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幼衔接是指通过促进儿童在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关键维度的适应性准备,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阶段的科学对接,旨在构建从幼儿园到小学九年一贯的育人体系,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济南市市中区汇诚小学与区内的两所幼儿园针对当前衔接割裂的问题,携手建立了以小学为引领、幼儿园与小学深度融合的双向衔接机制。该机制特别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素养,力求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衔接课程,确保儿童能平稳过渡到小学阶段。
确立多元合作衔接机制
理念分享机制。在小幼衔接工作中,本校校长与两所幼儿园的园长,以及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定期共研共商衔接工作。特别是针对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相关内容,建立起每月一次的理念分享机制,涉及创新素养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主题。这一常态化机制有效促进了三方教育主体小幼衔接课题研究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实现了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总结、一月一改进。
教师交流分享与角色互换机制。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依托各自优势,联合开发培育儿童创新素养的校本课程,并通过每月大教研和双周小教研推进落实,即单周幼儿园教师走进小学,双周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开展常态化教研,使备课和教研发生于教育现场。双方教师在了解学情和教情的基础上,联合确定课程目标和课例主题,创设有趣情境,利用多样的学习材料,鼓励儿童去探索和尝试,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置身对方的课堂,感受不同学段儿童的特点,关注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问质量及其解决问题的尝试,发现适合他们的创新素养培育点。
小幼儿童交流机制。可建立“学长制”,用儿童的语言影响儿童,用儿童的思维启发儿童,用儿童的创意激发儿童。在幼儿园大班儿童多次走进小学后,教师根据班级、身高、性格等综合情况将其与小学生一一配对,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榜样作用。如在入学适应方面,幼儿园儿童进入小学教室后,对学习用品特别好奇,在好奇和期待中,他们更容易记住学长学姐们对文具、书籍种类及使用方法的介绍。在生活适应方面,小学学长可以向幼儿园学生展示如何高效处理日常事务,如正确穿戴和整理雨衣,使他们在未来遇到雨雪天气时能从容应对。此外,学校可通过家长反馈、教师观察等,全面评估“学长制”的实施效果,以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养目标、活动内容,确保教育教学更贴合儿童的成长需要。
家园校专项合作机制。幼儿、教师与家长共同构成了小幼衔接的主体力量,家园校协同推进了“一会一阵地”行动,以强化衔接效果。“一会”是指由研究共同体组织的“三方”会谈,涵盖园长及幼儿教师、小学校长及小学教师、应届大班儿童家长,通过家长大讲堂、访谈直播和小视频转播等形式,向他们分享培育创新素养的方法与实践经验。“一阵地”强调利用园校联合媒体平台,将其作为分享小幼衔接经验的重要窗口,积极向家长和社会展示学校和幼儿园在创新素养培育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显著成效,增强家长对衔接工作的信任与支持。
构建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
研发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手册。学校联合两所幼儿园共同编制了《入学准备(适应)幼小衔接课程手册》,并开发了以创新素养为主题的“适应课程”,截至目前,已有600多名儿童受益于该手册。手册适用于幼儿园大班至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教学,内容包括四大维度。一是重视身心适应,培养创新意识和技能。以跳绳运动为例,教师可通过绳子的创意摆法,围绕创新目标灵活设计游戏,如“摆8字跳跃”增强学生灵活性、“摆直线提升跑速”锻炼学生耐力。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能为他们创造性使用工具作出示范。二是重视生活适应,通过生活情境提升儿童自理能力。如在使用雨具的情境中,鼓励儿童相互讲解、示范穿戴方法,尝试不同整理技巧,引导他们发现各种技巧的优缺点,并结合指导调整个人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使用方式。三是重视学习适应,创设问题情境以培育儿童的创新素养。如教授《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时,通过设置“选拔演员”的情境,引导儿童通过记台词、读剧本和表演剧本等形式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四是重视社会适应,提升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幼儿园儿童可能对小学环境有疑问,教师可收集问题并编制表格,鼓励他们带着问题进入小学,向师生寻求解答,培养其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生两种小幼衔接课堂形态。我们的一年级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开展基于学科的游戏化课程,构建了两种课堂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单师单班”模式。一是“单师双班”模式,即一位教师同时为两个学段的学生授课,并实时观察课堂情况,侧重对不同阶段儿童进行学习诊断、反馈,由此激发与培养其创新素养。以美术课《鱼儿在游泳》为例,教师引导两个学段的儿童共同观察鱼的外形和颜色,提出形状差异、分析原因,并在欣赏大师作品后,绘制鱼儿在水中的画面,最后以小组形式分享并修改画作。二是“双师单班”模式,即两个学段的教师协同教学,实现专业互补。如在《我上小学了》主题语文课中,两位教师创设了初次踏入小学的场景,引导儿童了解校园生活各环节。小学教师通过问题设置、游戏闯关等方式引导儿童发现小学生活的特别之处,而幼儿园教师则引导儿童比较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帮助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并提高其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
深度教研,生成参考课例。学校构建了以“聚焦问题—探索衔接策略—形成衔接案例—实施衔接实践—反思与改进”为流程的深度教研机制,针对两个学段课程形式和内容的差异,将幼儿园的游戏体验与小学的分科学习融合,并融入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如多维观察、辩证思考、规则辨析和互动合作等),从四个角度生成了成熟的衔接课例。具体而言,在生活适应方面,成功开发了以提升学生分类整理能力为核心的衔接案例;在学习适应方面,形成了涵盖阅读素养提升、工具创意应用、绘画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的衔接实践课例;在身心适应方面,基于“游戏+”模式设计了有效衔接课例;在社会适应方面,聚焦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相应课例。这些成果为小学与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且值得借鉴的教学范例。
着眼创新素养培育的小幼衔接实效
得益于指向创新素养的小幼衔接课程,学生在课堂内外均展现出浓厚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兴趣。比如,当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杏花树时,幼儿园儿童多关注树与花的形态变化,而进入小学后则能提出如“花朵生长机制”“蜘蛛结网原理”等深层次问题。美术课堂上,幼儿园儿童侧重感知颜色与模仿形状,进入小学后往往能够不再局限于模仿,而是在作品中融入个人想象,彰显了发散性思维的提升。在关键维度上,儿童的表现也有显著提升。如在生活适应方面,儿童在幼儿园时往往会按体积大小摆放图书,到小学时则能按学科摆放图书,体现便于后续查找书籍的分类思想。在社会适应上,不少儿童从幼儿园的角色分工游戏中只注重个人,转变为小学时能有效沟通与协作,社会适应能力有所增强。
此外,学校的举措还促进了跨区域的互学共研。为加强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融通,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学校积极构建了一个跨校区及地区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平台,并多次接待省内外各校对小幼衔接工作的考察。
【本文系济南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2 年度专项课题“融 ·汇·创:基于小幼衔接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XJ1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