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红色文化创新传播中的应用价值与实现路径,认为虚拟现实技术能够重塑红色文化传播形式、驱动红色文化创作形式创新、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创新,使受众能身临其境地感知红色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从而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以期为推动我国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红色文化;创新;传播
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和交互性优势,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载体。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如何借助现代化数字科技手段,对红色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与传播,使其更生动、直观地进入大众视野,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是新时代下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将虚拟现实技术和红色文化传播有效结合,深入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如何为红色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传播提供新的动力。
一、VR技术重塑红色文化传播形式
(一)沉浸式三维空间增强体验感
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特性在于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模拟与再现。这种沉浸程度取决于虚拟空间对真实环境的仿真程度。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相关主体能够实现对传统红色文化作品的创新转化和深度重塑。
在过去的红色文化传播实践中,历史事件的叙述多依托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其中,电影凭借情境还原能力和沉浸体验,在众多载体中脱颖而出。通过先进的视觉特效技术和独特的视听叙事手法,电影能重现历史情境,因此成为普及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工具。然而,传统电影的呈现方式受限于二维屏幕媒介,即矩形银幕投影影像。这种观影方式可被视为一种非本能的后天习得的认知模式。电影镜头无法呈现空间的全景信息,因此相关主体须应用视听语言手法进行补充。例如,在呈现同一场景内多角色的对话时,镜头通常需要频繁切换以引导观众关注各个角色的表现,这一过程导致观众被动接受视线引导。
相比之下,现实生活中的多视角观察则更为自然灵活,个体可根据自身偏好自由选择关注对象。这种自然行为虽难以在传统电影中实现,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所构建的三维全景空间能够打破这一局限,它赋予观众主动探索与选择的权利,为观众提供更加真实的感知体验。例如,沂蒙红色文化虚拟场馆通过运用虚幻引擎和3D建模技术,实现立体化重建历史事件实景。通过三维全景空间,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提升参与感和互动体验。观众只需要轻点历史资料,即可“穿越时空”,进入虚拟的历史场景,亲身感受沂蒙革命军民共同奋斗的不屈精神[1]。
沉浸式展览是依托AR、VR等现代化数字技术,对所展出的展品进行三维建模,从而复原历史文化场景的一种创新体验业态[2]。基于沉浸式展览的红色文化展现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平面展现模式,能够令观众以具身化的形式置身情境之中,以此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参与。这种沉浸式三维全景空间对增强红色文化影音作品的感染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第一人称视角深化内容理解
VR技术的一大特点为重塑观众在空间上的定位,将观众从一个第三人称的旁观者转变为第一人称的参与者。这种视角的转变极大地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内容呈现形式。在VR环境中,观众能够以较为独立且自由的视角体验故事的每一处细节。这种换位使得观众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深入地了解故事背景、角色动机和情节发展,增强了对艺术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观众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和影响故事进程,这种参与感和控制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对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例如,在VR作品《飞夺泸定桥》中,观众化身红军战士,通过第一人称视角“亲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观众须在敌人密集的火力网中灵活应对,做出下蹲、匍匐、躲避等动作,并与战友配合在泸定桥上步步为营,稍有不慎就会掉进湍急的江水中。画面中,观众以第一视角检视整个战场,能够清晰感受到敌人凶猛的火力,目睹战友们的英勇牺牲与前赴后继的生动场景,这种高度还原的情境设置使得观众对激烈的战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理解了红军面临的艰难险阻与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三)多模态交互提升信息丰富度
虚拟现实技术的另一重要特性为独特的交互模式,其建立起的虚拟三维立体空间,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使得人们处于一种拟象环境当中,从而获得多感官的沉浸感[3]。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现实世界中的感官体验,极大地丰富了用户与虚拟环境的互动方式。尽管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体验尚无法完全媲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交互,但多模态交互手段已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在虚拟现实中,多模态交互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和听觉,还包括触觉、手势、语音等多种感官输入方式。这种交互方式的融合,使得用户能够以更加自然和直观的方式与虚拟世界进行互动。例如,通过头部追踪系统,VR头盔设备能够捕捉用户的头部运动数据,并实时反馈至系统内部的虚拟摄像机,确保摄像机视点与用户头部动作保持同步,从而实现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视角转换,极大地增强了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空间感知能力。另外,手部交互作为虚拟现实的关键组成部分,正在经历从简单的手柄操作向更精细、更自然的手势识别转变。一些高端VR设备已经开始实现对手部动作的捕捉,允许用户在虚拟空间中通过手势进行交互。全身姿态模拟也是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诸如VR万向跑步机等新型设备开始尝试模拟全身运动。此类设备不仅提高了交互的自然度,还极大地扩展了用户表达和操作的空间。
多模态交互将在虚拟现实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整合视觉、听觉、触觉、手势、语音等多种感官信息,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立体的信息交流方式,使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体验更加接近现实。在VR红色文化作品中,相关主体通过运用多模态交互方式将更丰富的信息高度集成到作品中,能够促进受众达成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为红色文化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二、VR技术驱动红色文化创作形式创新
(一)艺术表达创新—提升维度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提供沉浸式体验,推动了艺术表达的创新。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三维空间,使观众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自由移动和观察,大幅提升了观众的空间感知度。这种空间的扩展打破了传统二维作品的局限,观众能够从不同角度近距离感受艺术作品,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变,极大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达维度。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优化空间感知、增强交互性、丰富感官体验、革新叙事方式,为艺术表达提供了更多维度的创新空间。
例如,VR电影《追寻长征印记》运用了实拍场景与数字人结合的合成技术,将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进行串联,令观众全方位体验长征。VR互动电影《VR长征》则重点复现了红军翻过雪山的场景。观众能够体验在恶劣的条件下,红军穿越肆虐的风雪,一步步迈向胜利的伟大历程。此外,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立了“5G红色旅游示范区”,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八一”起义的历史背景、意义,实现从“参观者”到“亲历者”和“现场目击者”的身份转换[4]。这类红色题材作品充分利用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和交互性优势,有力地推动了红色文化作品艺术表达的创新与升级。
(二)叙事方式创新—互动叙事
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特性为红色文化的叙事方式开辟了创新路径。VR作品的叙事方式不同于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方式,交互式叙事成为VR作品的一部分,观众可以通过个体选择和行为影响故事的发展。这种高度个性化的观影体验,使得观众每一次观看都充满了新鲜感。
虚拟现实中的互动叙事手法主要包括多线剧情、角色互动、环境探索等。多线剧情是以观众为决策者,在剧情分支时提供交互选项供观众选择,以此决定后续的剧情走向。观众的不同选择会影响剧情的发展方向。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还使观众能体验不同的故事支线。如在互动电影《隐形守护者》中,观众扮演一名中共地下党员,需要在关键时刻选择是否信任某个角色,或者在面对道德和情感的冲突时做出决策,以引出不同的分支剧情。角色互动机制极大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体验感。在虚拟环境中,观众凭借手柄传感器通过触碰虚拟人物的肢体实现与其的互动。例如,在《VR红色景点全景漫游展示之苏维埃政府》中,观众可体验参加广州起义前的中共会议,并与虚拟角色对话,跟随剧中角色了解相关历史。虚拟现实作品通过角色互动丰富了故事的延展方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传统影视作品中无法表现的剧中环境探索。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行走、观察和互动,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使得叙事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丰富了故事的背景和层次。例如,在《VR狼牙山》党建教育游戏中,观众身临虚拟展厅了解历史背景,之后化身革命战士探索战场环境并参与激烈的战斗。观众通过亲身体验历史英雄人物的经历,从而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三)教育形式创新—游戏化体验
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化,创新的教育形式层出不穷。游戏化元素是虚拟现实作品吸引年轻受众的关键,其核心在于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难题和明确的胜负规则,同时融入电影化的剧情叙事,为受众提供一种“心流”体验。受众可以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教育理念。这种深度体验超越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界限,为受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方面,游戏化体验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促进作用。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内推出了一系列颇受欢迎的弘扬主旋律的网络游戏,如《抗日online》《抗战英雄传》《亮剑》《抗战》等[5]。2012年,南京军区携手光荣使命网络共同开发了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事题材游戏《光荣使命》。该作品高度模拟了现代战场环境及解放军实际作战训练场景,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风采。游戏不仅包含了经典的红蓝对抗实战模拟训练,还创新设计了一系列反映现实情境的任务关卡,如抗震救灾等多元化任务,既丰富了游戏内容,也凸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应对复杂多变任务时所展现的能力和责任担当。
这些游戏不仅能吸引年轻一代观众,而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效传递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尽管目前一些相关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广泛的传播。这种游戏化教育模式的普及将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机遇。
三、VR 技术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创新
(一)多媒体集成丰富平台品类
虚拟现实技术集成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内容,创造了丰富且新颖的品类,为用户提供了多元化的视听体验。其中,以VR影视剧、VR游戏、VR数字展馆为主要类型。
VR影视剧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一部VR影视剧可同时上线网页端、桌面端、主机端、移动端等多平台,实现全面的跨平台传播。例如,VR红色电影《有盐同咸》上线UtoVR平台,可在无VR设备的情况下通过电脑及手机进行VR放映。当前,VR游戏主要集中在桌面端和移动端两类平台,桌面端的VR游戏以丰富的内容、精致的画面为特点。例如,《巴浦洛夫》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卫国战争为背景的多人在线沉浸式VR射击游戏,具有优秀的画面效果及互动体验。而一体机移动端的VR游戏则更注重便携性和易用性,不依托高性能电脑主机进行运算,更易于大众传播,如基于Pico的平台作品《红色物质》《方寸幻镜》等。VR数字展馆则进一步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基于3D扫描和重建技术,数字展馆能够将现实世界中的艺术品、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转化为虚拟环境中的影像。用户可以在虚拟展馆中自由漫游,通过手势或语音与展品进行互动。VR数字展馆是目前应用平台最广的一类VR作品,可广泛架设于网页端、桌面端、主机端、移动端,以及实体展馆的影像屏幕等各类设备及平台。
这些创新的虚拟现实平台在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VR技术,红色文化得以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群体。这些平台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使用户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历史,而且通过互动性的内容设计,激发用户的参与感和探索欲,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此外,虚拟现实平台具有可访问性,使得红色文化能够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为传统红色教育和文化传播提供新的途径,为红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虚拟导览增强个性化体验
步入新媒体时代以来, 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拥有一定的信息选择权。受众主体性的提升和“信息反馈”机制的完善使传统的单向度传播模式发展为交互式传播模式[6]。虚拟导览技术支持在虚拟展厅中为用户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导览服务。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导览路线和讲解内容,这种个性化的选择机制增强了用户的体验感。一些智能化导览系统允许用户通过语音识别技术与AI虚拟导览员进行实时对话。虚拟导览员根据用户的反馈,提供更加贴合用户需求的讲解,从而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服务。这种交互方式不仅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还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和有效。
例如,广东省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武汉自然博物馆等相继推出了AR虚拟导览服务,参观者戴上AR眼镜便能看到虚拟文物,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此外,虚拟导览系统具有智能推荐功能,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偏好和反馈,自动推荐相关红色文化内容。通过虚拟导览系统,用户不仅能够获得相关知识,还能在情感上与红色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联系。这种个性化的内容分发机制能够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从而更有效地传播红色文化,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三)在线社交促进交流分享
在线社交机制不仅能够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分享,还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在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中,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单向的,观众在接收信息时缺乏互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而VR技术通过构建在线社交平台,能够打破这种局限,使用户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些虚拟社交平台上,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虚拟形象,与其他用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再仅限于语言,还包括肢体动作和表情,使得交流更加自然和真实。用户不仅可以分享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感受,还可以听取他人的观点,从而实现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和有效。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创作的红色文化相关作品,如摄影、绘画、诗歌、音乐等,也可以分享自己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这种分享不仅能够激发用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播中来。通过分享和交流,红色文化可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传播,形成积极的社会效应。
四、结语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虚拟现实技术以其沉浸式体验和交互性优势,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开辟了全新的路径。通过沉浸式三维空间、第一人称视角、多模态交互等创新方式,虚拟现实技术不仅重塑了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还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形式也不断革新。虚拟现实技术促进了教育形式的游戏化转变、传播平台的多媒体集成,增强了虚拟导览带来的个性化体验,以及在线社交的交流分享等。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地走进大众视野,还深化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必将为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在激励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基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栋盛,孔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下沂蒙红色文化虚拟场馆的构建研究[J].建筑科学,2023(09):171.
[2]张伟,吴晶琦.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及发展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1):60-68.
[3]周凯,杨婧言.数字文化消费中的沉浸式传播研究:以数字化博物馆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21(05):213-220.
[4]于明艳.VR技术下的红色文化记忆构建[J].晋阳学刊,2020(06):132-135.
[5]胡建斌.叙事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主题游戏的设计[J].四川戏剧,2022(06):127-129.
[6]雷波.地方性红色文化的VR影像传播[J].电影文学,2018(1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