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余子侠教授所著的《黄炎培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出版。这本著作部头不大但分量很足,被列为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资金项目,得到了著名教育史家、浙江大学资深教授田正平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朱英的高度评价。担任该书的责任编辑,是我编辑生涯中难忘的经历。
余子侠教授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史学科的带头人,他在十几年前和章开沅先生领衔的《中国著名大学书系》荣获了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在学术界掀起了对近代大学校长研究的热潮。余子侠教授主编或合作主编了《中外教育交流研究丛书》《日本侵华教育全史》《中国人留学史》等学术著作,屡获国家级大奖。他的个人专著《山乡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教育研究》等,更是学者研究相关领域绕不开的参考书目。
2021年,一次偶然机会从余教授那里得知他的博士论文尚未出版。论文写作于1997年,指导老师是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是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章、冯两位先生对论文赞赏有加,希望能早日出版。但是,余教授本人并不着急,其原因是他虽然读遍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以及陶行知存世的其他文字,但是由于当时黄炎培的全集尚未出版,他还不能确信自己是否已经完全占有黄炎培相关的资料。因此,他一直留意搜罗黄炎培的论著,计划编纂整理一部《黄炎培全集》后再出版自己的博士论文,导致搁置了20多年。
我读到这部书稿,觉得它并未过时,甚至认为它依然是研究近代教育思想史的力作,同时也是博士论文写作的典范,且其研究内容具有当代价值。首先,该书稿具有学术创新性。该书稿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方面均有创新。它融合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将黄炎培、陶行知教育思想置于近现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研究。黄炎培、陶行知生于19世纪后期,幼年时期各自在家乡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后进入新式学堂,又都有在西方游历或者留学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黄炎培、陶行知兼取中西方教育思想,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读者从书稿中可以看到教育史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同时,该书稿将黄炎培、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开创了教育思想研究的新范式。
其次,该书稿在写作上既遵循规范又另辟蹊径。如前所述,作者花费了数十年之力查找史料,几乎穷尽了对报刊、文集、档案上黄炎培、陶行知相关各类资料的收集。该书稿虽然是博士论文,但与一般八股文式的论文有很大区别。作者把导言部分分为两节:“一、社会转型与教育社会功能的演变”“二、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历史”。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让读者明白了书稿要解答一个什么样的学术问题。该稿正文分为“上编:夯基篇”“中篇:取材篇”“下篇:建构篇”三个部分,标题简洁明了地指出了各部分要论述的内容,即:探讨两位教育家思想理论的知识底色,分析他们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展示他们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总而言之,整部书稿行文如流水,融理论于叙述之中,可读性极强。
最后,该书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书稿揭示了黄炎培、陶行知对他们所处时代教育的思考。他们思考形成的理论是本土化的原创性理论,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