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教育信息化,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2024-11-20 00:00:00陈洁 叶骏
教育家 2024年44期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浦东二小或学校)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致力于营造互联感知的智慧校园环境、开发丰富多样可选择的智慧课程资源、推进泛在深度可持续的智慧学习模式、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全方位打造教育数字化应用场景。

打破“信息孤岛”,变革校园管理模式

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管理模式被技术重塑。作为一所有着3个校区、拥有近3000名学生的学校,浦东二小曾一度面临校区间信息沟通不畅、教学质量监管难等问题,进而导致沟通成本较高、决策滞后、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的出现。

如今,浦东二小依托信息化手段,建设学校“数字基座”,初步实现了“平台通、管理通”。学校打通数据平台与各部门应用系统,厘清了各条线管理职能和新旧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关联,构建了统一认证、统一用户管理的基础信息库,实现了师生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有了统一用户管理的基础平台,学校要求各部门针对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弊端,聚焦“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目标,不断优化管理流程;采集、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让管理决策有据可依,实现了学校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有机连接。

聚焦“四维四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场景

为体现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浦东二小提出“四维四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即聚焦学习、研修、教学、评价等四大维度,提升教师数字化学习能力、网络研修和社群协作能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力、数据分析与数字化评价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浦东二小在数字化评价能力方面的提升。为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评价的设计必须先于教学的设计,因为这样才能让教师明确学生必须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达成标准应有怎样的表现。浦东二小积极探索新技术支持下的学科评价方式变革,先后开发“日常课堂评价”“阶段学业评价”“期末学科评语库”等教学评价平台,使学科评价实现实时化、动态化、伴随化。

“日常课堂评价”主要包括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两方面内容,为简化评价方式,教师可借助电脑端、手机端、电子班牌等,通过点选“大拇指”与“加油手臂”等图标的方式完成课堂评价;“阶段学业评价”以落实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制定与之对应的分项评价量规以及评价平台的数据转换,清晰地呈现学生各能力维度的表现情况;“期末学科评语库”是以“肯定”与“期望”为主旨,围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业成果”三个维度建立的评价语言库。

构建智慧课堂,助力“精准教”与“个性学”

智慧校园要达成智慧教育的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和具有终身发展素养的智慧型人才,关键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育人模式的深层变革。近年来,浦东二小在基于电子纸的精准教学、基于标准的习作评阅、基于学生运动数据的体育课堂、基于AI常态录播数据的教学反思与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中,基于电子纸的精准教学是指在新授课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利用电子纸对学生进行摸底,将电子纸的数据呈现和分析结果作为调整授课内容的直接依据,进而调整教学设计,直击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在讲解一个知识点后,立刻通过电子纸推送一两道与此知识点相关联的题目,并通过后台了解学生答题的正确率、答错题目的学生姓名,精准定位到学生个体,以便实时做出教学调整。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纸进行如数学口算题、全学科客观题的自动批阅,在学生作答结束时,及时给出评价结果,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从烦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基于标准的习作评阅是指浦东二小教师围绕“切题与选材、构思与感悟、语言与表达、书写与字数”四个维度,建立标准评价分项库和评语库,在学生完成习作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利用高速扫描仪将学生作文快速对应入库,借助平台标准化评语库对学生作文进行个性化评改。在此基础上,系统会为每名学生制作专属的电子作文集,并将教师推荐的优秀作文推送至校园作文屏进行展示。

基于学生运动数据的体育课堂是指教师借助电子手环与智慧屏,记录并分析每一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平均心率、有效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等数据,以此了解sG95VTTPb7Vbo1SnB73dkw==学生的课上运动状况,个性化调整教学内容,整体把控课堂教学节奏。同时,对数据异常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并进行课后追踪与归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方案,通过家校联动提升学生体质。

基于AI常态录播数据的教学反思与教学评价是指教师利用AI常态录播系统,自动对录制的课程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报告中呈现的师生行为分布、学生课堂参与度分布、ST课堂教学模式分析等数据,及时优化课堂设计。此外,AI常态录播系统还可以为学科教研组的专题研讨提供数据支持与帮助。

指向个性成长,为学生绘制“数字画像”

浦东二小基于大数据平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以“上海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为导向,构建“五星五育+”智慧评价体系,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通过数据融合,实现全过程、全要素的学生成长数据追踪与综合素质智能评价,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实际操作中,学校通过汇总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学习表现、参与活动情况、获奖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全程记录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成长足迹,为每名学生绘制“数字画像”,助力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掘个人潜质、激发学习兴趣,成为更好的自己。

截至目前,浦东二小获评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浦东新区首批智慧校园建设单位、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学校、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卓越之星”数字赋能示范校。

建设智慧校园的经验及思考

建立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保障机制。建设智慧校园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综合性工作,校长要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和专题研讨会,了解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群策群力制定相应策略和实施方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机制。在资金投入方面,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做好每年年初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逐步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教育信息化政策保障机制。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学校应以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不断完善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条例、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文件;对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上传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参赛获奖等,予以表扬、奖励,并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形成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环境氛围。

建立教育信息化科研保障机制。为切实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学校应以校内信息部门为主导,组织教师研究信息技术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趋势,开发新应用,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服务教育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