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实主义视域下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战争书写

2024-11-14 00:00刘姣姣
新阅读 2024年9期

摘要: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始终致力于描绘战争背景下美国社会的现实状态,并在其后期小说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新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中涉及战争的内容既有作为事件背景存在的宏观描写,也有与历史事件、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紧密相连的微观描写,都反映了战争对美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 菲利普·罗斯 战争书写

1933年3月19日,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罗斯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至2018年离世前共发表作品30余部,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犹太裔作家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罗斯始终关注着美国社会现实。新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绘,尤其是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倾向于展现生活的本质和常态。新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典型的社会角色,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感受来体现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在语言风格上,新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简洁明了,避免过度修饰的文风,以平实的语言来传达深刻的内容。

众所周知,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的几乎每一个十年,世界上都在进行着美国参与或者主导推动的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非洲战场、西欧战场的战斗,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50至70年代的越南战争,40至80年代的历次中东战争和绵延不休的巴以冲突,90年代的海湾战争,21世纪以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这些战争都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社会。

作为一名新现实主义作家,罗斯不可能不关注到战争对于美国的影响——不管是内政与外交政策等国家层面的影响,还是经济与法治等社会层面的影响,抑或是个人生存生活状况等独立个体层面的影响。这种关注必然会反映在罗斯的作品之中。罗小云在其《菲利普·罗斯新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研究》一书中总结道:“从总体上看,罗斯的创作反映了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一系列局部战争等国际风云变幻和美国国内矛盾冲突的人们的生存状态。”[1]笔者尝试聚焦罗斯作品中的战争书写这样一个细小的研究切口,进一步把握这位美国当代重要作家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关注点的深化、创作风格的转变等过程,深入地分析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社会现实状况的流变。

罗斯作品风格和主题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繁荣的美国经济是罗斯能够进行文学创作的物质前提。在罗斯计划接受高等教育之前,他的家庭一直都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后来走出这种困境的原因固然有其家庭成员的不懈努力,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空前繁荣的经济无疑使得包括罗斯家庭在内的每一个美国家庭受益。具体到罗斯的家庭来说,罗斯福总统在1944年签署的《军人福利法案》使得他的哥哥能够在从海军退役以后获得求学的政府资助,他的父亲能够在供职的公司中升职并大幅加薪,他KD6FNnTW1SOO6y+4J3hg1zqW2Jzio5PHKghzvRu5AZA=本人还能够在美国文学艺术院古根海姆奖金的资助下去欧洲旅行。丰厚的物质基础使得罗斯可以免受生计困扰,专心于接受良好教育、观察社会现实、开阔视野格局、安心从事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国逐步成为西方世界的领导者,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民众的爱国热情。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体现为经济总量大幅攀升,以及在全球工业生产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在《光荣和梦想》中指出:“战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20世纪70年代初期,又再翻了一番)。美国的海外投资从120亿美元增加到800亿美元。”[2]在这种环境下,各阶层的人们都认为美国梦能够实现,即使是移民到美国的起初处于边缘和底层的犹太人也试图分享经济繁荣的成果。这一时期,罗斯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围绕着爱国主义、经济繁荣、摆脱身份族裔局限等主题,形成了对现实的看法,如《再见,哥伦布》一书的主人公克鲁格曼(Klugman)的经历,可以看作罗斯间接描述了战争对美国犹太人家庭的影响的例子。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社会动荡不安,阶层冲突、族裔冲突等各类社会矛盾在全美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战游行下持续加剧。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现实,罗斯进行了更加多元的文学实验,其作品风格与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我们这一帮》一书中,罗斯讲述了美国政府欺骗愚弄民众,为美国士兵在越南美莱村的大屠杀进行小丑式辩护的故事。在《人性的污秽》中,退役越战士兵莱斯特(Lester)的遭遇,生动展现了一名向上青年在越南的丛林与美国的“文明社会”之间拉扯直至撕裂的历程。

每一次美国主导、纵容、推动甚至参与的战争,都会促成罗斯作品风格的重大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东地区政治局势和以色列犹太人是罗斯作品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进入21世纪,“9·11”事件迫使罗斯更加直面现实。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在内容上着重描写社会历史现实以及人物在重大社会历史事件中的遭遇。《夏洛克行动:一部忏悔录》、“美国三部曲”系列、《反美阴谋》《凡夫俗子》和《愤怒》等具有鲜明新现实主义特征的优秀作品,标志着其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他后期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极大关注,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罗斯作品中的战争书写

总的来说,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大多数不是战争主题,却充满了对于战争内容的书写。他通过作为背景的战争,或者是历史重构的虚拟表达,展现了战争对个体与社会、历史与文化、心理与现实的复杂影响关系。罗斯的文学创作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精湛的叙事技巧,不仅做到了对战争事件的描写,更是对战争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问题的探讨。这些描述和探讨涉及以下方面。

战争与个人心理的交织。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常常通过个人的心理变化来反映战争的影响。例如,在《愤怒》中,一个受伤的士兵在战场上的回忆,揭示了战争如何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心智和情感。在《人性的污秽》中,福妮雅(Faunia)的前夫莱斯特,也是一个深受心理创伤的越南老兵。他的创伤和憎恨成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体现了战争对参战士兵个体心理的长期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罗斯通过这种描写,展现了战争对个体心理的长期影响。

战争与家庭关系的断裂。在罗斯的作品中,战争往往成为家庭关系破裂的催化剂。《遗产》通过描述罗斯本人的父亲在去世前后的情况,间接反映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影响。这种遗产不仅是物质的,更是情感和心理上的。

战争与社会价值观的冲突。罗斯的小说经常探讨战争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反美阴谋》中,通过一个虚构的政治幻想故事,罗斯质询了历史的真实性,同时也反思了战争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在《人性的污秽》中,越南战争为小说中的政治正确性和道德审判提供了历史语境,小说通过人物科尔曼(Coleman)的身份危机和道德争议,探讨了战争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在战后的美国社会中继续发酵。

战争与身份认同的危机。罗斯的小说经常以新泽西州纽瓦克为背景,探索犹太人与美国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战争在这些作品中往往成为身份认同危机的一个触发点,如在《萨巴斯剧院》中,战争背景就是探讨犹太人身份认同的一个方面。

战争与历史记忆的构建。罗斯的作品常常通过战争来构建历史记忆,如在“美国三部曲”中,罗斯通过《美国牧歌》等作品,对20世纪美国历史进行了清算,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在历史记忆中的位置。

战争与人性的探讨。在《垂死的肉身》中,罗斯通过主人公凯普什(Kepesh)的生活经历,探讨了战争对人性深层次的影响。战争不仅是外在的冲突,更是内心世界的斗争,触及了人性中最根本的问题。

战争与文化冲突的体现。罗斯的作品也常常将战争作为文化冲突的体现。在《布拉格狂欢》中,罗斯通过西方作家的视角,观察了东欧社会在苏联军事占领下的禁锢状态,以及这种政治压迫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菲利普·罗斯在其作品中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战争书写,不仅重现了战争的残酷现实,更深入探索了战争对人的身份、心理以及社会的深远影响。战争书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富于历史教育意义。通过对战争的书写,罗斯提醒读者不要忘记历史,要从中吸取教训,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战争书写的时代价值

半个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对罗斯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经有了深度和广度上的较大突破,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作品和主题研究,积极寻求跨学科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对罗斯及其作品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首篇单以罗斯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是傅勇于1997年发表的《菲利普·罗思与当代美国犹太文学》 。2000年之后,我国不少研究者注意到了战争书写在罗斯新现实主义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价值。高婷的《当代“伊甸园”的困惑——菲利普·罗斯新现实主义小说〈美国牧歌〉解读》考察了罗斯这部作品的新现实主义视域及创作主题,认为这是罗斯“对美国犹太移民构建当代‘伊甸园’梦想的深入探索”[3]。苗媛、崔化的《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新现实主义解读》认为罗斯从新现实主义文化要素的三方面,即“美国社会历史特殊时域、地域及在此背景之下的中产阶级典型人物代表的塑造”入手,描述“二战后美国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再现了当代美国人在荒谬的历史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较为深入地论证了罗斯创作手法的转向,认为他的后期作品“美国三部曲”具有“将历史与虚构相融合的新现实主义走向”[4]。张明爱《污秽的社会与不义的战争——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批判》一文中揭露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展示了美国社会中的畸形性文化,揭示了对外侵略战争给美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于种族歧视、畸形文化和对外侵略战争进行了犀利批判。[5]总的来说,国内对罗斯的研究仍然局限于族裔、美国梦破灭等主题,或局限于对作品的叙事特征、人物特征等单纯文学特点的分析,缺乏创新视角。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挖掘罗斯作品的时代价值,特别是以战争书写为切入点,将罗斯全部的作品看作一个整体,找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战争背景下,新现实主义视域内美国社会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

从正义性的角度看,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参与或主导推动的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局部战争,均很难称得上具有正义性。甚至有些战争,如新世纪以来的伊拉克战争,更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他国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不仅给战争地区的人民带去了深重灾难,也不断激化美国社会内部的矛盾。从经济性的角度看,美国虽然能够从大部分战争中获利,但战争红利的分享,逐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全体美国民众甚至边缘移民和少数族裔均能分一杯羹,慢慢转变为仅有少数政客、企业财团等获利,而战争的创伤则始终是由普通的美国底层民众承担。非正义战争对美国塑造的价值体系的冲击、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美国社会的日益撕裂,这种逐渐恶化的状况在将罗斯全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去看时,其变化的线条是非常清晰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积极向上,到越南战争期间一个个美国梦的破灭,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价值体系的堕落与崩塌,直至罗斯晚年在作品中基于种种社会现象的反思。在罗斯离世以后,他曾在作品中关注、讽刺、批判的美国社会的种种状况进一步恶化。

结语

罗斯在其作品中深入探讨了战争影响之下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宗教、政治等敏感话题,展现了战争对社会变迁及个体生活的影响。罗斯作品中不同人物在经历战争后或在战争影响之下,均具有丰满的形象、鲜明的性格,能够成为特定社会群体的脸谱画像。罗斯的新现实主义作品将个人命运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反映了历史的深刻影响。

本文系2021年度合肥师范学院校级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新现实主义视域下菲利普·罗斯后期小说中的战争书写”(项目编号:2021SKQN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小云.菲利普·罗斯新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4.

[2]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10.

[3]高婷.当代“伊甸园”的困惑——菲利普·罗斯新现实主义小说〈美国牧歌〉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0(03):65-68.

[4]苗媛,崔化.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新现实主义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01):129-132.

[5]张明爱.污秽的社会与不义的战争——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批判[J],外语研究,2020(01):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