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程视域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食商”

2024-11-20 00:00:00郜建辉
教育家 2024年42期

每年的10月13日被定为世界保健日,在此期间全社会会推广并普及相关健康知识。教育领域也在积极行动,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将劳动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配套制订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该标准针对1至9年级的学生,通过“任务群”的形式,对“烹饪与营养”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使得食商教育逐渐成为劳动教育的一大热点。如果说智商是智慧的商数,情商是情绪的商数,那么食商便是饮食的商数,它代表着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饮食习惯,能否区分食物的健康程度,是个人在“吃”与“食”等方面能力的体现。

当前,不少青少年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其中还有一些人正面临着肥胖问题的困扰。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食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他们身体健康的负责,更是对他们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对于青少年而言,高食商的具体表现为:对食物的尊重与敬畏,体现在杜绝食物浪费等行为上;科学合理膳食,能够遵循营养平衡、调配得当、取长补短的科学膳食原则;乐于烹饪实践,掌握一些基础且实用的烹饪技能;知晓饮食礼仪文化,包括在餐饮、筵席上的礼仪规范。接下来,笔者将基于自己的分析与思考,深入探讨青少年食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促进其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青少年食商教育的重要性

“食商教育”是指通过营养知识、饮食文化等理论教育,结合烹饪、栽种等实践体验,培养个体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传承饮食文化,促进青少年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理念。它不仅能够改善青少年对于食物的理解和认识,更是基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视角,为保障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设“健康中国”提供的有效策略。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开展食商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改善青少年的健康状况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数据显示,56.8%的9~15岁学生存在偏食问题。《中国城市高年级小学生快餐行为现况》调查发现,快餐消费已成为学生常见的饮食行为。另一项调查还发现,营养不良和肥胖症正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发育。面对这一系列不容乐观的健康状况和饮食理念,开展食商教育尤为必要,它旨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饮食习惯,让他们不仅知道“吃什么”,更要明白“怎么吃”以及“为何吃”。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青少年可以深入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具体作用,认识食品热量与营养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并学会根据个人体质、活动量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规划每日膳食,确保营养的全面均衡,有助于预防营养不良与肥胖症等健康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落实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多维度和具体能力要求出发,鼓励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以此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扎实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并逐步形成和发展积极的劳动精神。具体而言,新课标对1~2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如择菜、洗菜等食材粗加工工作,旨在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食材。对于3~6年级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够利用烹饪器具对食材进行切配,掌握蒸、煮、炒、煎、炖等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7~9年级学生还需学会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这一要求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膳食结构,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

此外,开展食商教育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等方式,提高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认识多品类食材,在劳动中领悟饮食礼仪,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素养,再外化为高食商的具体表现,能够为青少年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饮食观念的培养奠定基础。

青少年食商教育的促进策略

食商教育是一项极具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其中蕴含着营养学、食品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想真正有效提升青少年的食商水平,必须协同各方力量,实施多元化、全方位的策略。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针对性建议。

开展多元活动,加深青少年对于“食学文化”的认知程度

食学起源于农学。认识食材,了解其来源,是提高青少年食商的逻辑起点。学校可通过学农劳作、饲养、采摘等体验式活动,引领学生亲历食材生长与成熟的过程,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耕种食材的不易,培养他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及节约粮食的宝贵品质,并从生物学的维度理解食物的特性和营养构成,激发学生对食物的兴趣与好奇心。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使他们了解并熟悉食物的挑选、清洗、烹饪等制作环节,进一步增强他们对食物的尊重与珍惜。在学生掌握一定食学知识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鼓励他们发挥创意,运用新媒体及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制作网页、宣传海报及手册等形式,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宣传相关饮食健康知识。这不仅能够提升青少年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还能使他们通过传播食学文化与健康饮食的理念,帮助更多人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家校融合,构建“食商教育”的共识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食商教育的启蒙课堂,青少年膳食不均衡的问题,其根源往往深植于家庭饮食习惯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对饮食质量的示范与青少年饮食偏好、营养摄入乃至长期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很少在家烹饪美食,转而依赖方便食品及快餐来满足日常饮食需求,容易在潜移默化中给青少年带来负面示范。另外,不少青少年与祖辈共同生活,在隔代抚养的背景下,部分青少年对饮食的管理与规划显得尤为不足。老人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往往对孩子的饮食选择听之任之,缺乏科学的引导和规划,未能及时给予他们适当的食商教育。笔者认为,家校合作是开展青少年食商教育的一项有效策略。青少年的大部分饮食活动都在家庭中完成,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学生的饮食健康问题,引导家长科学安排膳食,鼓励他们与孩子一起烹饪,帮助孩子了解相关饮食礼仪和餐饮知识。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养成科学进餐的好习惯,如规定固定的用餐时间,尽量避免孩子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玩手机,以免因分心而导致消化功能降低等。

创新发展,优化建设食商教育课程体系

建设食商教育课程体系是一项综合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基于农业、食品卫生、营养健康、烹饪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采用沉浸式与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科学、系统地进行课程开发和施教活动。在具体实施层面,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为指导,开辟分段实施、多元融合的课程路径,并分别为其确立清晰、具体的课程目标,使每个阶段的课程内容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确保课程的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内容,如邀请专家进校开展饮食文化讲座,以社团等形式建立健康饮食工作坊,开展膳食礼仪培训、烹饪实践操作等,让学生在制作、品味美食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不断优化建设食商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食商水平,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健康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