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己达人,做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2024-11-20 00:00:00顾亚龙
教育家 2024年42期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有40年,其中15年担任数学教研员。回顾这段历程,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时那种对观摩学习的渴望,以及“上课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工作方式,为我后来成为教研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刚从江苏来到上海时,我有幸师从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陈永明教授,他在听我课的过程中,发现我善于引导学生回到知识的起点,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与浸润,于是建议我将数学文化作为研究方向,并向我推荐了一系列书目。此后,我一头扎入数学文化研究,逐渐感受到数学文化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包含严谨、认真、准确等内涵,这成为贯通我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

当前,一线教师的专业需求在不断变化,教研员的角色定位、工作方式和专业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全面推进“双新”落地的当下,教研员如何通过有效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我看来,教研员应该成为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一方面,引导教师将抽象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帮助教师降低试错成本;另一方面,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需求与经验提炼出来,形成“准理论”,并为教育研究者提供实践资源。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专业价值。

自从担任教研员以来,我始终坚持扎根课堂做研究。学生学无止境,教师也教无止境。把课上好是教研员的立身之本,只有深入课堂、贴近教师需求,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研究的“脉搏”,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我一直坚持上“下水课”,凡是教师在本区内开过的公开课,只要我的时间和教学进度允许,我都会再上一遍。也正因如此,我能敏锐地捕捉到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并据此持续开展针对性的结构化教研。

以题组教学的结构化克服碎片化。针对教师作业设计碎片化、缺少条理的问题,我带领教师们开展题组的结构化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解答典型例题“举三归一”,归纳出基本方法;再“举一反三”,尝试解决其他稍有变化的问题,推动学习的深入与进阶。例如,讲授行程问题时,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做题“越练越懵”,于是我引导教师们对行程问题进行细致分类,最终发现,只要抓住s=(v1+v2)×t这个核心公式,就能使学生在相关变式问题中找到“变”与“不变”。带领学生深入剖析几道典型例题后,再引导他们对各类问题的已知条件进行辩证思考,如“相向而行的两辆车一定是同时出发吗?”“如果其中一辆车出发之后中途坏了怎么办?”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数量关系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提炼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六个度”。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容易“跟着感觉走”,比如有的教师仅凭经验设计课程,使课堂教学局限于个人的兴趣领域;有的教师能单独上好某节课,但难以为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此,我与团队提炼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六个度”,即逻辑的力度、思想的深度、文化的厚度、生活的宽度、学生的参与度、知识的通透度,并鼓励教师将此视为六把“标尺”,用以衡量教学设计,帮助他们备课更加系统、规范。

用“五学三动”教学模式撬动课堂转型。在推动课堂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针对“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被动”这一问题,设计了“五学三动”教学模式,“五学”包括预学、对学、群学、助学、延学,“三动”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班互动,我们与教师们紧密合作,深入课堂一线,以“一课三单”(研学单、学历单、练习单)为抓手,展开了多轮循环实证研究。

上述三方面的指导与研究形成了“备课、上课、作业”研训一体的教研培训体系,整体上打通了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面对当前教育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概念、新主张,教研员应在实践与研究中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