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雨》的红色经典感悟

2024-11-14 00:00丁伟姚树密李香玉
新阅读 2024年9期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湖南省益阳县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1946年,周立波随干部工作队由热河抵达东北,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之中。1948年底,他完成了其最具代表性的优秀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一部生动反映中国伟大土地改革运动的红色文学经典由此诞生。这是继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后的又一部描写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史诗般的长篇巨著。这部长篇小说在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部红色经典问世后不久,不仅备受国内广大读者的好评和推崇,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并在1952年被授予斯大林文学奖。

《暴风骤雨》的主要内容

《暴风骤雨》共分上、下两卷,由东北书店分别于1948年4月和1949年5月出版。这部红色经典以1946年秋季在东北地区开启的一场土地改革运动为历史背景,运用生动流畅、幽默风趣、简洁明快的笔触,描述了一支工作队进驻松江省珠河县一个名叫元茂屯的偏僻小山村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元茂屯村从1946年到1947年期间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这场“土改运动”唤醒了世代耕作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的阶级意识,其势头如暴风骤雨、如火如荼,不可阻挡。它极大改变了这个小山村阶级力量的对比关系,有力促进了农民阶级命运发生深刻的变化。

红色经典《暴风骤雨》上卷描写的是:1946年秋党中央“五四指示”下达到东北以后,土地工作队队长萧祥率领工作队进驻元茂屯,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同地主恶霸展开复杂激烈的斗争。这卷以贫苦农民赵玉林作为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他在革命斗争中的成长历程,直到他牺牲。书中展现了广大农民与恶霸地主之间展开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揭示了反动的封建统治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事业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这部作品的下卷描述的是: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以后,新任县委书记萧祥率领工作队二进元茂屯,充分利用这部大纲的精神进一步发动群众,依靠以郭全海为代表的贫困农民整顿农会组织,清除了坏分子,斗垮了阴险狡诈的地主,取得了土地斗争的彻底胜利。最后,全书在广大农民掀起生产运动和参军支持前线作战的欢乐气氛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暴风骤雨》的写作特色

1948年版《暴风骤雨》(上卷)出版之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当时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暴风骤雨》具有三个突出的写作特色:其一,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朴实无华、可歌可泣、血肉丰满的民间英雄——代表时代希望的新人物、新形象;其二,拓宽了重大革命题材的写作范畴;其三,灵活运用了新的地方语言(东北方言),富有地方色彩,充满乡土气息。

成功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新人物、新形象。这部长篇小说动态化地、多维度地、大规模地、完整地再现了解放区土改运动进程的历史画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地方乡土生活气息,真实、客观地展现了土改运动中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成功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如赵玉林、郭全海、萧祥、孙永福等,各具特色、富有张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家周立波运用简洁、明快、朴素的笔墨,展示了小说中活动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的细微变化,形象而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另外,这部作品还吸纳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表现手法,给人以质朴无华、刚健有力之美感。

农民英雄赵玉林的突出形象特征是他不畏牺牲、英勇献身的精神,而郭全海则着重描绘了他的勇敢和机智。在塑造赵玉林、郭全海等农民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强调了土改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明确表达了开展土地革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农民的力量如排山倒海,不可阻挡,就犹如作者在小说《暴风骤雨》的开端所引用的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那句名言:“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拓宽了重大革命题材的写作范围。《暴风骤雨》结构简单,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性、可读性较强。作品以土改运动的发展历程为中心线索,形象地展示了一场场广大人民群众与地主恶霸之间的斗争和博弈,让所有人物都参与其中。同时,在斗争和博弈中,也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情节、细节或场景的描述,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声有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核心利益、顺应人民利益诉求,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建立一种新型生产关系的重大成功举措。这次史无前例的土改运动使得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在经济上得到翻身,在人身上获得了自由。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不仅有力巩固了解放区的人民政府,而且也是对解放战争的巨大支持。它极大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争取了民心,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华北农村土改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蒋军,后方挖蒋根”的口号,就生动地展现了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之间的密切关系。小说《暴风骤雨》真实、客观地表现了这一特点。数以万计的农民通过土改运动获得了土地,翻身当家作主人,踊跃报名参军、支援解放战争,有力推动了革命战争迅速取得胜利。

《暴风骤雨》形象、具体、深刻地诠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个真理。县委书记萧祥在元茂屯土改运动取得全面胜利之际,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日记上写道:“一百年来,我们的先驱流血牺牲、渴望达到的目的,就是使我们不再挨打的目的,如今在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共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快要达到了。”这段发自肺腑之言的真情表白言简意赅地指出了这场土改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在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依然坚持推动土地改革深入开展的实践活动,使“耕者有其田”。这也深刻印证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就犹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所说:“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暴风骤雨》把文学表现的视角聚焦于中国农民最核心的利益、也是最受农民关心的土地问题,这决定了作品具有宏观的历史叙述视野和超越时空的时代价值。它带给读者最有价值的启示就是:在广大解放区开展的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运动取得成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暴风骤雨》的阅读价值

在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例,形成了丰富的红色遗存,构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暴风骤雨》正是其中之一。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里蕴含着各具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既是对中国红色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红色文化的创新。无疑,红色经典文学不仅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传承、传播和推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经典文学融合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艺术魅力与时代脉动于一体,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沉淀,依然散发着真理的光芒。红色文学经典历久弥新,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感染力,容易触动读者的心灵世界,有助于促使读者产生共情、共鸣,有利于产生良好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

当下,在引导阅读经典的活动中,大中专院校应该加强从德育的角度培养广大莘莘学子养成阅读红色经典的良好习惯,这对于铸造民族精神,增强理想信念,传承优秀的革命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广大青少年群体塑造具有爱国、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并敢于推进社会变革的现代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现实意义,从而更好地激励、指导和引领广大青少年群体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