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学课程“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2024-11-14 00:00:00赵艺玲齐虎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1期

[摘要]文章基于乐山师范学院的融合新闻学课程“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模式构建,并提出强化“马新观”教育、深化混合式教学、实施项目化实践、推动协同化育人及探索职业化认证等创新举措,从而在理论上根植于现代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有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优势,为其他高校新闻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合新闻学;“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课程创新

随着媒介技术与环境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模式已从传统的单一媒体向全媒体融合转变。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也对新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深刻影响着新闻人才的需求结构。在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要适应业界变化,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因此,如何培养具备跨媒体思维、熟练掌握多媒体技能的新闻人才,成为新闻传播类专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融合新闻学作为一门在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等新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新兴课程,以跨媒体、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为核心,旨在培养满足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乐山师范学院以融合新闻学课程为改革突破口,积极开展“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通过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致力于培养具有“价值优先”“创新优先”“数字优先”“移动优先”“社交优先”理念的复合型新闻人才[2],从而适应技术发展和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更新教育内容,推动新闻教育的持续发展,提升新闻人才的培养质量。

融合新闻学课程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必修课,旨在全景式呈现融合新闻的基本理念、叙事语言和实践操作方法。也就是说,融合新闻学课程通过深入解析融合新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报道主体、报道基础及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全面理解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掌握融合新闻报道的核心技能和方法。同时,融合新闻学课程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界融合能力,不仅传授学生关于融合新闻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积极探索新的报道形式和传播渠道,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搭建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社会的桥梁,实现深度“学用创融合”。

一、融合新闻学课程“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创新教育理念及其在融合新闻学领域的实践,对重塑新闻传播学科的教育范式具有深远意义。传统融合新闻学课程教学往往侧重于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学生跨学科视野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创新教育理念逐渐被引入融合新闻学课程教学,跨学科知识整合、实践操作与创新思维培育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被强化。具体到融合新闻学课程教学,创新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及新思路,为融合新闻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它倡导在教学中融合媒体技术、数据分析、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新闻采编与传播能力。例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开创的“融合新闻学实验室”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与工具,还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有效提升学生在融合新闻上的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融合新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构成了其“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的核心要义。其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兼具全媒体技能的新闻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多元化、高质量新闻报道的迫切需求。正如麦克切斯尼所言,新闻教育要顺应媒介环境的变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媒体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3]。基于此,融合新闻学课程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新闻采写环节,在要求教师传授传统的文字写作技巧的同时,积极引入多媒体内容制作的教学,如音频、视频及互动式报道的制作,以提升学生的多媒体叙事能力[4]。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管理等也应被纳入融合新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媒介环境的快速变革[5]。此外,融合新闻学课程还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更有效地评估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6],并引导教师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潜力。

二、融合新闻学课程“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的模式构建

“学用创融合”教学理念着重强调学习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系统培育。在融合新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在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新闻实践,组织学生通过完成具有创新性的项目作业,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进而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应用和整合知识、技能、理论、经验[7],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关键路径。换言之,融合新闻学课程不仅要关注新闻学基础理论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学生在真实新闻环境中的实践操作,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新闻采编、报道及传播问题。此外,融合新闻学课程中项目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还充分体现创新思维的培育目标,其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当前新闻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探索与尝试。这种教学模式与约翰·杜威所倡导的“从做中学”理念相契合,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融合新闻学课程“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可以分为学习、应用与创新三个阶段,层层递进,相辅相成。具体来说:在学习阶段,融合新闻学课程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融合新闻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在应用阶段,融合新闻学课程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新闻采编实践,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深化理解;在创新阶段,融合新闻学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与实践经验,开展创新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使学生逐步构建起适应未来媒体生态的知识体系与能力框架,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融合新闻学课程“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

在融合新闻学课程“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乐山师范学院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教育理念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具体来说,融合新闻学课程注重将创新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通过强化“马新观”教育、深化混合式教学、实施项目化实践、推动协同化育人及探索职业化认证等多重举措,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与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新闻环境中锻炼技能,培养创新思维,进而成长为满足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一)强化“马新观”教育,树立正确新闻观

在融合新闻学课程“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要求教师深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简称“马新观”)作为新闻教育基石的重要性,始终以“马新观”为教育核心理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新闻工作的政治属性、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确保他们在融合新闻创新中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也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或进行专题讲座,邀请业内专家学者,深入解读“马新观”的内涵及其在新时代的指导意义;或开展经典案例研讨,选取国内外新闻界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马新观”原则;或聚焦时事热点分析,组织学生运用“马新观”对当前新闻事件进行剖析,以培养他们的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还强调教师将“马新观”融入实践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新闻采编、报道策划等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融合。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马新观”的内涵和价值,并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新闻素养和职业道德。

(二)深化混合式教学,拓宽学习路径

当前,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为此,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Xvve8JO7TumPjoXs0VxFGmf5qc/GG596bUVJ9LtS5z0=,旨在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灵活的学习路径。具体来说,在线上教学过程中,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慕课、微课、在线讨论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这些资源不仅涵盖新闻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还包括行业前沿动态、国际新闻趋势等内容,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在线上学习过程中,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也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在线下教学中注重深度互动与实践操作,要求教师通过小班讨论、工作坊、模拟演练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将线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思考。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既提高了融合新闻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施项目化实践,促进知识能力转化

在融合新闻学课程“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项目化实践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要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模拟或实施真实的新闻项目,如校园新闻采编、地方文化推广、社会热点调查等,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项目化实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以团队形式全程参与项目策划与执行,全面融入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项目化实践也使学生有机会将课堂所学的新闻理论、采编技巧等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新闻行业运作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灵活应对复杂媒体环境的能力。此外,项目化实践还为融合新闻学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以一种更为贴近行业实际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四)推动协同化育人,构建开放合作生态

在融合新闻学课程“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积极寻求与业界的深度合作,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通过邀请行业内的资深专家进校园举办讲座、指导学生的实践项目等,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促进学界与业界的交流与互动,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增强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此外,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还与兄弟院校、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举办学术研讨会,构建协同化育人机制。这种跨校际、跨机构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共享,构建开放合作的教学生态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和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从而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新闻人才,为新闻行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探索职业化认证,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融合新闻学课程“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课证岗”的深度融合,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积极探索与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化认证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具体来说,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依托学校“1+X”考试培训机制与平台,积极开展“新媒体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融媒体内容制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等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并构建系统的培训课程与严格的考核机制。截至目前,乐山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累计培训学生400余人次,其中成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达到398人,通过率显著。可见,职业化认证体系作为学界教育与业界实践的桥梁,有效提升学生对新闻行业实际需求的适应性,使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动态,把握职业发展脉络,显著增强自身在职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语

融合新闻学课程“学用创融合”教学改革不仅是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有效策略,更是新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深刻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知识与实践、学习与创新的深度融合,为新闻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路径。未来,融合新闻学课程教学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与发展趋势,继续深化跨学科融合,强化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构建更加开放、多元、协同的教育生态系统,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并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融入新闻教育,培养具有前瞻性和创新能力的新闻人才,为新闻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何倩,陈臻.媒体融合视域下混合式课程“融合新闻学”建设探索:以四川传媒学院融合媒体学院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传媒,2023(18):81-83.

[2]张紫璇.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什么首创媒介融合专业[EB/OL].(2016-07-23)[2024-09-10].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723/c40606-28578804.html.

[3]MCCHESNEY R W.Rich Media,Poor Democracy: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Dubious Times[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9.

[4]DEUZE M.What is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deology of Journalists Reconsidered[J].Journalism,2005(04):442-464.

[5]TANDOC E C,LIM Z W,LING R.Defining “Fake News”:A Typology of Scholarly Definitions[J].Digital Journalism,2018(02):137-153.

[6]WEAVER D H,BEAM R A,BROWNLEE B J,et al.The American Journalist in the 21st Century:U.S.News People at the Dawn of a New Millennium[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6.

[7]CHING C P.Linking Theory to Practice:A Case-Based Approach in Teacher Educ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23):28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