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双一流”背景下新农科建设的内涵与需求入手,分析高校农业期刊服务新农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发现,当前高校农业期刊服务新农科建设存在期刊定位不准、“小作坊”式运营模式普遍、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强化服务意识,明确服务定位,为新农科建设布局谋篇”“树立‘质量第一’办刊理念,以高质量办刊服务新农科发展”“依托‘集群化’办刊,助力高校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强数字化传播,构建自主品牌国际传播平台,助力高水平学术成果传播”“促进产学研合作,助推新农科建设成果转化”的高校农业期刊服务新农科建设的路径,以期为高校农业期刊服务新农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新农科;高校农业期刊
“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相关主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以一流学科为切入点,能否建成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败的关键。高校农业期刊作为新农科建设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在推动农业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农业期刊是传播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发现和培养新农科学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引导广大涉农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新农科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高校农业期刊作为农业高校学术成果展示和交流的重要窗口,在服务新农科建设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为顺应新时代“双一流”背景下农业高校新农科发展需要,高校农业期刊应按照国家要求,创新服务形式,提高办刊质量,助力新农科发展和“双一流”农业高校建设。
一、“双一流”背景下新农科建设的内涵与需求
(一)新农科建设的内涵
2018年11月13日,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发展新农科理念,并指出各高等院校要“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推出一流金课、实施一流认证、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以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1]。2019年6月28日,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召开并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对新农科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该研讨会指出,新农科建设要开创“三条路径”,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新路,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2]。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更好地支撑服务农业强国建设[3]。新农科建设指在新时代背景下,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对传统农科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新农科体系。新农科建设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旨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新农科建设的需求
在新时代,新农科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人才培养需求。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提升写作能力。新农科建设旨在培育具有宽阔学科视野、坚实专业功底与卓越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其中,强化核心写作能力被视为达成此目标的关键要素。第二,科技创新需求。在农业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关键核心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借助期刊平台的强大助力。新农科建设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攻克农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这要求农业高校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此过程中,期刊对关键核心成果具有审核把关作用,可有效提升核心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后续成果转化。第三,社会服务需求。农业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化,关键在于依托其农业期刊所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新农科建设需要强化农业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这要求农业高校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合作,进而推动农业科技普及和农业产业发展。
二、高校农业期刊服务新农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校农业期刊服务新农科建设现状
目前,全国涉农“985”“211”和“双一流”高校均已将期刊建设列为发展新农科的重要战略布局,并高度重视期刊高质量发展[4],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高校农业期刊数量持续增加,质量逐步提高,部分高校农业期刊在国内外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新农科建设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这些期刊汇聚众多优秀的学术成果,为农业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推动着农业学科不断发展。第二,特色栏目形成与优化。部分高校农业期刊结合高校学科优势和科研特色开设了一系列特色栏目。例如,《农业生物技术》栏目展示了前沿的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农业资源与环境》栏目聚焦农业可持续发展,旨在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农业经济管理》栏目则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理论和管理策略。这些特色栏目为新农科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展示窗口,丰富了高校农业期刊的内容。第三,数字化建设初见成效。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高校农业期刊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在线投稿系统,实现了稿件的在线处理和期刊的在线阅读,极大地提高了期刊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二)高校农业期刊服务新农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期刊定位不准,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学科布局总体设计
其一,定位不准。当前,以学术服务为核心的高校农业期刊发展新时代已经来临,这要求各高校农业期刊找准定位,积极谋划,为新农科建设布局谋篇。然而,我国部分高校农业期刊学科范围和学术定位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典型定位,以“地域+学科/研究方向”为刊名和以“大学/学院名称+学报”命名的高校农业期刊较为普遍,以“学术”定位为主的期刊占比较大,而非特色、非典型的期刊定位和学科布局缺乏总体设计,导致期刊缺乏竞争力。同时,部分期刊发展与学科发展不相适应,连接紧密性不强,导致高校农业期刊在学术传播和本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视[3]。其二,服务意识不强。当前,部分高校农业期刊编辑对新农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服务新农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小作坊”式运营模式普遍,专业化办刊资源有限,制约期刊服务水平发挥
其一,“小作坊”运营模式。当前,各高校“单打独斗”小规模式的“小作坊”运营模式普遍,办刊小而分散,办刊力量薄弱,难以为新农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严重制约了高校农业期刊在新农科建设中的服务效能。其二,人才缺乏。高质量期刊需要专业的办刊人才。当前,各高校农业期刊缺乏专业办刊人才,个别期刊甚至存在除主编外,只有1名编辑或全部由科研人员兼任编辑的现象,这严重制约了高校农业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其三,经费有限。主管主办单位投入经费有限,部分高校农业期刊仅靠项目经费资助办刊,难以实现期刊正常运营。
3.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少自主品牌的高质量国际传播平台
其一,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当前,高校农业期刊与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发挥自身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作用。在传播渠道上,高校农业期刊的传播主要依赖传统的纸质期刊出版与官方网站,对社交媒体等新兴的、更为广泛的传播渠道利用不足。这一现状限制了高校农业期刊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进而使得期刊在服务新农科建设方面的实施手段显得较为局限。其二,缺少国际传播平台。高质量国际传播平台是提高高校农业期刊国际影响力,服务新农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内部分期刊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少自主品牌支撑的高质量国际传播平台。尽管已有部分期刊通过与国际出版商携手合作,采取“借船出海”的方式初步实现了国际传播,但这种模式因缺少自主可控的高品质国际传播平台,导致期刊在保障自身权益方面遭遇挑战,同时制约了其经营与出版模式的革新与发展。
三、高校农业期刊服务新农科建设的路径
(一)强化服务意识,明确服务定位,为新农科建设布局谋篇
第一,高校农业期刊要提高编辑对新农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高校农业期刊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组织编辑学习新农科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让编辑充分了解新农科建设的内涵和需求,以增强编辑服务新农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期刊的整体质量。第二,高校农业期刊要明确期刊的服务定位。高校农业期刊应紧密结合高校学科特色和新农科建设的需求,精准定位期刊的服务重点和发展方向,以期为新农科建设提供精准的学术服务。在学科范围和学术定位上,高校农业期刊应深入挖掘本校的优势学科资源,避免同质化现象,突出自身特色。例如,若高校在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其农业期刊可着重聚焦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学科布局上,高校农业期刊应具备全局视野、长期思维,时刻关注新农科建设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以提前规划期刊的选题方向。
(二)树立“质量第一”办刊理念,以高质量办刊服务新农科发展
高校农业期刊应优化刊载内容,服务新农科发展建设。第一,优化栏目设置,推动学科融合。高校农业期刊应重点关注新农科交叉学科和新兴领域,如开设《智慧农业》《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等栏目,推动农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新农科交叉学科研究成果提供展示平台。第二,加强特色栏目建设。高校农业期刊应结合高校学科优势和科研特色,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栏目,如《农业遗传育种》《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提高期刊学术竞争力。第三,提高稿件质量,打造精品高校农业期刊。其一,加强选题策划。高校农业期刊应聚焦新农科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编辑和专家学者进行选题策划,以核心编委团队引领期刊发展,充分发挥编委作用,注重选题组稿质量[5]。其二,严格规范审稿流程。高校农业期刊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审稿制度,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审稿,确保稿件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第三,加强作者队伍建设。高校农业期刊应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写作培训等活动来提高作者的研究水平和写作能力,进而培养高素质农业期刊作者队伍。
(三)依托“集群化”办刊,助力高校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和科学数据共享利用。打造科技期刊发展集群,构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共享优质学术出版资源是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一流科技期刊和一流新农科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科技成果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基础[6]。高校农业期刊采用集约化办刊模式,可以有效整合期刊资源,以更好地服务新农科发展。在构建线上学术平台方面,国内部分期刊已走在了前列,如由《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牵头、联合国内权威农业期刊搭建的“中国农业期刊网”,覆盖全国近500种农林牧渔等类别的学术期刊[4],实现了中国农业期刊的一体化、集约化管理,该平台使得各类农业期刊相互融合发展,提升了高校农业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了期刊服务促进新农科发展的目的。
(四)加强数字化传播,构建自主品牌国际传播平台,助力高水平学术成果传播
现今,期刊传播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互联网为业态形式的数据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为适应网络化媒体业态发展新趋势,各高校农业期刊应顺应潮流,不断利用数据媒体手段来创新办刊模式,助力高水平学术成果传播,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其一,做好网络化新媒体工作。高校农业期刊要探索多形式媒体传播路径,树立期刊形象,提高期刊文章曝光率,扩大期刊读者群体。其二,依托可用资源。高校农业期刊要运用好微信公众号、农业高校网站、国内国际重大学术会议等传播媒介,及时发布期刊的最新动态和优秀论文,实现期刊的网络化、多点化全覆盖式宣传,扩大期刊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期刊的精准传播、精准推送。各高校农业期刊应紧抓机遇,立足实际,跟紧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期刊在新媒体业态的主动权,助力高水平学术成果传播。
高校农业期刊国际化传播的核心是建立具有自主品牌的高质量国际传播平台。在现有“借船出海”模式下,高校农业期刊应不断借鉴国际合作平台的先进出版经验,如施普林格·自然、爱思唯尔、科爱、威立等,构建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传播平台,加强海外出版发行,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推动顶级高校农业期刊与自主品牌国际传播平台相互赋能与协同发展。
(五)促进产学研合作,助推新农科建设成果转化
第一,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农业期刊精心策划并举办形式丰富的学术研讨会和产学研对接活动,如产学研对接会,能够搭建一个稳定且高效的交流平台,紧密连接农业高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等。产学研对接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桥梁,有效促进了科研项目与实际生产需求之间的精准匹配与对接。例如,高校农业期刊可以举办以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为主题的对接会,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加速成果转化。第二,关注农业产业需求。高校农业期刊及时了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至关重要。高校农业期刊可构建产业调研体系,定期对农业企业及生产基地进行访问,以深入洞悉实际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并据此策划相关专题研究与技术推广活动,确保内容与需求的高度契合。例如,针对当前农业产业智能化发展的趋势,高校农业期刊可组织专题研究智能农业设备的研发与应用,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第三,加强与农业企业合作。高校农业期刊应积极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研发、技术咨询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在科技研发方面,高校农业期刊应结合农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和高校的科研优势,共同攻克技术难题。高校农业期刊开展技术咨询能够为农业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同时,高校农业期刊通过与农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能够推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最终助推新农科建设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近年来,在国家期刊发展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各高校农业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高质量高校农业期刊引领新农科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各高校农业期刊应继续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刊理念,传播先进思想,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科技发展,“强化服务意识,明确服务定位,为新农科建设布局谋篇”“树立‘质量第一’办刊理念,以高质量办刊服务新农科发展”“依托‘集群化’办刊,助力高校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强数字化传播,构建自主品牌国际传播平台,助力高水平学术成果传播”“促进产学研合作,助推新农科建设成果转化”,不断推动高校农业期刊内涵式发展。未来,高校农业期刊应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传承中取得新突破和成效,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推动我国新农科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云南大学召开[EB/OL].(2018-11-15)[2024-09-10].http://www.news.ynu.edu.cn/info/1095/24856.htm.
[2]新农科建设吹响“开工哨” 全国50余所涉农高校发布《安吉共识》[EB/OL].(2019-06-29)[2024-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07/t20190701_388410.html.
[3]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EB/OL].(2022-11-28)[2024-09-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3863/202212/t20221207_1023667.html.
[4]秦梅,袁文业.我国涉农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中国农业大学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07):949-956.
[5]刘岗,魏海明,王婉,等.编委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03):239-243.
[6]中国科协组织召开科技期刊集群发展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研讨会[EB/OL].(2022-03-29)[2024-09-10].https://www.cast.org.cn/xw/TTXW/art/2022/art_d92d0aedddba4efcac69bf2888d304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