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师,是耶?非耶?

2024-11-20 00:00:00汤丰林
教育家 2024年44期

技术变革始终在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到了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更对教师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ChatGPT的横空出世,更是激起惊涛骇浪。一时之间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了热词,数字教师更是跃跃欲试,欲与千百年来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比高低。那么数字教师给人类教师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人类教师该如何给自己定好位,怎样与数字教师协同合作?数字教师是否会成为这个时代教育的主导者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本文试图就数字教师与人类教师的互补性做些思考。

数字时代,人类教师该如何给自己定好位

从技术进步的视角来看,当今时代极具代表性的现象或符号,非ChatGPT所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莫属,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波及众多领域。毋庸置疑,这样的时代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无限机遇。我们要做的,不是悲叹与恐惧,而是直面现实、积极回应、不断超越,找好自己的定位。

明师德。为人师者,首先在“德”。这已经是无须讨论的人类共识,也是ChatGPT或者所谓数字教师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明师德,用今天的话语体系来说,就是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是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当然,人类教师以教育家精神要求自己,并非要与数字教师隔离,而是要基于“人师”的视角,探索教学与技术更好融合的方法,加快由纯“人师”教学、“机师”辅助“人师”教学,走向人机协同教学。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师”永远不能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机师”充其量只能达到“教书”这层境界。因此,“人师”依然是这个时代教育的主导者。

强师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更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高质量的文本生成、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可扩展性和可定制性等优势,这些优势中的很多要素水平,诸如信息整合、精准计算等,都是人类教师难以达到的高峰。人类教师在这样的时代挑战下,要做的不是和数字教师比高低,而是要回归师者之本,通过以爱育爱、社会情感培养、人际交往教育等途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正如相关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如果从事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则非常小: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创意和审美。”因此,未来的人类教师不是简单的“传道受业解惑”者,而是把握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为人、为学、为事上下足功夫,身体力行地引领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师威。教师工作是以自己的灵魂影响学生灵魂的大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威信至关重要,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并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关键。而对数字教师来讲,无论我们如何赋予其拟人化的称谓,它都永远无法达到“人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那么,未来的人类教师如何“立威”呢?首先,要顺应时代。积极融入这个每天都给我们带来惊喜的数字时代,用好数字教师,消除与我们的学生——数字时代原住民之间的代沟,真正做到让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其次,要不断创新。创新是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特征,也是消除师生依赖智能机器的有效方式。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开创未来的创新人才,才能不负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最后,要以身示范。教师具备了上述德与能,才具备了“范”的基础,也就是“立威”的前提。因此,数字时代的教师更需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人类教师与数字教师如何相处

人类社会得以建立的核心是关系。数字时代同样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只是数字技术让符号媒介与物质媒介趋于融合,数字社交正在重构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并影响着个体的福祉。我们通常将人与世界的关系分为四种,即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都必然存在,只是其表现会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当然,这些关系也是教育要处理好的关系。如果我们一定要把数字智能机器称为数字教师的话,那么它与人类教师在处理世界关系中则发挥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事与意的关系。数字教师通常能够解决的都是与“事”相关的问题。有研究者提出,人工智能教师扮演着十二种角色,诸如出题和批阅作业、学习障碍诊断与反馈、问题解决能力测评、个性化智能教学指导、精准教研等。这样的“事”,由数字教师来做,会更加精确、更加客观,能够清晰明了地解决相关问题。而人类教师则更多解决“意”的问题,即通过启发引导、研讨交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等,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论与世界观。但无论数字教师如何精准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事”,它始终都是在人类教师的驾驭之下,作为人类教师的得力助手而“工作”。

冷与热的关系。数字教师虽然在处理客观问题上的效率和准确度都更高,但它是无情的。即便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够模拟一些人类的情绪和情感,但也依然是生硬的、没有温度的。而人类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面对学生,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可以条分缕析、启发引导,面对人际关系的问题可以寓情于理、情理交融,面对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可以现身说法、举例示范,等等。因此,人类教师可以提供数字教师难以提供的情绪价值。应该说,这种“冷”与“热”的有机结合,也正在深层次改变着学校的教育关系。数字教师虽“冷”,却让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更加透明;人类教师虽“热”,但面对问题时也需要冷处理、冷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冷”与“热”关系的问题上,人类教师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

会与悟的关系。数字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让学生“会”,比如:学生不会的问题,它可以及时给出答案,甚至是非常标准的答案;学生面临的困惑,它可以瞬间给出解决方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它可以给出实施意见与建议。总之,学生希望“会”的问题,它都是能手,更是坚定的“智慧学伴”。但数字教师这种为“会”而“教”的行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过度依赖,忽略了思与悟。其实,对学生而言,更有意义的应该是思与悟,这样的成长性问题,只有人类教师才能因“材”施教、以“导”引学。因此,数字时代最佳的教育行为,应该是人类教师在数字教师教“会”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更多地思与悟,使其成为一个有思考能力、批判能力、领悟能力、创新能力的独立个体。

时与长的关系。数字教师解决的更多是当下的问题,基本是现问现教,虽然也能为学生的生涯发展等长远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但其判断的依据基本是以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说”为主。而人类教师则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加务实的指导,因为他可以做到“听”与“看”相结合,并能根据已有素材深入地“想”,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因为人类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有思考判断,还有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并且很多经验来自其亲身经历和体验。当然,在处理时与长的关系上,人类教师同样需要有效发挥数字教师的作用,既高效精准地解决当下的问题,又利用其强大算力做好长远的设计。

你与我的关系。数字教师永远都是从“你”出发,“你”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总是以满足“你”的需要为目标,且这个“你”与“他”无异。换言之,在数字教师眼中,永远无“我”的存在。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教师的本质,应该是有“我”存在的人才能称为教师,这便是人和机器本质上的不同。人类教师在面对学生时,都是以“我”面对“你”或“他”。这个“我”虽然是主观的,却是教育发生的起点,也是教育智慧的来源。而数字教师虽然是客观的,却谈不上教育的发生,更谈不上有教育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教师和数字教师在面对学生、面对教育的时候,前者永远是主体,后者则永远是工具,二者在教育中最有效的关系就是“主体”用好“工具”。

数字时代,人类教师如何体现高素质专业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那么,这里所讲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数字时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呢?笔者认为,如果从教师素养的角度来讲,应该具备以下三大类素养。

基础素养。一是政治素养,这是教师最关键的素养,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向。特别是在当今的数字时代,各种意识形态和各种信息无国界、无边界地传播的形势下,更要讲政治素养,包括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坚定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行动。二是精神素养,指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情感素养,体现的是师德为先、仁爱之心,这也是一位教师能够被称为“师者”的精神基础。三是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教学素养,前者体现的是教师的专业水准,后者体现的是其教学能力,二者构成了一个教师教学的全貌。四是文化素养,既包括人文素养也包括科学素养,二者体现了当今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四个方面的素养,构成了人类教师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扎实的基础,人类教师才能够用好数字教师这个工具。

数字素养。美国的AI素养框架将人工智能素养界定为“使人们能够批判性地理解、评估和使用人工智能系统与工具,以安全有效地参与日益数字化世界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人工智能素养实践包括六个方面:算法思维、抽象与分解,数据分析与推理,数据隐私与安全,数字化沟通与表达,伦理与影响,信息与错误/虚假信息。同时,提出了该框架的两个核心价值,即以人类判断为中心和以正义为中心。对此我国学者也有大量研究,有人提出“教师应该具备计算思维、编程能力、人机协同实践三个方面的素养”,等等。从本文所讨论的话题来讲,教师的数字素养,简单地讲,就是教师能够以积极、务实、有效的态度用好数字教师,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和素质。

创新素养。创新是新时代的重要特质,更是数字时代的核心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因此,教师要在数字时代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自身就必须具备创新素养。教师的创新素养可以从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四个方面来衡量,其中创新思维是关键。只有人类教师具备了创新素养,才能够用好并发展数字教师,使其成为高质量教育的有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