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背景
随着“教—学—评”一体化有效教学理念的深入实施,情境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一境到底”教学策略,即在一节课中运用同一案例情境贯穿始终,以其教学线索的清晰、问题串的连贯、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课堂效率的显著提升,成为教学实践中备受关注的方法。
本文以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为例,深入探讨“一境到底”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具体应用。笔者通过构建《徐霞客游记》的考察情境,以“长江寻宝”为线索,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究兴趣,通过层层递进的情境与问题,帮助学生保持高度专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学实录
1.导入新课
场景一: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以其三十余载的游历生涯,遍访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被誉为“游圣”。其著作《徐霞客游记》中,对长江的描绘尤为详尽。今日,让我们搭乘“霞客专舟”,穿越时空,与徐霞客共赴《新编徐霞客游记》之《长江寻宝记》。
【设计意图】从历史角度出发,创设徐霞客考察情境,以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视角,激发学生对地理探究的兴趣,为本节课“一境到底”的教学拉开序幕。
2.讲授新课
场景二:徐霞客虽对长江情有独钟,但受限于时代,未能亲见长江全貌。而今,借助科技之力,我们得以代他完成这一夙愿。
活动一:比较长江与我国主要河流在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等方面的优势。
活动二:观看视频《岷山导江》相关片段,找出长江的发源地和汇入的海洋,并描绘长江干流走向。
小组合作:探究长江上、中、下游分界城市,主要支流及湖泊,流经地形区与气候区,流经省级行政区等。
【设计意图】通过徐霞客的研究背景,自然过渡到帮助他完成夙愿的情境,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看视频、动手描绘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长江的水文特征。
场景三:假设徐霞客生活在现代,他会如何分享对长江的新认识?请同学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代徐霞客撰写“《长江寻宝记》——初识长江”的朋友圈。
【设计意图】将评价与教学过程相融合。模拟发朋友圈的形式,既符合情境设定,又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学习兴趣。
场景四:请同学们搭乘“霞客专舟”,顺流而下,依次探访长江上游的虎跳峡、重庆朝天门码头、三峡等标志性地点,通过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小组合作等方式,探讨长江的开发利用价值、航运优势及三峡工程的效益。
【设计意图】通过移步换景的情境设计,结合问题链的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人地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场景五:制作并分享徐霞客的《长江寻宝记》Vlog视频,总结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以新颖的形式抓住学生兴趣,减少审美疲劳,同时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课后延伸
场景六:苏州拥有158公里长江岸线,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探访张家港湾,感受长江的壮丽,为《新编徐霞客游记》增添素材。
【设计意图】将课堂情境延伸至课外,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现地理学习的生活化与长效化。
三、教学反思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一境到底”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基于课标,分析学情。教学设计应紧扣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情境资源,精心设计问题链,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课标要求。
二是源自生活,融会贯通。情境的选择应源于生活,具有过程性和发展性,能够自然串联知识点。教师应合理选取、组合材料,使情境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拓展其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境到底”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保持教育情怀,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选择更契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核心素养,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