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杜郎口镇中学校长张代英,被誉为聊城教育的“穆桂英”。在她看来,要破教育上的“天门阵”,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大家“轻装上阵”,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师生学会“留白”。
初见张代英,利落精干,说话简短有力,走路带风,脸上有笑,目中有神,一旦走上讲台,她周身的能量就会汇成一束光,引领着你,感染着你。近年来,在她的带领下,杜郎口中学找准突破口,把一个地处偏僻的乡村学校办成了老百姓满意的示范校,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张代英本人也先后荣获“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齐鲁名校长”“水城英才”“聊城市优秀校长”等称号,当选为聊城市茌平区人大代表。
变革课堂,激活学生思维与内在动力
张代英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更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并引导他们走上自我发展之路。
张代英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排行老大,学生时代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在同龄人中有一种威信,这使她感受到自信和自立对人成长的重要性。走上教师岗位后,在校长崔其升的指导和影响下,她愈加感到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重要性。2003年秋,学校大力推进课改,在校长的鼓励下,张代英带头上“10+35”的示范课,这对于一名地理教师来说实非易事。地理学科比较抽象,不大好讲,学生也不是很重视。基于这样的学情,她将学生分成甲乙两组,在讲《世界的人口》这节课时,专门设计了辩论环节,论题聚焦“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如何更优地促进社会发展?”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大战十几个回合,观点详实,博采众长。最后在张代英的点拨下,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世界人口的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原来在学生们心目中比较枯燥抽象的地理课,经张代英的调整,变成了生动有趣的辩论课。不同观点的碰撞,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也在课改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如果说辩论课赢在引人入胜的话,那么在讲授《长江》一课时,张代英则将心思用在了巧妙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上。课上,她精神饱满,引吭高歌一曲《长江之歌》,以此来导入新课。听着激越嘹亮的歌曲,同学们热血沸腾,充满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向往,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张代英因势利导引入正题,充分利用歌词讲授地理知识,引领学生一同探讨长江从雪山走来、奔入东海,沿途会经过哪些大的山川和城市。这样,很自然地以长江为主线,将一个个节点串联起来,既具体生动,又层次分明,大大提升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学校强不强,关键在课堂。为推进学校课改,张代英谋划了几步“关键棋”。
其一,深化实施“三三六”教学模式,引领教育创新。每年暑期,张代英都会精心策划并亲自执教体验式培训课。这一举措的创新之处在于,让教师们转换角色,化身为求知若渴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新学年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求,更在实战模拟中不断掌握高效教学的精髓与技巧,努力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对接。随后,学科骨干教师登台亮相,他们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全体教师奉献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示范课。课后,通过说课交流与现场答疑环节,骨干教师们分享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与思路,还针对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引和技术支持,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最后,每位教师都要在学科主任与年级主任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一堂“过关课”,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帮助他们系统梳理课堂实操要领、优化教学策略的关键步骤。通过反复打磨与实践,教师们的教学能力明显进步,为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信息化助力小组合作学习,深化课改新篇章。小组合作的推进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们始终将学生置于核心位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致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新的动力。初中每个教室14块电子班牌,高中学生人手一台平板,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高效协作与交流,其内置的智能评估系统,能够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进度监控和策略调整的依据。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教师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励他们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表达个人见解。学校还定期举办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公众演讲能力。
其三,丢“拐杖”。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杜郎口中学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教师不准带教案上课,要求教师对所教的课熟稔于心、胸有成竹,以便集中精力与学生互动,创设有声有色的课堂气氛。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人人都身怀“独门绝技”,每一堂课都有较高的“含金量”和“吸粉能力”。例如,数学教师刘桂喜在讲三角形的辅助线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编了一个顺口溜:“辅助线,如何添?把握定理和概念,分析综合方法连,找出规律凭经验……”既朗朗上口,又能具体操作。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辅助线的妙用,受到老师的启发,不少同学在几何和代数方面都有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
其四,实施“推墙行动”。这一行动旨在打破传统教育壁垒,促进高中与初中教育的无缝衔接,更在于跨越教师心中那道隐形的界限。“推墙行动”不仅聚焦于物理空间的跨越,更深刻地触及教育理念的交流与融合。2020年8月,在杜郎口高中崭新启航之际,张代英精心策划了一场教育交流盛事,邀请资深的初中班主任走进高中教室,以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独特的杜郎口教育模式,为高中新生和教师团队带来一场心灵的洗礼与适应性的强化训练,助力高中师生迅速融入并传承杜郎口的精神内核。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教学方法的跨学段流通,更激发了教师对教育创新的无限热情与探索欲。
“推墙行动”对杜郎口中学教育创新成果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的推行,如同一股清泉,默默滋润着学生成长的每一寸土壤。通过实地体验、深入交流,高中教师得以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教学艺术,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推墙行动”中,张代英以她的智慧与勇气,既展现了人性化关怀,又不失原则地推进了改革,通过反思会、听评课、教师素养大赛等一系列活动,逐步消除了教师的疑虑,激发了他们的改革热情。这一行动,推动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在无形中构建起一座连接初高中、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坚实桥梁,引领杜郎口教育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用小零食搭建心桥,让童心无碍倾诉
张代英深知,教育的真谛在于师生心灵的沟通,而让学生愿意倾诉,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024年5月一个明媚的午后,杜郎口中学的接待室里洋溢着别样的温情。张代英特意邀请了十余位即将毕业的特殊学生,他们或曾与老师有过误会,或被视为“问题学生”。面对未知的会议,孩子们起初满是不解与忐忑,但校长温暖的笑容与桌上诱人的小零食瞬间化解了他们的紧张情绪。随着零食的分享与闲话的流淌,张代英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们展开了真诚的对话。她细数着与每个学生的温馨回忆,用细节勾勒出他们曾经的美好,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这份真挚的情感,如同一缕阳光,穿透了孩子们心中的阴霾,让他们敞开心扉,勇敢地倾诉内心的烦恼与困惑。张代英不仅是一位倾听者,更是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她细心记录下每个孩子的心声,并逐一梳理,与班主任及老师们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们的烦恼得到有效化解,与老师之间的隔阂也悄然消失。他们满怀希望地踏上了新的征程,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面对学生早恋等敏感问题,张代英更是展现出了超强的智慧与耐心。她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情感,同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早恋的危害与后果。在她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们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纷纷表示要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
在张代英的教育理念中,“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一条不可动摇的铁律。在她眼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被关爱。对于那些所谓的“淘气鬼”,她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她的坚持与努力不仅挽救了许多濒临绝境的学生,更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栋梁之材。
教育是迷恋于他人成长的崇高事业
张代英常讲,教育是迷恋于他人成长的事业。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质朴的泥土气息。她说自己一刻也不愿离开学生,喜欢看着他们成长,倾听“麦苗”拔节的声音。张代英是杜郎口中学的一名“住校生”,与学生一样吃住在学校,26年如一日。她说:“这样能和孩子们走得更近,更容易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从细枝末节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变化。”在张代英和老师们的悉心呵护下,一届届学生如雏鹰展翅高飞,纷纷考取了自己心仪的高中、大学,成为母校的荣光。
在张代英看来,人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关键取决于管理者的调节和调动,管理者的格局越大,搭建的平台越多、越大,人才的潜能才会超常规释放。因此,在治校的过程中,她强调要为师生成长搭建“立交桥”,铺平前进“快车道”。2022年,张代英将获评“水城英才”时的10万元奖励全部投入学校教师发展,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在她的建议下,学校深化“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既考徒弟又考师傅,将师徒捆绑成一个真正的集体。杨迎秋于2023年9月入职杜郎口高中,她在师傅的指点下进步很快,逐步独当一面,并于2024年4月参加全国第十届和谐杯“我的模式我的课”高效教学模式博览会大赛,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在学校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们,更是学校的顶梁柱:体育教师李国富一天班主任没干过,却在年级主任的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成为学校的一棵“不老松”;物理教师徐秀莲,工作30余年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青年教师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杜郎口中学,始终秉持“校长的样子就是老师的样子,老师的样子就是学生的样子,学生的样子就是民族未来的样子”这一治校理念。张代英不仅是一位懂教育的校长,更是一位拥有人格魅力的校长。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校长作用的发挥不是靠权势,而是靠高尚的品格、丰富的学识、教育的智慧、亲和而开放的作风。在这里,人人都是主人,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每个月为教师举办温馨的集体生日会;三八妇女节为女教师们献上鲜花和最美颁奖词;冬至时,大家聚在一起包水饺,还会收到“冬日里的第一杯奶茶”……满满的仪式感和贴心的礼物,让老师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友情。
“教育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教师、学生保持阳光的心态,让每个人遇到的人和事都能成为此生最美的风景。”张代英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