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逻辑起点与路径

2024-11-20 00:00:00刘悦凌 张冠男 王妍
教育家 2024年44期

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是职业教育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最终体现在教育理念、资源、方法和路径的适应性,教育过程的匹配和教育成果的支撑等方面。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是通过完善的教育治理,形成良好的发展生态,以数据反映和分析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服务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成效,同时发现并解决现存问题。

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质生产力产生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是生产力形态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而不断演进、升级的表现形式,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由传统向现代、由低效向高效、由单一向多元、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的历史性跨越。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地位提供助力,使我国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体现在适应发展、强调实操、灵活开放、整合协同、技术创新以及全球视野等方面。职业教育紧密联系、对接市场需求和产业变化,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它能根据产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专业设置,确保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强调实践教学与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实训、实习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掌握操作技能,提高专业能力,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要求。职业教育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灵活的学习模式,包括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以适应多元化学习需求。同时,它还具有开放性,鼓励跨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以促进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强调资源整合和协同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等方式,整合教育、产业、科研机构等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其不仅教授传统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其切实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推动实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国际化发展和对学生全球视野的培养,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海外实习等方式,使他们能够了解全球产业动态,适应跨国工作环境。

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逻辑起点

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逻辑起点是强化制度创新,在此基础上,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协同。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职业教育能够服务新质生产力是以科学进步为动力的人力资源配置要素,是我国新时代快速发展的前行目标要求,是将优质劳动力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新质生产力为主旨,根据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革命,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环境、新模式,重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理解高职教育为新质生产力服务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模式。全国政协委员苏华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说道:“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更是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分别进行高职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匹配度的测算和研究,从而使职业教育与产业的业态发展做到强适应和高匹配。

职业教育在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从整体到局部,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一是深入调研。学校要到地方企业开展调研,了解当地资源特征优势、产业基础,从而为产学研融合找准定位和抓手。二是循序渐进。在保留和强化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必须根据市场和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从长远角度合理优化专业与课程整体结构,实现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的更新换代。三是因地制宜。强化校企合作,与地方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实现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四是分类指导。采取差异化人才培养策略,对于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实施分类指导,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四是师资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引入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提升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五是“职教出海”,对于有需求、有条件的学校,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品牌化”出海路径。

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应以课程改革为基本路径

为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重点任务要求,要打造“金课”,培养“金课”教师团队,使职业教育课程做到紧密联系产业新业态发展、新业态企业职业岗位改变、数字化智能新模式企业岗位核心能力,服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生发展。应在重点产业领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颠覆性改革,聚焦相关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和课程建设水平提升,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面向行业领域打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优秀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在校企合作育人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天津市高职教育增强与产业发展适应性和匹配度的路径。

跟紧新业态,打造新课程。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下的课程应精准对接区域重点产业领域,对准新发展阶段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的职业岗位和关键职业能力,引入自动导航、智慧车间、5G新能源技术应用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新工艺进行改革与建设,根据行业和企业生产一线岗位需求对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跟紧新模式,采用新方法。重点领域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紧密对接新业态下企业运行与管理的新模式进行课堂革命。传统课堂要进行颠覆性革命,突出“五变”:由“教室教学”变为“现场教学”、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中心”、由“知识传授”变为“自主探究”、由“按部就班”变为“按需教学”、由“普适内容”变为“新技术融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建构中做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建设跨界、跨领域、跨专业、跨岗位的数字化课程和虚拟教研室。

做到新赋能,建设新团队。通过建立一批由行业大师引领、企业教师和专任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项目工作室,着力于瞄准重点领域中的生产和工艺项目进行“真刀实枪”的研发、攻关和孵化,在“枪林弹雨”中强化教师和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有科研项目的行业大师和企业教师带项目入驻工作室,探索“1个项目工作室+N个导师+N个学生”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与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发现、探索、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职业核心素养。

按照新流程,开发新课程。课程开发遵循职业性原则,通过对职业岗位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度解构,绘制知识和技能图谱,掌握本领域课程实施现状,通过跟岗调研和收集企业关键岗位生产工单、工艺流程资料等,掌握复杂型面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和工艺,将研发和孵化成果反哺教学,融入课程。

根据新数据,增加新内容。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下的课程改革必须经过翔实的调查研究,调查范围包括:产业政策、产业业态、产业模式、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工艺过程、工艺监测、主要设备、生产流程、企业文化、学校办学与改革、课程现状、课程改革方式与成效、教师现状、教法现状、教学场地、产教融合和校企共建、课程资源等。课程改革的调研过程必须深入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着力于第一手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以真实过程和真实数据呈现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依据。

【本文系天津市职业学校“十四五”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天津为例》(课题编号:2021035,主持人:刘悦凌)、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2024年度重点课题《高职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逻辑起点、模式和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4-Z-010,主持人:章建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