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这句警示世人的俗语,道出了算计的重要性。但如何算计、如何把账算好,却大有学问。任何一项决策,都是为了权衡利弊、取舍得失,本质上是一种算账的过程,而在邓小平诸多重要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中,善于“算账”,是他参与决策的一个重要特色。邓小平在参与作决策和最后拍板之前,总喜欢问问数字、算算细账。他认为,只有这样,所作出的决策才是慎重和可靠的。他历来反对轻率地“拍脑袋”,凭想象作决策。早在1954年1月,他就告诫全国财政厅局长们:“数字中有政策,决定数字就是决定政策。”意在提醒大家不要小看数字,要充分把握数字在决定政策、作出决策时的重要作用。
算账里面有战略,数字里面有政治。“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立足全局抓工作,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因此,算账既是政治性问题,又是战略性问题。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对于决策者而言,每一笔看似不起眼的细账,到老百姓那里都是一笔大账。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任何一个项目、任何一项政策,都事关百姓利益,如果不把账算细算清,群众得不到实惠、没有获得感,就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讲政治就成了一句空话。算大账绝不能一味大而化之,必须以算细账为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当下,算好细账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算账就是要放低身段、扑下身子,从老百姓的视角去看问题、想事情,多问问群众的需求、多听听群众的意见,才是坚持公仆本色、践行群众路线的最好诠释。
算账里面有作风,从算账里面探虚实。算细账不只是数字上的加减乘除,更需要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面对一堆看似孤立的数字,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作出分析和判断;听闻成串“看起来挺美”的数字,需要用经验判断、与基层核实,校正“数据偏差”;对有些事关发展和民生的数据,同样需要认真分析,从中读出“弦外音”、挖出“附加值”……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使用,已然成为现代治理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依据。实践证明,算细账只有在理性和科学的护航下,才能确保民意有效合理实现。我们处理问题、作出决策,要突出精准化、精细化。搞调研、作决策,就要算细账、明得失、重实效,在“精确制导”中提高比较效益,防止做“无用功”的虚假繁荣。
算账里面有实践,从算账里面体民心。“妙算还从拙中出,愚公智叟两分开。”算账还必须解决群众“买不买账”的问题。再好的决策,落地见效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有的人下基层了解情况,不搞实地调查,不用数据说话,决策只凭脑袋“一时冲动”。这种“拍脑袋”决策,不但损害了党的形象,更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基层人口结构多样、价值取向各异,决策者切不可“剃头担子一头热”,要讲明白账是怎么算的、讲透彻好处在哪里、讲清楚具体如何执行,争取最大范围的理解和信任,调动人民群众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我们的正确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汇聚发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