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美丽中国建设,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走向系统化治理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演化规律,综合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之间、各生态系统之间、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彼此支撑的关系,走系统化治理之路。一是以系统思维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一系列举措,为健全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要以更高站位和更大力度重点谋划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锚定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目标和“3060”双碳战略目标,加快生态环境治理的专项体制、制度和机制改革,重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补偿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环境审计制度等代表性制度,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实效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要立足区域差异,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定期调整与动态更新。要设立不同层级的统筹协调机构,依托分区管控方案协同推进区域和流域的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同时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纳入生态环境有关标准、政策等制定修订中。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测、执法监管等协调联动改革试点,探索构建全链条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增强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三是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要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攻克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的顽疾,以系统治理的思维加快构建多部门、多层次、跨区域协同推进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涵盖技术、法律、政府、市场、社会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体系,统筹各类规划、资金、项目,不断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修复的效率,让美丽中国呈现多元之美、系统之美。
走向发展型治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把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以高水平保护培育绿色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一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优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治理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优化和倒逼作用,强化以市场为导向的环保政策创新,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加速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制造等领域的绿色化转型升级。探索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分销以及回收处置利用全产业链绿色化,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大论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要鼓励和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绿色前沿引领技术的预测、发现、评估和预警机制,聚焦节能降碳、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攻关,打造绿色科技创新高地。要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不断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三是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深入探索绿色财政发展机制及绿色发展资金保障机制,完善绿色发展绩效的考评机制、监测机制及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市场投入机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突破绿色壁垒,实现内涵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走向协同性治理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旨在通过机制创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主体多元化、过程全周期、领域全方位,实现相关部门与治理主体之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之间、不同要素与不同区域之间的高效协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全面性、复杂性、系统性决定了协同治理的必要性。一是促进多主体协作。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党和政府,要发挥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作用,将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生态环境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治理共同体,推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同共进。二是促进多领域协调。加强多部门、全链条协调联动,推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机制改革,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不断完善跨部门协同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区域流域绿色发展协作,以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契机,推动不同区域在规划政策、法规标准、执法监管、信息共享等方面高效合作,共同研究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重大问题,推动重大政策实施、区域合作机制与合作平台建设。三是促进多手段协助。利用行政、法治、技术监测、市场调节等手段,打好“组合拳”,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要完善依法治污机制和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充分发挥法治手段作用,整合相关部门执法职责、队伍建设。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健全完善。
新时代新征程,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继续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绿色低碳转型,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