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本理念逐渐成为小学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本文聚焦四川省成都高新区行知小学的探索与实践,从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推动学校共治共享以及走进“生活大课堂”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人本理念引领小学高质量发展,旨在为小学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以生为本,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满足成长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学生成长具有多元性和个体差异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行知小学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努力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平台。学校开设了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如百灵鸟合唱团、木工坊、运动舞蹈社、陶艺坊、扎染坊等,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建川博物馆、到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研学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将课堂和校园还给学生,打造教学相长的乐园。在行知小学,学校不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交流的“乐园”。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班级文化建设到图书角设计,学生亲手打造了一个个开放、多元、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文化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表达能力,为他们提供各种展示的舞台。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科技竞赛等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舞台上的主角,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诠释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收获着成长与自信。
以师为本,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分析教师发展需求,打造生命成长的家园。为促进教师的成长,培养一批有仁爱之心、家国精神、丰厚学识、精湛教艺的新时代好教师,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狠下功夫。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以及希望提升的能力与发展等需求。其次,经过深入分析教师需求,学校构建多元培训平台,由教师发展中心牵头,多部门协同,为教师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此过程中,学校引导教师自主制订三年发展规划,记录每位教师的发展轨迹与成长需求,为后续的个性化培养提供数据支持。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被唤醒,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努力上进,实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分类分层,提供个性化专业发展路径。针对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与专业水平,学校实施分类分层的培训策略。对于教师的成长目标,学校积极推进“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多级教师培养机制。新教师要站稳讲台,青年教师要站好讲台,骨干教师要站远讲台,名优教师要站美讲台。对新入职教师,重点进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学环境;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则注重教学创新和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对骨干教师,提供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机会与平台。同时,学校还推行个性化导师制,让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年轻教师进行“青蓝结对”,实现传帮带的提升效果。
破解“高原现象”,助推各层级教师突破自我。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高原现象”,即专业发展进入瓶颈期,难以取得新突破。为此,学校采取多种助推措施。首先,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开展“行知讲堂”等活动,鼓励教师间进行经验分享与合作研究,实现共同成长。其次,邀请各学科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教师找到新的增长点,打造高效课堂。最后,设立教师发展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驱发展动力。
以人为本,推动学校共治共享
校家共育,打造校家心灵融通的心园。学校组织一部分家长参加成长沙龙、成长课堂,促进他们带领更多家长成长,让广大家长成为学习型家长。在“校家共育,育己育人”的理念支持下,家长和学生一起自育自学。
校家社企政,联防联控助力多元共治。在学校治理体系中,需要学校、家庭、社区、交警队、派出所、企业等多方参与,形成扁平化治理结构。通过各方多元共治达成发展成果共享,通过联防联控确保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学校是执行者,担负培养学生的主体责任,为学生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构建各个学段联合培养的“大贯通模式”;家庭是启智者,是营造学生心智成长环境的关键;社区连接起千万个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小社会”和“大环境”;交警队、派出所等单位是共同守护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企业既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肩负着引领学生开阔眼界、展望未来、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
践行“大教育”理念,共育新时代好少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观世界、探未来,走进生活“大课堂”
链接“课堂+课后+课外”“传统+创新”。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强化课内外学习的连续性,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培养效果。首先,强调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其次,注重课后的延伸和课外的拓展,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和技术工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此外,还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结合。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传承了文化精髓,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
对接“中国+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现实+虚拟”。对接“中国+世界”,意味着学校文化不仅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积极吸收并融合国际视野与全球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胜任力;对接“过去+现在+未来”,强调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接“现实+虚拟”,体现了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局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和实践平台。
学校在注重内涵发展的同时,也广泛传播学校文化,通过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方式,促进文化体系落地实施。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连接“学校+生活+社会”。学校将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学习和成长。这一理念体现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旨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将生活引入课堂,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体验生活、掌握技能。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与社区服务等,让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人本理念是引领小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者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为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