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航类高职人才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2024-11-20 00:00:00陈纪伟 杜建勇 黄翠翠
教育家 2024年44期

当前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海洋经济,尤其是港航业的发展。我国港航类高职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能适应海洋强国建设需求的现象已经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港航职业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协作能力等素养要求;缺乏有效的课程体系,职业核心素养元素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开发规划不够,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且标准不一、相对模糊、不易测评,无法全面、准确测评工匠精神培育过程。

港航类高职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实践路径

近年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顺应港航业的发展需求,将港航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对标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走出了一条港航特色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被誉为“港口黄埔军校”。

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校港一体产教融合的企业办学优势。作为省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山东港口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把学院的建设发展纳入山东港口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整合各港口教育资源,倾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以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为重点,系统设计推进“学习工作化、实训实境化、学生职业化”,着力打造产教融合高地,使港航职业素养的培育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到育人载体得到切实保障。

突出文化润心,构建 “四课堂、模块化”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课程体系。理论教学课堂“生活化”。学校发挥山东港口企业办学优势,引入港航特色企业文化,将港口科技创新与改革发展的生动案例、鲜活的劳模事迹、工匠精神和创新实践等融入课堂,做到理论教学课堂养心铸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固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情操,培养大国工匠精神。

校内活动课堂“规范化”。结合港航产业特色,以学生在校时间为主轴展开,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目标,对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系统设计,严格规范学生一日生活各环节,从起床跑操、内务卫生、军容风纪、会操校阅到熄灯就寝,都明确制定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过硬的纪律意识、意志品质和工作作风。

网络育人课堂“品牌化”。学校成立新媒体工作室,搭建由官方微信、微博挈领的校院两级新媒体矩阵。丰富网络课堂工匠育人活动内容,打造网络精品专栏,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建设 “珠山心语”等新媒体品牌,开设网络“大国工匠”新闻专栏;建设“智慧树”“MOOC慕课”“云班课”等网络课堂,坚持抓好网络育人课堂的主动权。

校外实践课堂“社会化”。依托教育部、科技部“大思政课”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与青岛港、日照港等码头公司联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组建“振超工匠班”“连钢创新班”,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联合科技攻关小组、“科技沙龙”等,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职业素养,感知工匠精神。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校港一体、学生为本”的“三主体、协同式”的人才培养模ufEJY3VEjevZNLh8gvZ9avLNvxZLtor0v6UegHqYulU=式。学校成立“山东港口产教融合专家委员会”,加大资源支持,实现“把学校办到港区,把课堂搬到码头”,全力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一是课堂全程协同。创建文明校园,强化管理服务,教学管一体同向同行;实现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全覆盖。二是多元主体协同。学校组织山东港口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进校园,与学生结对传承工匠精神;组织学生宣讲团,讲好山港故事、港湾故事。三是育人模式传承。学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聘任大学生骨干担任教官、聘任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助理,以“朋辈互助”共享方式实现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共享工匠精神培育成果。

突出过程考核,创新“信息化支撑,全程化考评”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考核评价体系。学校理论教学课堂涵盖考试成绩及日常表现,由授课教师综合评定学习成绩单,录入教学管理系统;校内活动课堂和校外实践课堂,由学生实时申报,学校与顶岗实习单位核定,自动生成学生养成教育活动成绩单,录入“到梦空间”系统;一日生活制度,通过辅导员、班主任指导学生自治组织“日检查、周汇总、月考评”,量化考核,形成学生操行考核成绩单,录入操行考核系统。网络课堂实行负面清单考核,重点监控“破红线”事件。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末汇总四张成绩单,生成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综合评价结果。由此,学校形成了“四课堂联动、全程化考评”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考核评价体系。

港航类高职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反思

高职院校作为港航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积极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素养教育模式,为港航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拔尖人才。

牢固树立“素养本位”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校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因此,广大港航类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须从“能力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既要重视学生港航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更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养成,由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具理性转向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的价值理性。

把职业核心素养要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目标。港航类职业核心素养各要素有机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须切实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做好港航类职业岗位(群)分析;二是做好港航类职业核心素养要素分析,明确不同岗位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标准,形成可操作性的专业培养目标;三是建设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四是将职业核心素养有效纳入高职院校总的育人体系,形成“理论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四课堂联动的培养模式。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扩大人文素质类课程比重。要坚持“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学习获得感的提升,改革理论课堂教学。学校通过加强专业课程改革,结合校内外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任务执行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通过加强社会实践课程改革,抓好学生顶岗实习环节的安全教育、标准制定与过程考核,把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教育融入顶岗实习各环节,将假期社会实践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实行学分制,依托企业教学实践基地,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提升职业素养,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深化教材教法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以素养本位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教学内容,突破原有的教材开发局限,从知识能力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进一步畅通产教融合渠道,加大校企联合开发力度,把港航生产一线最新的职业标准、技术说明、工艺流程及绩效考核标准及时纳入教材内容,切实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动态性和时效性。

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指标体系的深度整合上下功夫,设计便于操作的方法和技术,形成科学的预警和反馈机制。以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框架为参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设置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体系,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及时预警并改进,使得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可控制、能量化”,解决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考核评价方法不完善的问题,为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模式改革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海洋强国视域下港航类高职学生‘四课堂、螺旋式’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项目批准号:2022072,主持人:陈纪伟)、2023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行业类高职主导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批准号:202324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