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教研使命,直面时代挑战

2024-11-20 00:00:00卢立涛王泓瑶
教育家 2024年42期

作为“中国智慧”在基础教育管理领域的集中体现,我国特有的教研制度为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挥着指导课程教学、服务教师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等重要职能,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

作为教研制度的主体,教研员始终紧密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长久以来,教研员被称作“沉默的权威”,承担着课程指导、学科教研、质量监测、考试评价、资源建设、课题研究等多项任务,联结着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一线教育阵地,具有多重身份:从课程教学角度而言,教研员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领航先锋;从教师教育角度而言,教研员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教师;从咨政辅决角度而言,教研员是教育决策传达的“纽带”。

进入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对教研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从教研员队伍的时代挑战及职能履行等方面加以讨论,以充分发挥教研制度的优势,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教研员队伍的时代挑战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教育期盼的转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诉求、人工智能的兴起、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都对当前的教研体系提出了变革要求。教研体系由制度结构和制度主体构成,在推进教研制度系统变革的同时,作为主体的教研员队伍也面临着转型与升级的挑战。

教研员队伍的结构性缺失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与中小学教研工作相关的教学研究、教育研究、教师研训等机构约有7200个,专职教研员约6万人,兼职教研员约7万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约有1684万人,意味着专职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比例约为1:281。此外,教研队伍数量在地区、学科和学段上也存在结构性缺失的问题,部分地区普遍存在一人身兼多个学科、学段教研岗位的现象,距离国家关于分学段、分学科配齐教研员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教研工作性质要求教研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对教研员队伍的选拔与补充难度较高;另一方面,教研员队伍的健全缺乏保障机制,教研员的准入准出、专业发展、荣誉激励、职业流动等制度尚待完善。

教研员队伍职能的发挥不充分

教育国情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79.74%的校长对教研员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77.40%的教师对教研员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但随着学段的升高,校长和教师对教研员的满意度逐渐降低;部分地区校长和教师对教研员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还不到三分之二;在教研员发挥的作用方面,教研员对自身的评价普遍显著高于教师和校长的评价。由于事业单位的机构调整,部分独立教研机构被削弱为职能部门,教研员的时间精力被与教研无关的工作内容分散,不利于教研职能的履行。此外,相关调查显示,教研员平均每年参加培训次数、外出学习次数仅为1~2次,且只有50.42%的教研员认为培训效果比较好或非常好,教研员个人的专业素养难以得到针对性提升,部分教研员的教研观念、方式方法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缺乏专业支撑。

教研员队伍构成的比例不均衡

鉴于教研员工作性质和准入条件的特殊性,教研员队伍的结构在性别、年龄、学历、学科背景、科目面向、从业年限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教研员队伍中,男性教研员占比38.26%,女性教研员占比61.74%,性别比例差距较大;教研员平均年龄为47.09岁,整体年龄偏高;在学历层次中,本科占比81.83%,整体学历层次有待提升;在学科背景中,教育学专业占比最高,其次为文学类专业和理学类专业;从科目面向角度看,教研员占比排名前三的科目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较低的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部分学科教学的开展难以得到充分的教研支撑;就从业年限而言,从事教研员工作21年及以上在教研员队伍中占比最高,为22.18%,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教研队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教研体系缺乏相应的流动机制,教研队伍相对封闭。

教研员队伍的“当为”

教研员队伍来自教育教学阵地,服务于一线教育教学。面对时代叩问,教研体系应针对发展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研员队伍建设,以更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建设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推动教研员队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教研员队伍的结构性缺失问题,其优化建设应当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针对性扩充增量,根据当前教研员队伍的建设情况和区域学科教研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规划教研员队伍规模,加快教研机构的区域均衡布局,在编制保障方面对薄弱地区进行适度倾斜,并以轮岗交流、教育援建等战略促进教研员队伍的区域均衡。二是提升教研人才储备存量,加强与一线基础教育学校以及高水平师范院校的合作,积极建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共同体,推进紧缺薄弱学科教研员供给由“存量蓄水池式”向“精准规划式”转变,为教研员队伍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提升教研员队伍质量及专业素养

鉴于教研员队伍职能发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提升整体质量,引领教研员专业素养的发展。一方面,教研员队伍应增设教研员从业标准的法理性要求,对接我国当前建设教育强国的硬性指标,落实“五育”并举的要求,回应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要求,制订并完善教研员队伍质量标准体系,将教研员培训纳入“国培计划”,不断提升教研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教研员个体需要激发内在发展动力,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应对职业挑战,更新教研理念、创新教研方法、灵活调整教研形式、积极开发教研资源,提升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教研工作的满意度,履行教研使命。

直面回应教育强国建设的需求

针对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需求,教研员队伍应针对科学教育发展、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及特殊区域类型教育等问题进行积极回应。在科学教育发展方面,教研员需紧跟国际科学教育前沿趋势,推动课程建设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强化实验与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对于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教研员队伍应着力构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贯通培养和评价体系,注重个性化教学与跨学科融合,以评促教,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针对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如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教研员队伍需紧密围绕区域发展需求,设计符合地方特色的教育方案,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偏远地区、民族地区等特殊区域的基础教育发展,教研员需深入调研,了解当地教育现状与特殊需求,通过远程教育、双语教学、文化融合教育等策略,助力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教研员队伍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平稳转型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为充分发挥教研员队伍的优势及作用,我们需继承教研的优良传统,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以大国教研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建党以来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变迁逻辑及教研员循证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HA21012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