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在坚冰中燃烧

2024-11-14 00:00孙志伟
新阅读 2024年9期

杨知寒,199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有《一团坚冰》《借宿》《黄昏后》等小说集,是文坛新生代小天后,在短短三四年时间,拿到了国内多项文学大奖。2021年1月,她获首届“黑龙江省文学艺术英华奖”(萧红青年文学奖);2022年8月,她凭借短篇小说《水漫蓝桥》获“青花郎·人民文学”2021年度新人奖;2022年11月,她获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小说类新锐奖);2023年4月她被评为二十四届《当代》文学拉力赛2022年度青年作家;2023年5月,她的小说《百花杀》获第八届华语青年作家短篇小说奖;2023年10月,她的短篇小说集《一团坚冰》获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

《一团坚冰》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共9篇,以短篇为主,只有第一篇《连环收缴》为中篇。9篇小说写的都是东北故事,准确地说,是作者家乡齐齐哈尔的故事,她的另外两部小说集大致也是如此。这让很多人联想到以“铁西三剑客”(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并把她列为其中的一员,认为她是铁西三剑客的接力者。实际上,这种归类有些牵强,因为杨知寒并没有像“铁西三剑客”那样,重点描写当年东北工业衰败、企业改制、工人下岗等集体记忆,她选择的叙述对象往往是她所熟知的一个个边缘化的个体,是“无外乎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对世界渺小的观照和参与”,“《一团坚冰》写出了小城的粗粝感与烟火气,使故事回到了它生长的土地。当下‘东北文艺’持续火热,杨知寒似乎是独特的一支……”由此看出,杨知寒对东北的书写是另类的。仔细阅读,会发现该书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精细的主观感受

作家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对外界的感受不同。作家能够感受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东西,优秀的作家对外界的感受更是细致入微,准确真切。人在“闷闷不乐”时是什么样?大多数人可能通过面部表情来描写,但杨知寒在《一团坚冰》中是这样写赵小涛的:“他的闷闷不乐表现为动作迟缓,对其他声音充耳不闻。”她还借赵小涛写体育老师追求班主任李老师时独特的恋爱表现:“大家只能看见体育老师面对李老师时,说话会结巴。但察觉不到李老师走后,他再跟我们说话,会把解散说成再会,把集合说成重逢。”体育老师“胸前的哨在每回见到李老师后,都能吹出鸟叫”。

人的主观感受不是感觉,它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映象进行人为加工后的产物,是人的经验总结,是文学作者是有意观察得来的经验总结,是一种文学思维锻炼的结果。这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普通人没有这个训练,对外界事物是写不出精细微妙的主观感受的,杨知寒却做到了,她说过一句话:“写小说主要靠观察和感受力。”

自然的意境营造

读杨知寒的小说,会自然而然地被引入到她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认为她写的世界是真实的,是似曾相识的。小说的意境营造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情感的表达呈现出来的,它不一定是连篇累牍的描写和陈述,而主要是用一定的关键词把关键事物组合起来,三言两语就把氛围营造出来,具有电影蒙太奇特点。杨知寒说:“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做一个剪辑师,现实中的事情,我赶上了,有的参与,有的没参与,我会选取那些让我触动的时刻,把它们组合起来。”

在小说《一团坚冰》中,作者对黑网吧的外部环境是这样描写的:“网吧位于过去一条还算繁荣的商业街上,楼房下头把角的位置。开业时的红地毯还铺在台阶上,不再鲜明,像一截漫长的果丹皮,红是暗红的。”“黑夜中,看见星域网络世界的招牌闪着蓝紫色的光,光点走在规定的轨道上,到了域字卡顿,再到网字亮起,总觉得它是在克服一个小小的困难,继而走上坦途。”作者通过对网吧的位置、暗红的地毯、网吧的招牌等细致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黑网吧的外部环境,也让读者想象到网吧里面的世界,很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感觉派风格,也有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

自然的意境营造,也是作者对小说氛围的创造,让读者有很强的带入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似乎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她说:“在我的写作标准里‘氛围感’是很重要的一环。”

鲜明的地域特征

“东北是我的文学母地。”杨知寒如是说。在杨知寒笔下,读者随处能找到她描写的家乡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嫩江、劳动湖、龙沙公园、大乘寺、马戏团、百花园批发市场、齐齐哈尔冰雪世界、齐齐哈尔特色饮食烤肉,等等。杨知寒经常把冬季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因为冬季更能体现东北的气候特点和地域特点。如果读者手里有一本杨知寒的小说集,可能对东北,特别是齐齐哈尔有更多了解。

鲜明的地域特征还体现在人文环境方面。东北人的豪爽大方、乐观幽默,东北人的家长里短,在杨知寒的笔下,都有栩栩如生的表现。读杨知寒小说的某些段落,有时就像读脱口秀和东北小品的台词,可读性强,过瘾。《瑞贝卡》中写道:“她(母亲)看我一会儿,嘴角酿出笑意,轻声说,你是不能了,把你扔罗布泊都能给自己做出三菜一汤,有个骆驼,你都得想法给卸块儿了。行,你这样妈放心。”“我拿手在她眼前晃了晃,咋了,老丁,你得抑郁症了?我妈抬头不语,眼里有苍凉和恍惚,又滴答下两行眼泪,说她上午跑了趟医院。我说,确诊了?啥时候抑郁的,咋不和我说。”“我”在钱塘江边坐着,一位老人“演奏马哮喘版本的《赛马》”,“老头儿的《赛马》拉得他累,听众也累,马更累”,机警、俏皮的文字,读后令人忍俊不禁。

鲜明的东北自然和人文环境,无形中成了杨知寒作品的加分项。正像萧红离开东北,创作了大量东北题材的优秀作品一样,身在杭州的杨知寒,同样以家乡东北为创作源泉地,距离也许让她们对家乡的记忆更加刻骨铭心。

冷静的人性剖析

鲁迅用锐利的解剖刀剖析了人性的丑与恶,揭示了人性的光明与阴暗,并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弱点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的小说和杂文为后人理解人性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杨知寒不仅在创作手法、艺术表现上,对鲁迅有所继承和借鉴,在创作主旨的表达上,也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鲁迅的思想精髓。

小说集《一团坚冰》中的第一篇《连环收缴》很难让读者鼓足勇气阅读第二遍,原因是作品字里行间对人性的丑与恶的冷静描述,简直让读者冷到窒息。有评论称:“杨知寒写尽世间寒凉,直面当代人的存在状况和精神状态,其中不乏对人生的凄苦境遇以及至暗人性的描写,使死亡与伤痛、暴力与阴郁的元素贯穿于整部作品。”杨知寒在小说时间背景选取上,多以北方的冬季为背景,这一自然气候环境也恰当地契合了她小说的冷峻风格。正如马伯庸在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给《一团坚冰》的授奖词那样:“如刀旁落雪,寒后舔门,她以冷峻犀利的笔触将故乡冻结,然后退开一步,用舌头轻舐,温热的血肉粘于冰冷,一动则触目惊心,痛裂深切。”

像鲁迅一样,杨知寒在对人性冷峻剖析的同时,也是一位外冷内热作家。作者同样具有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杨知寒说:“鲁迅看问题很毒、犀利,我希望自己写小说也能这样。因为他犀利,所以他节制、不乱用,不带偏驳的个人色彩。文字底下,鲁迅又有一颗悲悯之心,未必像他的文字那样刚强,这是更可贵的品质。”读杨知寒的小说,除了《连环收缴》外,大多作品都有一个温暖的结局。《瑞贝卡》结尾:“女孩儿朝我走来,却穿过我的身体,在她身后,有人一早盼着她,有桌好菜在家等着她,还有双手在等着给她接书包。”《水漫蓝桥》中,厨师成人之美,促成两个艺人的重逢相聚。《一团坚冰》中,“我在家楼下抬头,看到北面的窗户里,赵小涛房间亮着灯”。这些无不充满着作者的温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就是杨知寒和她的小说集《一团坚冰》,她希望火种能够在坚冰中燃烧,即使有违规律。

(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