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认知视域下,小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2024-11-20 00:00:00张伟
教育家 2024年42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从课程领导力的视角,为现代基础教育高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济南市老屯小学在教育理念、课程实施、资源建设、育人方式四大领域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以推动教育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其中,对教与学方式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是这一转变成功实现的关键,直接关系着学校对新时代命题回应的质量。

在教与学的实践中,笔者致力于使阅读教学走向阅读育人,形成了“阅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理念,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加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与自主成长的意识。笔者以“阅读认知视域下小学教与学方式的实践探索”研究为切入点,据此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变革。关于阅读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阅读教育是一种认知方式

孔子有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这句话旨在揭示学习的资源深植于生活场景,通过在生活中观察与实践,我们得以领悟知识的真谛。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陶行知积极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跨越国界,裴斯泰洛齐也持有相似的观点,提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杜威则进一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他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并强调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往往也在空间上渗透于人们所处的各种环境之中。由此可见,教育家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共同指向同一个方向,即把教育的触角延伸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杨绛曾言,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这句话精炼地概括了阅读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文字源自生活,人们通过阅读又使其服务于生活。可以说,阅读的对象包括宇宙万物及人生万象。在生活的广阔舞台上,阅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可以说,阅读教育是一种认知方式。我们既是主动探索、认知万物的阅读者,同时也是被外界所阅读和认知的对象。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看,阅读认知不仅指向通过文字、图像产生认知,亦指向人对于任何事物存在的本质认识和探究方法,是个体通过阅读、组织、加工时,思维、方法、能力、品行的呈现。教师开展阅读教育,除了帮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领悟、鉴赏、评价文本中的信息,建构丰富的知识体系,还要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学会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去观察世界,以更加深邃的思维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进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基本特征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应聚焦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需要,要遵循学科融合以及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以思维发展为核心导向,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形式,推动学生深入学习,进而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这一转变过程主要凸显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侧重于作为知识传授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阅读认知视域下,阅读教育强调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场域中学习,目标转向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是从单一的教学方式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转变。在阅读认知视域下,教师需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学习支架、搭建讨论平台、策划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成效。

三是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容易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阅读认知视域下,学生被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凭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探究问题,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关于阅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叶澜在《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教育精神与智慧》一文中指出:“以人生为对象的修习践行,是解决人何以成人、立身、成事这一由天人合一引申出的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笔者坚信,立德树人正是在带领学生“阅己、阅人、阅事、阅自然,读书、读物、读心、读人生”的过程中自然实现的。在对阅读教育有了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学校将办学理念融入阅读课堂教与学的实践探索设计中。

打造阅读主题项目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场,自然的奥秘、社会的纷繁、宇宙的浩瀚、万物的生长等内容构成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自然蕴含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意义。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根本,以“五育并举”为指导理念,探索将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融合教材内容,精心提炼出贴近学生兴趣与成长需求的阅读主题,并据此创设主题项目。学生们将在阅读天地人事、宇宙万物中,以发现的问题为项目研究的起点,通过一系列探索行动来寻找答案。整个过程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质规律,从真实情境出发,经过提出问题、归类问题、选择设计、预判假设、汇集资料、分析研究与积累、讨论交流、总结学习成果,直至进行综合测量评估,形成一个完整而富有成效的学习循环。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学校以“让我们与世界友好相处”为主题,采用综合实践与项目式主题阅读的教与学模式,围绕疫情发展与相关防控措施设计了系列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涉猎了新冠疫情的相关知识材料,包括疫情的发展情况,国内外采取的应对措施与重大事件,各类新闻报道、专家解读,以及部分学生的亲身经历等。而后,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根据材料提出问题,并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尝试解答。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教师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疫情的理解,也为他们树立了“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构建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得到充分体现。系列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深度对接,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在阅读教育中获得全面成长。

赋能专业师资建设

教师作为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核心力量,其角色至关重要。面对教育实践中教师群体认知观念转变相对缓慢、知行难合一的挑战,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举措。一是构建专业师资团队,通过双向选择招募阅读教育教师,公开竞聘选拔年级团队主任,以强化团队的凝聚力和专业性。二是积极为骨干教师搭建科研平台,旨在汇聚教育智慧,集中攻克教育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同时鼓励班级各学科教师在教育目标设定、教育内容整合及教育活动设计实施中全面互通与深度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以班级为单位共同推动阅读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三是转变学校运营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重点项目推进评价机制、服务对象评价机制、团队捆绑式评价机制等,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进而带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展望未来,笔者将继续实践阅读教育,逐步推进落实“图书馆式学校”的构想,将学校打造为充满知识氛围、学生自主探索的乐园,以此撬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本文系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阅读认知视域下小学教与学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35G202002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