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督导评价体系助推幼儿园内涵发展

2024-11-20 00:00:00丁惠芳
教育家 2024年44期

近年来,上海市浦东新区靖海之星幼儿园(以下简称园所)在传承、创新“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园所自评为基础、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督导制度,以此构建了多元立体的督导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评价缺乏体系,制约自主发展

在督导评价体系的实践过程中,园所通过前期数据调研分析,发现存在“谁来评”方面主体不协调、“评什么”方面内容不系统、“怎么评”方面策略不科学、“如何用”方面结果不到位等问题,延滞了园所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的评价改革。

首先,评价主体之间呈现出不协调性,传统的评价体系缺乏多元主体的参与,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其次,评价内容缺乏系统性,以往的评价体系通常未能全面覆盖幼儿园运营的各个方面,如园务治理、保育教育、安全卫生、资源配置和办园成效等。再次,评价策略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导致评价过程不够规范,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最后,评价结果并未被用来指导幼儿园的发展,降低了评价活动的价值。

因此,园所着重解决关键问题,通过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构建全面系统的评价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策略,确保评价结果能够有效用于指导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进而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自我督导评价体系。

围绕“谁来评”,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

传统的评价体系依赖于内部评价主体,一般仅由学校领导层进行评估,因而缺乏多元视角,容易导致评价的偏颇和局限。为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须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家长、社区、外聘专家等,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增强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在搭建自我督导体系的过程中,园所首先以“谁来评”为出发点构建多方参与评价的协同系统,包括幼儿园自评小组和外聘专家小组等,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其中,幼儿园层面的自主评估着重于整体发展规划的实施与监督;园内部门的自主评估强调部门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自评和互评机制,增强不同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教师个体层面的自主评估专注于教师及“三大员”个人的发展规划;家长和社区层面的评价则以构建开放、多元的评价平台为导向,通过引导家长和社区直接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评估工作,增强幼儿园与社区的互动和联系。最后,外聘专家进行“验证式”跟踪督导为整个评价体系提供客观的第三方视角,有效验证自主性督导的成果,为幼儿园的持续发展提出专业的建议和改进的方向。

比如,为评价园所文化建设工作,幼儿园自评小组需要依据园所文化评估主题,采用座谈、听课、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信息,进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与提炼,形成园所文化专题评估报告。社区家庭督导小组通过实地观察、资料查阅、访谈座谈等形式,详细了解园所文化各方面的工作成效、问题和不足,形成小组评估意见。外聘专家小组则主要通过听、查、看、访、测、问等方法,了解园所文化建设工作现状与问题,在幼儿园已有的文化工作自我评估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轮的“验证式”跟踪督导,指出园所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问题或成绩,进而分析目标未达成的原因,对新一轮发展规划的设计提出新的思路和建议。

围绕“评什么”,建立全方位评价体系

构建综合性、系统化的评价内容体系,对于全方位提升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至关重要,幼儿园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应确保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评什么”作为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应当与幼儿园的规划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具有合理的结构和清晰界定的指标内涵。园所通过细致地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确保评价活动涵盖幼儿园的关键环节(包括园务治理、保育教育、安全卫生、资源配置等),并能够根据幼儿园的发展变化动态调整评价内容,以保证评价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围绕“怎么评”,实施多元立体评价模式

“怎么评”策略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为评价方法的不科学和操作程序的不规范。首先,评价方法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和适用性考量。例如,问卷调查和观察法可能无法完全适合幼儿园多样化的环境,进而导致评价过程变成一种“形式”。此外,如果评价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缺乏充分的民主参与,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全面反映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关于“怎么评”,关键在于实施多元立体的评价模式(包括人员培训、评估工具的准备和专题小组的评估活动等)。首先,通过动员会和培训,确保参与者充分理解评价方案,并掌握必要的评估方法。其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准备相应的评估工具,如外聘专家的评价量表、社区代表的评价量表、家长的评价量表、教师的评价量表、园内部门的评价量表,以及问卷调查表、信息汇总表等,有效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再次,评价活动的设计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入手,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深度。最后,通过专题小组的评估报告和领导小组的审议,实现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和有效应用。

围绕“如何用”,构建“五维交互”结果运用机制

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是评价体系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幼儿园不仅要关注评价过程,更要重视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人员(如教师、家长和园所管理者等),进而利用评价结果制定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从而推动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因此,园所以“如何用”为出发点,构建“五维交互”结果运用机制,强调评价结果在幼儿、教师、园所、家庭和政府层面的应用,进而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

总体而言,幼儿园构建督导评价体系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即基于评价的各个组成要素(包括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评价指标、数据分析及其应用等),构建实践框架,确保督导评价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持续改进和优化中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园所管理制度的完善。二是促进科学应用,即通过设计多种评价量表(包括外聘专家、社区代表、家长、教师、园内部门和园方的评价量表),从不同视角对幼儿园的运营和教育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其中,外聘专家的评价量表侧重于专业和客观的评估,家长的评价量表则反映家长对幼儿园服务的满意度和期望。

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园所自我督导评价体系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理论模型的创新,即构建了“多元立体”督导评价理论模型,将多元主体性理论与督导评价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传统的单一评价视角,彰显了多元主体观、立体场域观、自主发展观、增值评价观的理论创新品质,为评价体系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二是手段工具的创新,即构建了“多元立体”评价数据管理系统,以多样化的评价工具(除了问卷调查和观察法外,还引入了大数据分析、互动式评价平台和数字化反馈系统),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管理模式的创新,即构建了“多元立体”动态反馈管理机制,不仅关注评价结果的应用,更重视评价过程的动态调整和优化,鼓励幼儿园各部门及教师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完善,强调家长和社区的参与,通过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促进幼儿园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与合作,提高幼儿园整体的运营效率和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