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赋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2024-11-14 00:00:00贾千慧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1期

[摘要]文章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影响入手,发现其能够提升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与沉浸感,扩展文化传播的范围与受众群体,深化文化传播的内涵。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从静态展览到智能互动,从单一传播到个性体验,从传统展示到创意生成。基于此,文章提出传播方式的多维化拓展,传播内容的纵深性关联,传播效果的智能化增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路径,以期为博物馆数智化开拓新的发展赛道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博物馆;文化传播;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是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2022年末,OpenAI推出的ChatGPT标志着这一技术在文本生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5月,OpenAI发布全新旗舰模型“GPT-4o”,其中“o”寓意着“全知”,该模型集成了文本、图像及音频处理能力,凭借显著提升的语言创新能力、增强的深度解析能力,以及实现语音与图像无缝整合的多模态交互技术,在多个核心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人机交互的自然流畅度、复杂任务处理效能上均达到新的高度,进一步促进了AI技术在教育、娱乐、创意产业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开始从量变走向质变,即从专用人工智能走向通用人工智能,从小众应用进入真正的大众化引爆点[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2]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已然在各个领域开展革命性突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激发各领域生态的巨大变革。博物馆作为文物的聚集地,通过有效的保存和展示使文化记忆得以延续。博物馆从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基本功能到提供知识、教育、娱乐等扩展功能,都致力于在传播层面实现文化传播功能的最大化[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带来了深化与拓展的创新路径,那么,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博物馆发展带来哪些变革?如何赋能博物馆文化传播?有哪些创新发展路径?文章通过深入探讨上述议题,旨在探索智能传播背景下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冲击与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影响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方式,它扩展了文化传播的范围,提高了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与传播效率,为博物馆在数智时代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广度与深度。

(一)改变方式:提升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与沉浸感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创新,其全新内容、作品的生成能力可以使博物馆不断更新与丰富展览内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传统文化内容的结合创新了叙事方式与展示形式,以受众为导向的个性化定制传播方式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可以打造更具有沉浸感的文化传播体验。基于人工智能生成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互动式展览,能够使受众更加深入地沉浸于历史和文化中,显著提升其互动性与沉浸体验,进而有效增强文化传播的效能。这些技术使受众能更直观且深入地领悟文化精髓,不仅提高了参与度,还让文化传播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年轻受众的热情。

(二)延伸广度:扩展文化传播的范围与受众群体

人工智能能够生成多语言、多文化传播内容,以及自动翻译并生成符合不同文化背景的解说内容,可以打破语言障碍,使更多人能够理解和欣赏博物馆文化展品,将文化传播扩展到全球,极大地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通过构建虚拟展览、数字博物馆以及在线互动平台,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灵活适应各平台特性,对内容进行精准优化。这一变革使得博物馆能够跨越物理界限,在多元平台上同步展示文化瑰宝,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助力博物馆突破地域限制,还显著增强了其全球触达能力,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从而提升了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

(三)拓展深度:深化文化传播的内涵

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再现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博物馆可对文化遗产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复制和修复,提升文化遗产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增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精准性,从而确保文化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学术价值。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提供深入的展品解读和文化背景分析,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展品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增强展览的学术性和教育性,并且能够实时收集受众的反馈,并对传播内容进行优化。这种动态调整能力使得博物馆文化传播更加精准,提升了文化传播的质量,使得文化遗产的传播更加广泛且深入,有助于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推动文化传播与传承。

二、赋能与重塑: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相较传统的“分析式人工智能”(Analytical AI),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加专注于创造新内容,这类人工智能模型不仅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学习来提炼信息、预测趋势,而且可以生成不同于学习样本的新内容[4],它在技术层面存在三个关键特性,分别是预训练、大模型和生成性,这使得ChatGPT具有超越性的智能表现[5],这三个关键特征从管理、服务、体验方面对现有博物馆文化传播进行了重塑。

(一)预训练:从静态展览到智能互动

预训练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的一个关键步骤,指在大规模数据集上对模型进行初步训练,学习数据中的通用特征或模式。在预训练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使模型广泛学习各类知识与信息,捕获上下文知识,更好地理解和生成内容,以适应特定领域的任务要求。传统博物馆数据管理主要依靠人工记录和纸质文档,在数据存储、‌检索和共享方面存在局限,‌‌文物信息记录零散化增加了数据的整合难度,不利于博物馆系统性地传播文化。通过预训练,模型可以学习并掌握博物馆内丰富的历史、艺术和文化领域的专有知识,从博物馆的文档和资源中有效提取信息,以实现数字化资源的自动分类和标签化,从而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受众自动生成针对性的传播材料,如提供多语言支持,实时翻译展品介绍等,从而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受众都能理解展品意义,以及为学生、专家或普通游客提供不同深度的展品介绍和背景知识,极大拓展了文化传播的范围,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二)大模型:从单一传播到个性体验

ChatGPT“无比强大的能力主要得益于其依托的大型语言模型”[6]。这些大模型内含数十亿乃至数百亿计的参数与高度复杂的网络结构,使它们能够精准捕捉并解析数据中隐含的深层次、多维度模式与特征,进而输出高度精准与富有创造性的内容。通过不断深化模型层次与拓宽其结构广度,这些大模型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任务挑战,为ChatGPT带来前所未有的能力展现。传统博物馆通常为所有受众提供相同的内容信息,难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且文化传播方式多为单向。大模型技术借助大数据分析和理解,推动博物馆从单一传播模式向个性化定制传播模式的转变。一方面,大模型能够分析海量受众数据,理解受众兴趣与偏好,并根据受众的浏览历史、兴趣爱好和行为数据推荐可能感兴趣的艺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内容,提供定制化的内容推荐和观展路线,使每位受众都能获得独特的参观体验;另一方面,博物馆可以利用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受众停留时间、互动行为等参观行为数据,以帮助博物馆更好地策划展览,调整展品布局与展示顺序,优化参观体验和文化传播效果,进而提升文化传播的精准性与受众参与度。

(三)生成性:从传统展示到创意生成

生成性能力根植于模型在广泛预训练阶段所累积的深厚知识,它不仅能够理解输入的上下文与内在模式,还能据此创造性地自动生成与关键词紧密关联的新内容。这一过程超越了简单的分类或识别范畴,赋予了模型在文本、图像乃至音乐等多种媒介上自由创作的潜力。生成性能力通常通过训练大量真实数据来提高,以使生成内容更加自然连贯,从而在实质上构建了ChatGPT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深度模拟了人类的交往方式[5]。传统博物馆展览往往局限于现有的实体文物与文献资料,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则为博物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数字内容创作路径。具体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让那些已消逝或受损的历史场景与珍贵文物得以在数字世界中重现,允许受众借助VR(虚拟现实)设备亲历那些遥远的历史时刻,体验古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从而深化对历史文化的感悟与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博物馆教育功能注入了参与式创新的活力,彻底改变了受众的传统角色,受众不再仅是被动的欣赏者,而是被赋予了主动创作的权利与机会,能够亲身参与艺术作品的生成过程,这极大提升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趣味性。

三、多维与增值: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路径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它作为一项前沿工具,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内容传播的形式。通过此技术,博物馆能够更高效地整合与利用文化资源,以不断拓展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生成式人工智能无疑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深入洞察其演进趋势与逻辑,将有助于博物馆进一步拓宽文化传播的边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出更加新颖、高效的发展道路。

(一)传播方式的多维化拓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利用多模态生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能够推动博物馆传播方式向多维度方向发展。其中,生成对抗网络(GANs)技术从训练图像中学习特征,能够创建超现实主义的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丰富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呈现方式;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和音频生成技术可以创建同步的语音解说或背景音乐,增强受众的沉浸感与互动性,这些技术能够有效整合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使博物馆具备生成高沉浸展览内容的能力。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不断演进,未来其通过更先进的多模态生成技术,结合触觉反馈和嗅觉模拟,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感官体验。

(二)传播内容的纵深性关联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理解与控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能够实现更加深度和个性化的文化传播。其中,预训练模型可以分析和生成文物的背景信息、历史演变过程,挖掘和生成深度关联的文化内容;图像生成技术可以构建虚拟历史场景,帮助受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展品,增强传播内容的层次与深度。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博物馆可以根据受众的个人兴趣和行为数据,生成更加精准和有深度的文化内容。在参观过程中,受众通过扫描文物旁边的二维码可以在手机上360度观赏展品,在查看和聆听文字介绍和语音讲解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互动深挖文物背景信息,从而定制自己的博物馆参观路径,深入探索自身感兴趣的历史文化。数智化的转变使博物馆文化传播突破了原有单向线性传播的局限,形成跨学科集成性的系统性传播生态。在此生态中,受众能够依据现实场景,与博物馆展品构建起一种独特的沉浸式互动传播模式。这一模式巧妙融合了虚拟与现实元素,彻底打破了传统物理空间对文化传播载体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传播的边界,使参观过程沉浸感更强,互动更深入,极大增强了文化传播的纵深性。

(三)传播效果的智能化增值

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智能化解答和导览服务,能够提升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效果。其中,高效生成技术能够快速生成高保真度的数字文物副本,适用于虚拟展览与在线平台;智能互动式人工智能凭借其实时自适应的能力,能够提供个性化展览解说与互动服务,从而进一步优化参观流程。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虚拟数字人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了智能服务的边界,为博物馆文化传播注入了前沿理念,引领行业向新高度迈进。虚拟数智人通过链接博物馆数字内容能够提供智能语音讲解、实时内容生成、智能交互等服务,生成和管理更高质量的数字文物副本,并根据受众的反馈和情绪变化自动调整解说内容和风格,提高受众的满意度和参与感。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还能够在数字孪生空间中对文物进行实时检测和虚拟修复,让文物“活起来”,使受众在数字时空中立体且沉浸地感受千年文物的魅力。此举在有效保护珍贵文化遗产的同时,提升了文化遗产的全球传播效率,为博物馆的数智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结语

当前,博物馆数智化进程不断加快,博物馆领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更加深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不断演进为博物馆文化传播拓展了全新可供发展的空间,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与思维模式,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延展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推动博物馆文化传播内容、手段的再造,打破了以往单向终端的传播模式,重构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生态模式,使整个传播过程更加互动化、智慧化,塑造出全新的混合传播形态,有效提升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可促进博物馆文化传播向多维度拓展、内容深度关联及效果智能增值的新趋势发展,实现文化传播的精准化与定制化,为受众带来个性化、丰富性、互动性的深度文化体验。此技术不仅是博物馆数智化转型的内在驱动力,也要求博物馆审慎把握、科学运用这一创新浪潮,加速文化传播生态的重构,打造全新的传播场景,为博物馆数智化转型开辟一条独特且高效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钟祥铭,方兴东,顾烨烨.ChatGPT的治理挑战与对策研究:智能传播的“科林格里奇困境”与突破路径[J].传媒观察,2023(03):25-35.

[2]共创共享 携手并进:习近平主席致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贺信引发业界强烈共鸣[EB/OL].(2024-06-21)[2024-09-1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6/content_6958719.htm.

[3]包东波.大众传播视角下的博物馆功能初探[J].中国博物馆,2012(01):14-19.

[4]陈永伟.超越ChatGPT:生成式AI的机遇、风险与挑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127-143.

[5]喻国明,苏健威.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从ChatGPT到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未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81-90.

[6]朱光辉,王喜文.ChatGPT的运行模式、关键技术及未来图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4):1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