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要胸怀强国之志

2024-11-15 00:00:00冮明超
共产党员·上 2024年11期
关键词:强国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要胸怀强国之志,要锤炼强国之技,要勇建强国之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本刊从本期开始陆续刊发系列党课《共产党员要胸怀强国之志》《共产党员要锤炼强国之技》《共产党员要勇建强国之功》。

"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英雄模范,弘扬英模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他特别强调:“要胸怀强国之志。以国家富强为念,以人民幸福为盼,忠心爱国、矢志报国,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共产党员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人民共和国更加绚丽精彩的篇章。

以国家富强为念,以人民幸福为盼,

忠心爱国,矢志报国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中,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可以舍出自己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始终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古圣先贤,都是世代为人们所敬仰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是我们党牢记和笃行的初心与使命。从在沉沉黑夜中向往“青春之国家”的李大钊到“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陈树湘,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到“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袁隆平,以及新中国成立75周年受到表彰的功勋模范人物,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拼搏进取、勇创一流,为新中国的诞生、建设、发展、富强作出了杰出贡献,事实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时代各有不同,精神一脉相承。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无数仁人志士发起各种救亡运动,无不以失败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找到社会主义道路,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命运,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5年间,社会主义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如今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具有强大综合国力的世界大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嫦娥”落月,“蛟龙”深潜,“复兴号”领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祖国,我为你骄傲”,这是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党在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其间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成功也有失误,有严重挫折更有毅然奋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强调:“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有的人抓住党在历史上犯过错误或现实中存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就否定党在历史发展中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怀疑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失去信心,这种虚无主义态度不仅是十分错误的,也是十分危险的。40多年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严肃地指出:“党的领导不会没有错误,但是党和人民的亲密团结必定能够纠正这种错误,任何人都不能用党曾犯过错误作为削弱、摆脱甚至破坏党的领导的理由。削弱、摆脱和破坏党的领导,只会犯更大的错误,并且招致严重的灾难。”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个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站稳立场、绝不动摇。对于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要奋起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斗争胜利。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党的二十大揭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再过11年,到2035年,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对这样的宏伟目标,我们只有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不负历史重任,不负人民期待,交出合格答卷。

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

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今天的中国,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清楚明白: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要求“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到提出“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从“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新冠患者,到“一个也不能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一次次实实在在的行动,无不诠释着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彰显着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中就曾这样写道:“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调研,无论走到哪里,都坚持同乡亲们聊家常、算收支账,摸摸炕被看群众住得暖和不暖和,揭开锅盖看群众吃得好不好,拧开水龙头看水质怎么样,关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不丰富,对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看得细、问得实。今天,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侧重量的积累转向重视质的提升。在2022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向未来,继续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必须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搞好顶层设计,同时,又要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充分表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只争朝夕,“时时放心不下”,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当前我国国情提出过高目标。我们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许多政策措施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把所有问题和困难统统解决。党员干部只有树立正确政绩观,不计较个人功名,不去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才能取信于民、坚定信心、鼓舞斗志,从而把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猜你喜欢
强国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8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强国有我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秦晋争霸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