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在教育出版领域的使用及应对策略

2024-11-14 00:00:00王晨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1期

[摘要]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教育出版领域的广泛关注,不仅为教育出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还带来了诸多挑战。研究在分析ChatGPT在教育出版领域的具体使用场景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内容筛选、个性化教育资源应用、多媒介融合创新和内容安全审核等方面的局限性,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细化筛选标准、定制课程内容、多元媒介融合创新和严格内容审核等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出版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ChatGPT;教育出版领域;使用策略;应对策略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ChatGPT作为一种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教育出版领域亦不例外[1]。教育出版作为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面对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正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以提升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效率。ChatGPT的引入虽然为教育出版的内容创作、资源整合和学习体验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暴露其在内容筛选、媒介融合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ChatGPT在教育出版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局限性,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促进教育出版的智能化转型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ChatGPT在教育出版领域的使用场景

在教育出版领域,ChatGPT的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智能内容创作、辅助教材编写、个性化学习材料的生成,以及学术资源的多语种翻译等方面。其中,ChatGPT在智能内容创作方面展现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能够有效辅助教育出版物的内容生产[2]。ChatGPT具有自动生成内容的能力,能够大幅提高内容生产效率,缩短出版物的更新周期,从而满足市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ChatGPT在教材编写中能够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提供精准的知识点讲解和教学策略建议,帮助编写者构建更符合教育教学需求的教材内容结构。ChatGPT在生成个性化学习材料方面也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利用ChatGPT,出版社能够根据不同学习者的需求生成定制化的学习资源。ChatGPT在学术资源的多语种翻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助力出版物实现国际传播,扩大其全球影响力。

二、ChatGPT在教育出版领域的应用现状

(一)内容筛选标准不够清晰

当前,出版社使用ChatGPT生成内容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内容筛选标准,这导致出版物内容质量不稳定。对教育出版物而言,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至关重要,然而,内容筛选标准的不够清晰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用户对出版物的信任度。当前,教育出版领域的内容筛选多依赖于人工审查,不仅人力成本较高,还存在人为主观判断的局限性,导致出版社较难对内容进行精准的质量控制,使得一些生成内容在逻辑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方面存在不足。

(二)个性化教育资源应用有限

当前,在教育出版领域中,教材、教辅以及在线课程的个性化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内容定制化程度不高和学习路径缺乏多样性。虽然ChatGPT具有生成多样化内容的优势,但其在教育内容的定制化方面仍存在局限性,即难以精准捕捉并响应不同学生群体的独特学习需求。当前,教辅以标准化内容为主,部分出版社未能有效利用ChatGPT的内容生成能力来创建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导致教辅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例如,部分出版社面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难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三)多媒介融合创新不足

在教育出版领域,ChatGPT在多媒介融合创新方面的能力尚显不足,尤其是在整合文本与视频、音频及互动性内容以优化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其应用不充分,限制了教育出版的全面升级与个性化发展。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出版物逐渐向多媒介融合方向发展。然而,ChatGPT在生成非文本内容时的能力有限,较难满足现代教育出版物对多媒介内容的复杂需求。例如,在教育出版领域,数字化教材需要融合多种媒介形式,然而ChatGPT的主要功能为文本生成,在多媒介内容的整合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出版社在开发具有高度互动性和多样化表现形式的教育资源时,难以充分发挥其潜力。

(四)内容安全审核机制有待完善

在教育出版领域,内容的安全性是确保出版物质量的关键因素,内容安全审核机制有待完善表明目前出版社在应用ChatGPT进行内容创作时仍然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在教育出版领域,部分出版社面临严峻挑战,其内容安全审核机制尚不健全,难以有效甄别由各类工具生成的内容中的错误信息,这降低了教育出版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ChatGPT生成内容依赖于大规模的数据训练,所使用的数据来源广泛且质量参差不齐,容易导致生成结果中出现与教育目的不符的内容。例如,某些内容可能包含过时的科学知识、不符合教育方针的观点,甚至是带有偏见或歧视色彩的表述。

三、ChatGPT在教育出版领域的应对策略

(一)细化筛选标准,优化出版内容

针对内容筛选标准不够明确的问题,出版社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ChatGPT生成内容的筛选和使用标准,以提升出版内容的质量[4]。首先,出版社应制订《内容筛选标准手册》,明确出版物内容的筛选标准和流程。该手册应根据国家教育政策、教学大纲制订,详细列出内容筛选的各项标准,如科学性标准、逻辑性标准、适用性标准、规范性标准、敏感性标准等。其中,科学性标准确保内容准确、数据可靠;逻辑性标准确保内容逻辑正确、因果关系明确以及层次分明;适用性标准确保内容遵循教育目标、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规范性标准确保内容表达规范、格式正确;敏感性标准确保内容符合政治要求和伦理道德。出版社还可成立由教育专家、学科教师和编辑组成的内容标准委员会,定期审议和更新内容筛选标准,确保其与当前教育需求和出版物质量要求相符。通过制订和应用《内容筛选标准手册》,出版社可以规范内容筛选流程,降低主观判断的影响,提高筛选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二)定制课程内容,满足个性需求

为有效应对当前教育出版领域中“个性化教育资源应用有限”的问题,出版社可利用ChatGPT的个性化推荐功能,通过实施内容定制策略,提供符合不同学习者需求的教育资源,进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教育质量。一方面,出版社可基于ChatGPT的内容生成优势,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内容生成框架,以实现课程内容的精准定制,并根据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划分学生群体,开发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对同一知识点,出版社可以应用ChatGPT生成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版本的学习材料,基础版本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而高级版本则针对学习能力更强的学生,为其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通过应用分层内容定制方式,出版社能够使教材和教辅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出版社应加强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充分利用ChatGPT的内容生成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选择。出版社可以通过与线上教育平台合作,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动态调整学习路径和内容推送策略。例如,线上教育平台可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推荐相应的补充学习材料,从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查漏补缺。此外,为确保策略的有效实施,出版社应积极引进教育技术人才,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结合教育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完善个性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以充分发挥ChatGPT的技术优势,开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资源,提升教材和教辅的质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三)多元媒介融合,增强互动体验

为应对ChatGPT在多媒介融合创新方面的不足,出版社应结合自身实际能力,采用切实可行的策略,提升出版物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体验。首先,出版社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文本与多媒介内容协同开发项目”,通过在内部设立专门的多媒介内容开发小组,以ChatGPT生成的高质量文本为基础,进行二次创作,开发适配视频、音频等多媒介形式的丰富内容素材,以拓宽内容传播渠道,增强用户体验。例如,在开发多媒介教材时,出版社可将ChatGPT生成的文本提供给视频制作人员,由其改编为教学视频脚本,并配合音频编辑人员录制相应的音频,以实现多媒介内容的开发。其次,出版社还应制订基于现有平台的多媒介内容发布策略。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出版社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出版社可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将ChatGPT生成的内容与多媒体资源相结合。例如,出版社可以在自建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上,增加视频讲解、音频课程和互动练习等功能模块,并将此类模块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学习知识。此种方法不仅能够实现多媒介融合,还能有效利用出版社已有的数字资源,降低开发成本。最后,教师作为教材的主要使用者,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有一定的理解,出版社可定期组织开展教师研讨会或培训班,邀请一线教师提供教材使用反馈,分享多媒介教学经验,并根据反馈,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

(四)严格内容审核,确保信息安全

为解决当前教育出版领域中内容安全审核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出版社应采取具体且可操作的措施,确保ChatGPT生成的内容符合教育标准,避免传播不准确或不适宜的信息。

第一,出版社应建立“层级内容审核机制”,将机器审核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确保内容的安全性和准确性[5]。第一层级是利用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初步筛选。出版社可优化现有内容管理系统,应用关键字过滤与深度语义分析工具。这些工具能够精准、快速识别出文本中的敏感词汇、不当表述及与教育大纲相悖的内容,通过预设的关键词库与句式规则,自动标记出须进行人工复核的内容,从而减轻审核人员的工作压力,提升内容审核的效率与准确性。第二层级是由内部编辑团队进行的人工复核。编辑团队根据内容生成的具体场景,对初筛内容进行更为细致的审核,尤其是核查学科知识的准确性和内容的适宜性。第三层级是外部专家审核,针对专业性强或敏感性较高的内容,出版社应邀请教育专家或学科教师进行终审,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第二,出版社应在内容审核中引入分级管理制度,根据内容的风险级别制订不同的审核标准和流程。对一般性内容,如基础知识讲解或通用教育内容,出版社可采用标准化的审核流程,依靠内部编辑团队的专业审核即可。而对专业性较强或敏感性较高的内容,如涉及政治、伦理、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则须采用更加严格的审核程序。出版社可设立专门的审核小组,成员包括学科专家、法律顾问和资深编辑,确保此类内容经过严格审查后方可发布。

第三,出版社应实施“审核人员定期培训计划”,确保审核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包括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内容涵盖最新的教育政策法规、内容审核的标准与方法、处理敏感内容的技巧等。出版社还可与教育行政部门或高校合作,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增强审核人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四、结语

研究通过深入分析ChatGPT在教育出版领域的应用现状,明确了其在内容筛选、个性化教育资源应用、多媒介融合创新,以及内容安全审核方面的局限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我国教育出版行业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出版物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欧阳峥峥,刘小杰,马毓聪,等.学术出版领域关于AI工具使用的应对策略探析:以ChatGPT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4(05):54-62.

[2]周粟.ChatGPT对我国教育出版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出版,2024(07):27-34.

[3]彭玺,刘晓琰,肖颜.生成式AI助力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建议[J].数字出版研究,2023(S2):16-20.

[4]程秦豫.大模型时代下教育融合出版产品发展展望[J].出版广角,2023(21):72-75.

[5]王真真,李乾丙,王雪莲,等.AI背景下智慧体育教育出版的知识服务转型路径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4(03):1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