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是应对期刊危机和贯彻开放科学理念的产物,具有多元化出版模式、以贡献者收费为主、开放性同行评议、选稿范围广、由学术出版商或者专业学会经营等特征。文章认为,为了应对同行评议改革带来的“倾倒场效应”和文章处理费的“作者负担窘境”,有关主体要引导出版机构汲取开放获取出版的国际经验,建立健全不同主体的利益平衡机制,促进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大力建立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体系的同时,把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治理纳入规范化轨道,夯实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底线。
[关键词]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开放性同行评议;收支模式
当前,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对全球学术出版模式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自2006年起,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简称PLoS)等一批新型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涌现,其被视为解决期刊危机和贯彻开放科学理念,加速科技创新、丰富教育资源、公平取用知识,优化学术传播与出版生态的重要抓手。根据《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开放获取指学术文献可以在公共互联网无偿获取,允许所有用户自由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链接,并建立索引、导入数据,将文献用于合法用途的理念[1]。它强调通过一种新型出版模式,使作者不必依赖出版机构就可在线发表论文,使读者可以享受以免费为特征的无偿开放利用(Gratis OA),或者以创用CC授权条款附加使用权为特征的自由开放利用(Libre OA)。
在国际上,鼓励和促进开放获取出版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发展趋势。例如:欧洲在开放获取出版计划“Plan S”基础上推出《钻石开放获取行动计划》(Diamond OA);美国出台《确保自由、立即且平等取用联邦资助研究产出备忘录》(俗称“尼尔森备忘录”);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欧洲“Plan S”倡议。截至2023年底,全球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指南(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简称DOAJ数据库)收录的科技期刊数量已达14305种,其中包括近200种中国科技期刊[2]。2023年,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典藏数据库的营利额在全球科技期刊市场占比9%,市场规模约11亿美元。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显示,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在市场上具有巨大潜力,成为全球开放获取出版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现有国内研究大多聚焦微观视角讨论开放获取出版的期刊特质与发文经验等,未从宏观视角分析开放获取出版体系的优缺点与改革难点。如何顺应国际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趋势进行改革,寻求学术流通与出版经营的利益协调,成为学界和业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
(一)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历程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是应对期刊危机和贯彻开放科学理念的产物。一方面,科技期刊订购费用的不合理上涨与出版机构的投稿垄断催生期刊危机。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arXiv预印本服务器、基于E-biomed方案的PubMed Central等新型学术出版模式。另一方面,促进共享资源与合作研究的开放科学理念融入学术传播与发展。这种理念主张“科学的开放性让科学发现得以成为公共知识”,强调同行间公正无私的评价和研究结果自由公开的交流,并形成全人类共享科研成果与知识的学术交流生态[3]。
在21世纪初,《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2002)、《开放获取出版贝塞斯达宣言》(2003)和《关于自然与人文科学知识的开放获取的柏林宣言》(2003)等所谓“3B宣言”,正式开启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实践之路。在此框架指引下,国际各界鼓励出版机构释放版权人将其作品授予他人利用的权利,促进知识与文明的发展。例如:美国对开放获取出版提出发展与规划建议,出台有“霍德温备忘录”“尼尔森备忘录”,进一步扩大开放获取出版范围;发展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成为欧洲学术出版改革的重要策略,2022年,法国国家研究机构(ANR)、德国研究基金会(DFR)、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等牵头发起《钻石开放获取行动计划》(Diamond OA),加大出版机构的成本负担责任,充分释放作者与读者的权利自由。
(二)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主要特征
第一,多元化出版模式。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一般采取开放获取出版、开放获取典藏、混合开放获取、最大开放获取等多元化出版模式。具体来说:金色开放获取出版方式(OAJ)即仿照传统科技期刊的模式,将论文以电子化方式出版,免费供读者阅读,而出版成本由作者或赞助机构担负;绿色开放获取出版方式(OAP)即采取与传统科技期刊不同的模式,将科研成果存放于机构、学科领域的典藏数据库,供读者免费取用;混合开放获取出版方式(OAH)即论文在付费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专栏内发表,在开放授权下对所有公众开放;钻石开放获取出版方式(OAD)指在金色开放获取出版(OAJ)之下设立对读者与作者双向免费的子刊,由出版机构、高校提供稳定的资助。
第二,以贡献者收费为主。无论何种出版模式,都是将传统学术出版的读者付费转变为以贡献者收费为主的多元收支模式,由读者和作者共同承担学术出版成本。具体如下。一是贡献者付费模式(Contributor—pay model),即由作者自行支付文章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简称APC),维持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运营,由于作者从中可以获得学术名声与晋升机会,因此具有付费的积极性。其中,少数知名大型出版机构主办的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收取的文章处理费较高,由作者或者研究机构承担费用。二是转向模式(Conversion model),即除了无偿提供一般性、共识性资源,还对分类、专业性资源提供收费的增值服务。另外,自行利用学术资源是无偿开放获取的,但是若要运用学习管理平台进行辅助学习则是需要付费的。三是会员模式(membership model),即由一群出版机构组成联盟,通过缴纳会员费、捐款或者成立基金的方式为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募集资金。
第三,开放性同行评议。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主张实现同行评议开放化,用科学社群的群众智慧取代专家智慧,重视科学社群成员辩论、协商判断科研成果的价值[4]。基于这一理念,一方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降低出版前同行评议的强度,采取偏重研究方法的科学合理性与伦理的“低选择性审查标准”(low selectivity review criteria),即只要一篇稿件的研究方法合理,执行过程没有明显科学问题且符合伦理相关规范,就能通过审查。这有别于传统稿件审查一并评估研究题目与结果的新颖性、重要性与应用性的做法。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注重科学合理性与伦理层面的审查标准,使论文更有机会被成功出版,论文接收率和刊发速度都明显高于传统科技期刊。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强化出版后同行评议机制,即在论文刊发后,让具有专业背景的科学社群依据引文表现、计量指标、网络分享情况等要素,对科研成果的新颖性、重要性、应用性等价值做出评判。具体包括:授权有资质的研究者在科技期刊官方网站留言;经营类似“期刊俱乐部”的平台为研究者与作者提供公开交流的渠道,如PubPeer(https://pubpeer.com/);利用数据科学公司Altmetric提供的网络计量学数据进行评价等。
第四,选稿范围广。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选稿范围广,有利于克服科学研究的再现性危机。再现性危机指科研成果经不起重复研究的考验,因科研过程不公开、科研行为不端等而无法重现。为了解决再现性危机,出版机构要遵循开放科学的实践理念,在论文出版时一并开放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或者发表具有补充性、复制性或验证性的科研成果[5]。与传统科技期刊相比,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利用作者授权开放的研究资源,重新检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并通过复制性研究,为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提供更多支持证据,与传统科技期刊选稿范围形成互补,具备独有的学术传播价值。
第五,由学术出版商或者专业学会经营。大多数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一般由学术出版商经营,如Elsevier、Springer Nature、SAGE、Taylor & Francis Group等,还有一部分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则由专业学会出版,如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等。这是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有别于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的最大特征。有学者指出,掠夺性期刊与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主要差异在于掠夺性期刊缺乏学术可信度(academic credibility),由于经营主体的经营质量缺乏保障,作者难以享受到应有的同行评议与出版服务,而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享有其主办单位的盛名,并以此吸引作者投稿。
二、国际上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同行评议改革带来的“倾倒场效应”及其克服
传统的同行评议机制主要由少数审稿人来决定论文的价值,学界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专家遴选欠缺足够的透明度,可能导致审查意见的专业性、公平性、客观性受损。为了加强透明公开的专家遴选程序建设,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将论文价值的判断权交由具有学术专业背景的科学社群,经由集体讨论来凝结共识。然而,这仍然存在审查的不足。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承担出版前同行评议的部分编辑、审稿人专业水平不足,不利于保障审稿流程的质量与结果可信度。目前,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征稿与审查任务繁多,然而由于专业编辑数量有限,且不同于传统科技期刊对主编、编委会成员的高要求,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对兼职编辑缺乏严格的推荐与遴选程序,也不要求其具备相关的实务经验,甚至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士参与审稿的情况。美国化学学会的主编就曾揶揄,在开放获取出版发表的很多论文其实根本没有经过同行评议,而只是“让专家看过”而已[6]。第二,编辑、审稿人与作者的角色重叠,影响稿件审查的中立性。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部分兼职编辑、审稿人既作为“知识把关者”,又身兼“知识创造者”。这种角色重叠会损害稿件审查的中立性,不利于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健康发展。例如,据科学媒体Retraction Watch报道,有作者在2022年十个月内向PLoS期刊投稿40多篇论文,其背后就存在兼职编辑、审稿人不当操控出版前审查程序的问题[7]。可见,编辑与审稿人的“学术守门人”职能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出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成为低劣论文“倾倒场”的可能。如何应对审稿人资质把关不严,审查标准宽松,兼职编辑、审稿人与作者身份重叠,约束不当审稿行为,维护出版前审查程序的正当性,确保出版品质值得有关主体探究。
从实践来看,同行评议实现“开放化”与“学术守门人”“学术伦理”等价值取向的总体协调成为大势所趋。有关主体要从以下方面施力。一是不断严格审稿人的推荐与筛选程序。科技期刊固有的认证功能指让读者确认所发表的论文是经过一定质量、一定过滤机制处理的。为了实现这种认证功能,有关主体要引导出版机构不断严格规范审稿人的推荐与筛选程序,明确兼职编辑、审稿人应当具备的学术共同体责任资质,使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具备完善的同行评议程序。二是重视出版前审查。有关主体要引导出版机构将出版前审查纳入科研成果的重要性与应用性评价标准,并且降低全年的刊载量,如Cogent Arts & Humanities与Cogent Psychology,一年内的刊登篇数不超过100篇。三是完善出版后审查程序。有关主体要引导出版机构构建渐进性、多层次的审查责任配置结构,确保科研成果的科学完整性。有学者形象地将出版后审查程序比作“基础设施”,认为出版机构把出版后的科学社群取代出版前的审稿人并将其作为“知识把关者”,应当提供一个健全、透明且值得信任的评价制度与环境,在推动作者与读者交流上积极作为,真正落实出版后的同行评议机制[8]。在这个“基础设施”中,出版机构不仅要建立健全在科技期刊官方网站提供留言或标记等功能,也要促进作者与读者交流,确保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机制的有效运作。四是强化科学创新伦理约束。有关主体要引导出版机构严格制订相关出版伦理要求,保证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尼尔森备忘录” 要求开放获取出版的出版机构提供科学研究诚信计划,规范所有作者及共同作者的姓名、所属机构、资金来源、数字永久标识符等。
(二)文章处理费的“作者负担窘境”及其应对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有别于必须支付费用才能取得全文的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其在论文均为免费公开的前提下,将出版成本从读者等需求方转移至作者等供应方负担。然而,其中金色开放获取出版方式、混合开放获取出版方式等向作者收取较高文章处理费的做法,逐渐受到社会关注。文章处理费主要是开放获取出版基于编辑工作、技术支持、文章排版制作、期刊营销、客户服务等需要,向作者收取的出版费用。据统计,文章处理费计价方式可归纳为两种模式:一是在对论文进行整体计价收费时,出版机构采取“固定文章处理费金额”和“文章处理费与出版费加总”等方式;二是在对限制流通论文的计价收费时,出版机构以论文开放的不同程度作为计价标准,采取“依照文章出版授权组合”,即“依照开放时间”和“依照是否快速出版”等标准进行阶梯收费。其中,以采取“固定文章处理费金额”的开放获取出版数量最多[9]。一般而言,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文章处理费略低于乃至追平传统科技期刊的费用,金额介于单篇论文100至6000美元,以2000美元为最为普遍。据相关调查,这种文章处理费在以每年不低于3%的速度上涨。
学界和业界原本期望通过发展开放获取出版的出版模式,有效抑制高涨的期刊订阅费,解决学术传播的资金障碍,然而在实践中,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在不向读者收取订阅费的情况下,势必另寻出路以维系运作,进而导致出版机构向作者或其所属机构收取一定的文章处理费。有部分学者认为基于知识自由与公众利益,作者会愿意支付相关费用。也有部分学者对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实施意义与推广成效持质疑态度,担心其营收模式可能造成另一种价格垄断且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先让开放获取出版成为出版机构的重要获利来源,再去填补旗下其他传统学术期刊的财务缺口[10]。然而这会造成学术出版市场的规模经济与马太效应,在壮大出版机构的获利版图之余,可能对资金不足的学科、缺乏基金支持的科研成果和作者形成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拉大科学研究差距。据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2022年调查显示:大部分研究者没有支付APC的预算;曾经支付APC的研究者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研究者认为文章处理费的偿付有难度;超过四分之三的研究者表示需要挪用购买材料、设备的经费。面对文章处理费的“作者负担窘境”,有关主体要采取以下积极对策。
一是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促进开放获取出版改变高度依赖收取文章处理费的营收模式。也就是说,有关主体要引导出版机构遵循政策,积极探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多元化营收模式。例如,欧洲“Plan S”计划要求政府或公立研究机构资助的科研成果不得在混合开放获取出版上出版,避免出版机构对作者及其所属机构进行双重收费获利。“Plan S”计划在修订指南中指出,后续会讨论文章处理费设定的实际出版成本是否合理。二是由大学机构或研究单位为作者集中提供资助。换言之,有关主体要引导出版机构积极联合各方力量,拓展渠道,调动各方积极性,解决文章处理费的“作者负担窘境”,探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多元化收支模式。例如,在欧洲,已有“欧洲开发研究组织”(Open Research Europe)等研究单位通过建立中央基金41da6077aa7b4bdb4947ffdf3a20a1b56802a353348c906a4c1f814ee19fbfbf(central fund)方式,集中管理研究经费和资助作者。三是调整传统科技期刊与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之间的经费占比,调动作者的投稿热情。由于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学术影响力不高、对作者的职称晋升等影响有限,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资助缺乏兴趣和需求。因此,有关主体要引导出版机构鼓励作者投稿,与各方联合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例如:美国与加拿大的一些学术联盟组织发起“传承理念计划”(Pay It Forward,简称PIF计划),探索从订阅传统科技期刊的费用中划拨一部分,供开放获取出版的订阅与论文发表之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多家研究型大学在2019年停止订阅爱思唯尔(Elsevier)的数据库[11],将节省的资金大多用于增加订阅开放获取出版,并资助科研人员,帮助其解决文章处理费问题。
三、启示
随着科学开放共享功能日益凸显,开放获取出版给学术出版带来重要变革,学术传播与出版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深刻变迁。在全球知识商品化的浪潮中,开放获取出版成为保障学术知识公共化、优化学术传播与出版生态的重要举措。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具有论文开放性、高度可见性、公平取用性、快速出版性,有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传播、讨论与共享,并且契合国家促进科学研究开放取用的政策精神。然而,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也存在不足,包括:在出版内容质量上,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学术价值不高等;在审查出版程序上,同侪评阅缺乏、审查程序和编辑出版程序不透明、审查标准不统一等;在文章处理费相关营收模式上,高度依赖性和不公平性问题凸显,这不利于纾解期刊危机,使贯彻开放科学理念的效果大打折扣。值得注意的是,解决同行评议改革带来的“倾倒场效应”与文章处理费的“作者负担窘境”成为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改革的新动向。具体到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一方面,有关主体要以制度督促出版机构提升出版前审查门槛,完善出版后审查程序,优化同行评议程序;另一方面,有关主体要通过政策协调和资金支持,缓解文章处理费的“作者负担窘境”,把作者从相关出版机构营收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此外,有关主体还要从论文投稿的局部规范转向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体系的整体构建,妥善处理好学术流通与出版经营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合理的规则,借鉴国际上相关的改革经验,凸显共性趋势。
第一,建立健全不同主体的利益平衡机制,促进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有关主体要实现出版机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必须考虑周全,做好制度设计。一方面,有关主体要以加速学术传播、公平取用知识、丰富出版资源作为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体系的社会效益目标,保持和扩大著作权之外的公共领域,避免出版机构因作者的著作财产权益转让过度而影响社会整体的创新效益。另一方面,有关主体要引导出版机构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收支模式,促进收支模式的成熟,形成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中国模式”。倘若出版机构仅将科技期刊开放而缺乏报酬回馈,会遭遇收支平衡方面的困难,不利于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从现状来看,我国出版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数量有限,涉及学科领域较狭窄,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资源短缺与科研成果发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导致部分优秀科研成果的科技首发权流失到国外[12],而究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出版机构尚未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收支模式。同时,由于缺乏合理的多元化收支模式,出版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高度依赖传统的读者付费方式,不利于探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有效路径。具体来说,从需求端来看,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统计,在2011—2021年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论文发表数从25235篇增长到238771篇,年均增长率为25.2%,占论文发表总数的三成以上[13]。可见,我国已成为国际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主要作者来源国,诉诸作者的贡献者付费模式具有一定的实施可行性。从供应端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九十五条提出,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强调,不断完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基于此,有关主体亟须引导出版机构结合国内的实践需求,学习国际上相关经验,通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组建中国版的“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会员联盟”与“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发展基金”等,联合社会力量,利用举办学术培训、提供数据分析服务等方式,探索转向模式、贡献者付费模式等多元化的收支模式,尤其是针对论文发表与自主创新需求来优化科技期刊资源供给,在出版运营与学术传播之间做出灵活调整[14]。
第二,把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治理纳入规范化轨道,夯实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底线。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要求,筑牢学术诚信和出版伦理底线。211家中国科协全国学会联名发布的《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倡议广大论文作者、审稿人和编辑出版人员共同遵守科研活动规范,恪守出版伦理道德,严守论文评审要求,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目前,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是学术出版的“双刃剑”,既为学术传播开拓崭新路径,也让学术研究沾染商业气息,在出版质量与科研诚信方面带来挑战[15]。因此,有关主体要严格加强出版机构出版伦理治理,使出版机构承担并履行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科研诚信之责任。具体对策如下。一是健全开放性同行评议程序。出版机构要在出版前审查方面加强对兼职编辑与审稿人的资质审查,确保评审过程的透明度,形成问责制[16];在出版后审查方面构建统一的专业审查标准,避免评价的不一致或不公平。二是完善出版伦理行为标准。出版机构要明确作者、编辑、审稿人、出版商和主办期刊等的出版伦理行为标准,避免因编辑业务流程不当、出版客体不达质量要求而产生的风险,确保论文发表的客观公正。三是促进出版模式转型。出版机构要通过政策引导解决因文章处理费而引发的不公平问题,探索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机构、基金资助的方式,创建特殊群体的论文处理费优惠清单,优先发展钻石道路、绿色道路的开放获取出版模式。
总体而言,我国学术出版的现代化发展亟须有关主体对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体系进行创新实践,汲取开放获取出版的国际经验,消除科研成果共享与利用的藩篱,实现学术流通与出版经营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参考文献]
[1]EAMON W. From the Secrets of Nature to Public Knowledge:The Origins of The Concept of Openness in Science[J].Minerva,1985(03):321-347.
[2]WELLEN R.Open Access,Megajournals,and MOOCs: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cademic Unbundling[J].SAGE Open,2013(04):1-16.
[3]SPEZI V,WAKELING S,PINFIELD S,et al.Open-Access Mega-Journals and The Future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or Academic Dumping Ground? A Review[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7(02):263-283.
[4]SHIN E.Can the Growth of Mega-Journals Affect Authors’Choice of Journal?[J].Serials Review,2017(02):137-146.
[5]MACK D C.Open Access in the Academy:Developing a Library Program for Campus Engagement[J].Grey Journal(TGJ),2020(03):181-185.
[6]SPEZI V,WAKELING S,PINFIELD S,et al.“Let the Community Decide”?The Vision and Reality of Soundness-only Peer Review in Open-Access Mega-Journal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8(01):137-161.
[7]WAKELING S,SPEZI V,FRY J,et al.Academic Communities:The Role of Journals and Open-Access Mega-Journal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9(01):120-139.
[8]WAKELING S,WILLETT P,CREASER C,et al. Open-Access Mega-Journals: A Bibliometric Profile[J].
PLoS One,2016(11):e0165359.
[9]LAWSON S.Fee Waivers for Open Access Journals[J].Publications,2015(03): 155-167.
[10]BEASLEY G.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A New Route to Open Access? [J].Information Services & Use,2016(03-04):163-170.
[11]王芊霓.学术界拆除知识付费高墙的战争已经打响[EB/OL].(2019-03-07)[2024-09-10].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83306.
[12]曾建勋.中国特色科技期刊OA出版模式之思考[J].编辑学报,2023(06):591-597.
[1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14]刘萍萍,尹欢.开放获取对提升我国SCI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作用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3(09):106-113.
[15]徐书令,何欣,房威.开放获取转型期刊学术影响力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1(03):171-176.
[16]曾建勋,郑昂.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机遇与挑战[J].编辑学报,2021(04):359-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