发展水平低于移动性技能的现状,将操控性技能作为教育教学的重难点,同时根据一年级的学情,将提高学生投掷能力和控球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研究课例,促进学生操控性技能的提高。以提高学生小篮球运球能力为例,通过建立“蹲”与“推”的基本动作模式,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运球能力,促进操控性技能的发展。

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完整性、连贯性,将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的知识体系层级性、进阶性地贯穿于完整学期内并进行教学实施。二是重视继续学习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的功能性,有效设计学练内容,更好地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学习。三是突出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的整体性。四是拓展非移动性技能研究,找到发展学生非移动性技能的方法,促进其基本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五是继续开发和形成促进学生移动性技能、操控性技能的系列练习方法和教学实施方案,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