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024-11-20 00:00:00刘海军
教育家 2024年42期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合作精神与技巧在各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素养之一。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教育者应重视优化课堂,积极推行更注重学生主体的教学变革,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等。教育实践中,笔者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项体育教育实践研究及其结论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众多体育练习、游戏以及比赛活动既蕴含竞争元素,又要求个体间相互协作。尽管当前体育教学实践中已有不少教师实施分组学习,但大多仍以个体练习为主,且倾向于采用竞争性的奖励机制。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方面的意识尚显不足,指导合作学习的方法亦较为有限。因此,很多学生习惯于独立练习,欠缺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鉴于此,笔者通过教学实验法与个案分析法等,探究体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路径,并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同伴关系、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学习成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小组合作学习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增加了学生彼此间的喜爱与接纳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体育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效果更为显著。

小组合作何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

一是凸显适应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点。合作互动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他们爱玩的天性。二是通过设置“个人成功”与“团队进步”的目标导向,纾解传统体育教学中同伴互动不足的难题,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学生得以在互帮互助中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协同发展,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三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突破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现教学目标,能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四是学生在适合自己学习层次的异质小组间相互指导、交流、模仿与纠错,能够显著提高学习效率。五是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能为学生人际交往、自我展示与能力提升提供更多机会。六是利于培养现代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学会接纳与包容他人、掌握在团队中有效协作的技巧,为未来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点

一是强化教师角色转换与指导能力。教师要提升意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管理者或咨询者。敢于放手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同时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包括教授互教互学方法,如培训“小老师”,使其掌握“授课”技巧,“监测”他们的互教互学成效,确保合作学习有序且高效地进行。二是追求合作、竞争与个性化学习之间的平衡。在强调合作重要性的同时,避免忽视竞争意识的激发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使三者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中学会协作,在竞争中激发潜能,在全过程中进行个性化学习。三是灵活采用多样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应依据练习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调整。教师应鼓励学生轮流扮演“教”与“学”的角色,以促进同伴间体育技能的互补。在分配合作对象时,应尊重学生意愿,以更好地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优势。四是正视问题,优化合作学习环境。尽管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难免遇到挑战,比如部分学生可能过度依赖小组长或其他能力者,推诿应承担的责任;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能担心拖累团队、受到负面评价。对此,教师应及时干预,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增强团队凝聚力、提供个性化支持等方式,优化合作学习环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受益。五是合理选用教育资源,适应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体育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判断是否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