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也需要关“心”

2024-11-20 00:00:00策划|欧阳秀娟
教育家 2024年44期

编者按

据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在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总人数达365.36万。这300多万研究生能否按照培养方案和要求顺利毕业成才,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关注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独特性,探讨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心理素质的可行路径。

最大压力来自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可控

在读硕士 尚好佳

“实验数据怎么样,能发几区文章呀?”“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大论文写完了吗?”传说中研究生的夺命三连问,无一不反映了研究生的压力日常。于我而言,在读研过程中最大的压力来源是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可控。

入学伊始,导师便根据自身科研项目给出了确定的研究方向,而对于具体的课题研究内容并无指导,并明确提出最少发一篇SCI双一区学术论文,当时便给我埋下了压力的种子。因为导师比较忙,对于我的实验指导及改进不能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更多时候需要自己不断试错、摸索着前进,因此我会持续地担忧实验数据与预期设想不符,也会因未能实现预期性能压力倍增。我会在每一个深夜辗转反侧,会在每一个早晨不敢醒来。印象最深的是开题前导师对于开题题目的敲定,大改了研究内容,当时距离答辩仅剩三天,需要重新撰写报告并制作新的PPT,那不眠不休的三天压得我几近崩溃。

对于未来的工作,我有着更大的压力。我所就读专业的就业面本就狭窄,且需要面临导师不断追着要成果,在应对学校紧抓的中期答辩与毕业答辩双重压力的同时,还要腾出时间去了解招生就业、寻找对口工作。无数的简历石沉大海,希望在一次次被拒绝后慢慢破灭。

读研的过程中,不只是实验上,在生活上同样更多时候是孤身一人在前进,交际圈小,学生集体活动少,与舍友关系也较为疏远,需要“享受”孤独、耐得住寂寞,也要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在日益内卷的学术圈与自身和解。

读研日常就是“怕”

在读博士 袁婧

研究生阶段,面对未知和困难是常态,有时候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每天处于焦虑、想退学、不想活的状态中,到实验室就想哭,每天都很烦。

怕人说。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习惯性把自己放在低位,一遇到事情就神经紧张,想说的话不敢说,想做事怕别人说,想争取的犹豫不决、畏畏缩缩,生怕犯错,怕被人嘲笑不自量力。

不自信。拿自己的不擅长与同门的擅长项去比较,觉得别人都比自己优秀。

怕丢脸。组会上导师的一句质疑或批评,就会上心、反复内耗,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读研,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在别人眼中备受关注,怕学业有所闪失,神经常态性紧绷。

怕改变。做一个新课题,还没开始就已经在担心做不出结果,稍微读了几篇文献,或者觉得这个方向没什么东西能做了,或者觉得自己也做不出来什么成果。畏难、焦虑、拖延很久,直到不得不做,因为在心底已经否定自己,所以在做的时候也做不到全力以赴。

怕别人不开心。一收到导师消息就提心吊胆,甚至会内耗一整天,给导师发信息,会纠结措辞:这句话说得对不对?这句话能不能说?没立刻得到回复会很无措,不断想“是不是导师不高兴了”,然后不敢看手机,生怕挨一顿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