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长江情结

2024-11-20 00:00:00周建忠
教育家 2024年44期

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对我来说,则是长江之水天上来。在那距长江入海处不算太远的北岸滨江小村——靖江市西来镇振兴村九组,有我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

整个村庄都是在芦滩上围垦起来的,邻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贫穷而顽强的移民。我家往南200米处,就是一道高高的堤岸,堤岸上有高耸的航标,一丈多宽的堤岸,将我们与长江隔断。堤岸南有一望无际摇曳生辉的芦滩,芦滩尽头,惊涛滚滚,青的芦苇、白的芦根,成块成块地坍入江中。涨潮时,潮声如雷,闻声即至,潮头有一丈多高,迅即淹没芦苇,撕裂堤岸。堤岸常常出现险情,村民们自觉扛起门板、竹席,堵塞漏洞,奋不顾身、忘我抢险。有时漏洞堵不住,就出现“倒圩”,江水奔涌而入,瞬间淹至房顶,群蛇缠绕树头,墙壁成块倒下,各种杂物漂浮在水面,人们凭借各种依托,慢慢飘向远处高地──这些“特写”永久地镌刻在我的心灵中。

因为“倒圩”,村里人人皆会游泳。大人的教法原始而简单,小孩长至六岁左右,于夏天某日众人围观之时,被扔到河中心,小孩出于求生本能,扑腾到岸边,大家就说“会了”。我是被我父亲扔下去的,我的三个弟弟都是被我扔下去的,二弟尤其顽皮,上岸后跟我纠缠,又被我扔了一次。记得小学二年级时,城里来的班主任神情严肃地跟我们讲长江险情,要求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会游泳,并在讲台前示范了一节课,等到下水后才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除了老师不会,学生个个都会,而且游刃有余、潇洒自如。

这就是我人生起点的生存环境——

白天,在那高低不平、蜿蜒起伏的江滩上,一望无际的芦苇、奔腾的长江、蔚蓝的天空、自由翱翔的群鸟,构成了一幅意境阔大、充满绿色、充满活力的自然画卷。躺在长满厚实茅草、伟岸庞大的堤岸上,看着天空,看着长江,想起小学五年级时三个伙伴背着父母将一只小船划到长江中心一个小岛的自信,就会涌起莫名的激动、憧憬、悲壮,呼唤起内心深处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夜晚,那惊天动地、富有节奏感的波涛声,江风吹打着芦苇的摇曳声,将我一次次带进美妙的梦乡,又常常将我从梦中唤醒。面对着伸手不见五指、有声无色的生存空间,我又感到了一种充实、恢宏、神秘、浩渺,不断引发出遨游八极的遐想。

伴着风声、雨声、波涛声,我在长江的摇篮里不断成长;长江的洗刷、陶冶,赋予我坚毅执着、敢于弄潮、永不言弃的性格与个性。当然,这种性格的形成,还受到了三个人的直接影响。

一是我的父亲。作为农民,父亲读过两年私塾,只能说粗通文墨,母亲仅能“识名姓”而已。但长江给了他们倔强自信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打破了闭塞狭隘、不重文化的氛围制约,不惜一切代价送我及弟弟们去上学、去掌握文化。父亲有四个方面深深影响了我。其一,他说,人生的竞争、家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水平的竞争。所以,他“不惜工本”供我们去读书,哪怕倾家荡产。其二,人活着要有志气。他常说,人穷不能志短,马瘦不能毛长。母亲的家族有不少当官的、有钱的,父亲虽穷,却不愿失去人格,从不求人,从来不在这些亲戚家吃饭。其三,他说,要永远争上游,人活在世上,做中下游没意思、没价值。我去镇上考高中,他骑自行车送我,来去三天,在路上超过了一批又一批人。其四,他说,对他人要热心,要乐于助人。尽管常常吃力不讨好,他也不后悔。

二是我的二姨妈。母亲一辈兄弟姊妹七个,四个舅舅家都很兴旺;姊妹三个,命都很苦。大姨妈心灵手巧,是母亲一系唯一的“左撇子”,但多病早逝;二姨妈身强力壮,农活样样能干,但婚后半年就守寡独居;我母亲做事细致但不开工,而且子女多,家贫无以维持生计,常常厚颜到别人家去借这借那,受人家许多气。在我5岁那年,家中闹饥荒,只能靠胡萝卜叶子度日,我“绝食”两天,饿得奄奄一息。大姨父碰巧有事到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就将我带回家,我居然吃到了大姨妈养病吃的“糖拌芝麻”,甜得浑身发抖。大姨妈说:“你如愿意留下,每天可以吃一汤勺。”于是我就留下。她家是暗通通的老房子,屋后又是茂密高大的竹园,白天姨父、姨兄都到田里干活,大姨妈躺在床上,悄无声息。天窗很暗,我在家里既感无聊,又感到阴森可怕,就趁大姨妈睡着之机,溜出大门,来到竹园里玩。事有蹊跷,我虽属羊,但这时来了一只山羊,两角很锋利,跳起来要顶我,我吓得拔腿就逃,一口气跑了几节田,回头一看,追我的羊没了,但我在农田里迷了路,到处乱跑,却找不到家。大约在傍晚收工前,我跑到一群锄草的人面前,被二姨妈发现。二姨妈将我背回家,我在二姨妈家吃到了一碗又香又稠的米粥,香得通体舒服。到后半夜,大姨父、父亲都找来了,大姨妈以为我丢了,急得爬不起来。大姨父践诺其行,仍要抱我回去,尽管养活一个孩子,当时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出门前,我一把拉住二姨妈的手不放,二姨妈心一软,就说“那就留下来吧”。这一留,我就在二姨妈家住了6年。到11岁那年,因为二姨妈与舅舅家是合住的,我被舅舅家人驱赶回家,临行时我与二姨妈洒泪而别,二姨妈偷偷送我一个铜盆、一把铜勺。

二姨妈身材高大,干农活总是跟男劳力在一起,喊起号子来,声震数里。姨父家有船,大约属小业主,但婚后半年,船在江中遇上“海盗”,船上18个人都被沉江淹死,财物亦被抢掠一空。噩耗传来,怀孕的二姨妈过于悲痛而流产,自21岁起守寡独居,从不求人,时人颇为敬重。二姨妈自重自立,性格坚毅,年年被评为先进,干活总是拼命,常常“加工”。我放学后,就在路边等她。有几次她看到我又冷又饿,泪花点点,把我背回家并开导我。在5~11岁阶段,正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二姨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我喜欢吃的,是二姨妈做的菜团。她将菜团搓得极圆且大小几乎完全相等,做得严谨、有序,总是高标准。我最难忘的场面是:二姨妈上灶,我烧火,同时交流思想、讨论问题。二姨妈没有架子,从来没有打过我,我也不怕她,但她能让我听她的话。

三是我的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蓝田。他对我特别偏爱,常常将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并让我在课上朗读,读得我自己都陶醉其中。他的生活艰苦清贫,但有几个亲戚做大官,有一个在东海舰队当军长。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向亲戚要点钱?他说,亲戚间也要有区别,再富也是人家的;决不能伸手去要;人家给了也不能要──一定要靠自己;再穷,也有办法活下去。他虽然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却被赶到了我们乡里的中学,每逢星期天,50里路程,总是骑车往返。他生活贫苦,却乐观满足,精神上很富有,在来回的路上背诵了毛主席的全部诗词,还背了不少古诗、古文。他刻印了许多古文给我们读,《鸿门宴》就是他1971年印给我们读的。当时“读书无用论”甚为猖獗,班上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不读书,还经常写老师的大字报。他不止一次对我说:“你跟他们不同,要好好学习,将来肯定有用。”他的“特别鼓励”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刻苦努力,学习到很多知识。所以我虽然毕业于1972年,但功底还比较扎实。他对我们很严格,但搞班级活动时,简直就是我们班里最顽皮的,大家都很喜欢他。高中毕业时,全体同学泣不成声,依依不舍,他一边擦泪,一边将我们“赶走”。

在形容人时我们经常会说“大山一样的性格”“大海一样的胸怀”,我却感到了自己身上长江的性格、长江的胸怀。而积淀、凝聚着数千年之久的长江文明,也在冥冥之中奠定了我一生与楚文化、与楚辞、与“世界文化名人”屈原难分难解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